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中的“尊重”
2020-09-10李永振
李永振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怎样促动学生的发展。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尊重学生,尊重课堂。才能充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
在做演示实验时,我们教师常常会“一闪而过”,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如在做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时,教师将二氧化锰与双氧水混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且记录。实验演示结束后,教师向學生询问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回答:看到了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此时,大多数的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双氧水会产生氧气”。对这种做法就是一种不尊重学生的体现。因为有很多的学生还没有明白为什么不是二氧化锰产生氧气?而且还有的学生会认为二氧化锰就是所有的反应的唯一催化剂,只要说到催化剂就认为是二氧化锰。所以说做这样的演示实验,没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那么怎样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完全理解,这就要让学生去体验该实验,而学生进行体验也很简单。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去追问学生:我们怎样知道谁是催化剂?又如何去证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时候有学生就会想到去做对比实验。取相同浓度等质量的双氧水于两试管中,开始时均无二氧化锰,发现产生的气泡速度缓慢,几乎看不到气泡的产生;然后向其中的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发现一放入二氧化锰就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亲身的去体验。这样学生就一定会记忆深刻。此时,如果有学生提出二氧化锰是唯一的催化剂吗?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上述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去模仿做对比实验,发现二氧化锰并不是唯一的催化剂。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让学生去体验学习,教师要对这种体验学习要给与尊重。
二、尊重学生的低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注重的是如何完成教材的内容讲授,而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却会被忽视。这样就会出现教师在上面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坐在下面是听的云里雾里的,没有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很是热闹,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就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是毫无收获。所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去备学生。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低思维。例如在讲“离子”的内容时,由于课本上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作为“拓展视野”,所以很多的教师就会把这部分的内容给忽略,认为这是高中的内容,不是初中所学的范畴。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师在讲离子时,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用语的初中生来说,这起点有点跨度;还有的教师会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学,而多媒体是“一闪而过”,学生都不知道教师在讲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低起点思维,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讲起,让学生知道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得失形成离子的过程,并告诉学生可以通过电子的得失来判别阴阳离子;然后再讲解离子符号的书写。通过这样循循善诱的教学,让学生对离子的内容才会根深蒂固的掌握。所以说,在一堂课的关键地方,教师应该适当的有意识的放慢课堂节奏。因为学生的思维起点毕竟有点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思考才能进一步的消化所学的内容,从而达到掌握的程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追求快,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适当的慢,才能厚积薄发,适当的慢,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低思维起点。
三、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在不经意间被发现。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切不能以“哪里来的异端”而一棍子打死。如果是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在化学的学习上也会失去灵感。那么教师应该怎样面对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正确的去引导,尤其是一些正确的、富有新意的创新,教师应该认真的去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让学生明白所以然。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有学生建议:当燃烧刚结束就可以打开止水夹,而不要等到完全冷却。对于这一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发现这一想法真的可以,而且这一创新,还可以节约实验的时间,并且实验效果也是很好。因为当一打开止水夹,有少量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起到了加快冷却的作用。这样的创新不但节约了时间,而且实验效果也很明显。所以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尊重。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课堂上随时都可能有各种想不到的意外。而对于学生的这些创新,教师应该把这当作一种财富,从这些创新中探究出真知,而且通过这些创新还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这些创新,教师还可以让课堂更加的深入。如在做“阶梯蜡烛”实验时,经常会因为失误而导致实验的失败。此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而应该进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从而找出对策。记得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创新:先在烧杯中放入粉末状的大理石,然后将阶梯蜡烛固定于烧杯中,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入稀盐酸进行反应。这一创新,使实验现象明显,也不会因为倾倒而使实验失败,得出相同的实验结论。学生的这一创新改进了原来的实验,同时又让学生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所以,学生的任何一个很小的思维创新,在课堂上都能会激发出大的火花。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尊重课堂上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一个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的质疑
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理解了表面的;有的学生理解了内在的。理解内在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深入的,而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思维方式,会对课堂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思考,不能认为学生提出的质疑是无用的、没有价值的。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对定义的理解,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是不是所有的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此时,教师就应该对定义进行深入的剖析,告诉学生定义中的“参加化学反应”是关键词:。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只能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是所有的变化。此时,有的学生又会提出“什么是参加化学反应”?如果物质参加化学反应,但是有过剩呢,剩余的部分算不算呢?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些质疑,教师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类实验比较多,如取一定量的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一会,余下的一部分没有燃烧,那么这部分就没有参加化学反应,所以质量就不能算。这样讲和做,让学生的定义有了深入的理解。然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定律,首先做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发现在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然后紧接着做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实验,发现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对这一现象,有的学生提出了实验中的二氧化碳是不是跑入到空气中的质疑。教师对这一质疑应该给与表扬。因为学生的质疑解疑的能力得到了体现。为了让实验得到升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最后发现,实验结束后,反应前后的质量不等,学生会为不等而去思考,去质疑实验的做法。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面对全班学生,更应该在自己的心中要永远的站着一名学生,用自己的潜意识与他进行对话,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做到这一点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因为只有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问题意识、情感投入,这样才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兴奋点,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