APP下载

“抛砖”与“引玉”共享,智慧与激情齐飞

2020-09-10镇蓓蓓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5期

镇蓓蓓

摘要:教育转型,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变革。“问题导学模式”,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自习——交流——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再交流——练习。本文关注的是师生提问的环节,在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的良性循环中,问题共享,思维碰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智慧与激情得以拓展与涌动。

关键词:问题共享;智慧与情感齐飞

最早尝试的问题导学模式,教学环节分为四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习——交流——练习——评讲;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教学环节改变为:带着老师的问题自习——交流——学生提出问题——再交流——练习。教师曾经是课堂提问的主角,其中“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环节的实践过程,经历了一段时间,才渐入佳境。

一开始是空白,逐渐的有了一些无厘头的甚至错误的问题。追根求源,问题不在学生。多年来,老师是提问的主角,学生能回答问题就会令老师非常满意,怎有学生提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意识就逐步消失了。

但是随着“问题导学模式”的逐渐深入,渐渐的,学生所提问题涉面越来越广:可以是有关对新知理解的;也有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的;怎么解决的新知识问题的;对课本中不理解的点提问的;学生带有自身独特的想法……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说说有关“提问”:

课前教师设计的问题

1.自习例1例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可以举不同的例子吗?

2.分数的基本性质中那些词比较重要?你怎样理解?

3.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哪个知识点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4.?(学生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生汇报自习情况,完成导学第1题:

自习以后,你们知道了什么?举例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析: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引导学生来思考,诱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在探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主动提出新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用文字来概括所列举的算式,完成导学第2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再看书第63页。

比较,是你说得好,还是书上说得好,为什么?

2.读一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并用波浪线表出关键的词。

生甲:我觉得“零除外”这个词很重要。为什么?

生乙:我觉得“同时”“相同”这两个词很重要。比如:

1/2≠1/2×2

分析:这个片段是学生交流的过程。学生在交流自习获得的收获后,又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自习中出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生生互动,有听的,有补充的,有举例的,学生成为新授课的主角。

3.提问:老师认为同时“乘或除”这个词也很关键,你们想一想有道理吗?

1/2≠1/2+1

学生表示认可,这个词限定了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算范围。

三、讨论学生的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知识点学了有什么用?”

生甲:可以写出许多分数不同,但大小相等的数,好像变魔术。举例1/3=2/6=3/9=4/12……

生乙:可以约分,通分。有些学生听的莫名其妙,他连忙解释说:“数学书往后翻,就有了。”

生丙:可以完成练一练上的题目。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追问:解决这些题目,用到什么知识点?怎样找到同时“乘或除”哪个相同的数?

生丁:可以给分数减肥6/54=1/9,还可以增肥1/2=200/400

分析:用学生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生活化的语言——变魔术,减肥,增肥,虽然不够规范、严谨却道出分数基本性质的用途。在成人眼中最自然不过的规定,在孩子的眼中却十分神秘且鲜活,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不让学生笼罩在理性规定光环下,保护学生应有的好奇心和想象,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向往,对发现的期待和惊喜。

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优生1问:相同的数(0除外),这个数是指哪些数?

生1抢答:当然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

学优生1:除0以外的自然数,那么像2/4=(2÷3)÷(4÷3)怎么算?

小数就不可以吗?2/4=(2÷0.5)÷(4÷0.5)

生2有了想法:分数不可以吗?像1/2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怎么算?

……

分析:本课的知识点罗列不包括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的疑惑成为本节课的主角,还是按部就班的讲本课的知识点。这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教师要敢于将学生与教材不同的想法拿出来讨论,从学生疑惑、学生的真实想法出发,让学生去评说、去交流、去争论,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参与需要,交流需要以及成功的需要。

这样的课堂师生课堂提问环节让课堂教学有哪些变化呢?

一、情感的课堂,唤醒学生的学习愿望。

问题导学,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能力等等不同,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发现,在初步汇报的基础上肯定会引起交锋与冲突。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积累具体的感受与经验,形成自己的对数学的独特理解,而且他们互相启发,互相竞争,把数学课的再创造,演绎的多姿多彩。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欣赏自己的学生,真诚地欣赏学生尚显幼稚的创造,发现并肯定他们求知与探索的行為,使他们乐学和善学;同时也要引导、鼓励学生间的相互欣赏及评价,这样数学的教育功能才能尽情的释放;

课堂上教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积极的情感因素以及平等的环境能有效消除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障碍,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奠定基础。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有意思--想参与--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一个情感历程。师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感,唤醒学生的学习愿望。

二、智慧的课堂,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问题导学课堂中,借助于数学学科教材这个主要的知识传播媒介,由教师知识向学生知识运动发展过程,实质是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的问题就是播下一个个激活的知识种子,而这知识种子必须播种到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一沃土中。

教师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一种向智慧挑战的心态下,主动积极的思考探索,生成具有学生自身品质特征的知识。学生的问题、想法、疑惑、小窍门,带着各自的思索密码,在课堂上大放异彩。面对问题,学生经历肯定(否定)——猜测——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迫不及待的跃跃欲试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开放的课堂,让课堂教学返朴归真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需要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随时的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教学内容。教师不只是精心设问,而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有时间提问,实实在在地解决临时遇到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智慧、能力、信念等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心灵受到震撼,心里得到满足。

问题导学模式中关注师生提问环节,师生问题共享。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师生提出的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1(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