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环节探讨
2020-09-10罗及红
摘要: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比较高的职业素质,而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获得,需要高职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针对目前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讲授太多,教师演示太多,教师指导太少,布置作业不当,平时测试不够,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六步教学法”,即教师讲授、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布置作业、模块测试和补充教学六个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证明,特色明显,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环节;探讨
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比较高的职业素质,而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获得,需要高职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其中以实践教学至关重要[1]。国内相关研究认为,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培养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熟练掌握和运用财务会计软件的高素质人才[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会计电算化理论及会计软件原理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使用财务软件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一、教学问题分析
据笔者对湖南省内九所高职学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讲授太多。有的教师在讲授中,总是习惯花一定的时间讲授会计理论知识,比如账户设置、账务处理、金额计算等,其实这些知识,学生已经在前续课程《基础会计》和《初级会计实务》学习过。
(二)教师演示太多。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演示时,也习惯象学生一样从头至尾地操作一遍,致使很多重复性操作内容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既不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占用了指导学生操作的时间。
(三)教师指导太少。我们都知道,个别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电脑问题、软件问题、参数设置问题、前后关联问题,其他学生在以后学习或实际工作中也会遇到,所以,我们教师不应只帮助这个别学生解决之,而应该面对所有学生予以讲授或演示之。
(四)作业布置不当。有的教师为了督促和检查学生及时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将所做的操作内容提交给老师,就简单化地以课后检查学生操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批改作业;有的教师则课后布置一些有关财务软件知识或操作注意事项的习题作为书面作业,这样的作业流于形式,不能体现本课程教学特点和要求。
(五)平时测试不够。加强对学生已做技能模块的及时测试与总结,是检查与促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质量最为有效的手段,尤其是由于学生每次都是在引入前面标准账套的基础上做本次操作的内容,势必就隐藏了诸如参数设置问题、前后关联问题,如果不组织模块测试,就会导致学生对整个模块操作出现断痕。
二、教学环节探讨
针对以上教学问题,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讲教师进行了多年教学与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六步教学法”,即教师讲授、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布置作业、模块测试和补充教学六个教学环节,现逐步介绍如下。
(一)第一步:教师讲授
虽然《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以学生实验实训为主的课程,但教师的讲授仍然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否则就会使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多走弯路与错路,出现“不会做”、“做不好”或“做得慢”的操作状态。但如果教师讲授太多或讲授方法不当,同样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3]。
我认为,“少而精,突出重点难点”应当成为我们“教师讲授”这一教学环节所把握的原则,重点讲授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其中教学内容和操作方法,在教师演示前即“教师讲授”本教学环节进行,而操作步骤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由安排在与“教师演示”这一教学环节同步进行。比如“普通采购业务”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就应该先介绍业务流程,即“订货→到货→入库→发票→结算”;再介绍财务处理步骤,即“在存货核算系统做正常单据记账、生成凭证”和“在应付款系统审核单据并制单处理”;讲解结束后再以案例操作演示。这样的“教师讲授”,时间少,内容精,指导性强,教学效果好。
(二)第二步:教師演示
“教师演示”主要是通过教师边操作边讲授的方式,解决每项教学内容的操作步骤、细节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但在此教学环节中,我们教师要切实注意把握好时间,控制好演示进程,不做重复性操作内容(除非后续操作中涉及之),并要切实做好教学难点的演示,诸如参数设置问题、前后关联问题以及逆向操作问题(即如果前面做错了,如何返回去进行补充、修改),因为这是绝大多数学生软件操作学习的短板。
(三)第三步:学生操作
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最终还只是为“学生操作”打下基础,学生现场操作才是《会计电算化》程教学的核心环节。为此,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对畏手畏脚的学生要鼓励之,对眼高手低的学生要督促之,对骄傲自满的学生要鞭策之,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要耐心指导之。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操作”这一教学环节中,既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4]。另外,教师对于教学组织和管理,在“学生操作”的教学环节中也很重要,比如对基本操作技能的强调,对账套的引入输出、电脑桌面时间的设置等,既能确保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又能同时对广大学生实施专业方面的素质教育。
(四)第四步:布置作业
《会计电算化》是以会计软件操作性为主的课程,建议按照教学模块布置作业,比如企业基础设置、总账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收款系统、应付款系统、总账期末业务及报表。而题目则建议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之简述题型呈现,比如在完成薪资管理系统教学之后,布置作业题之一:根据教材薪资管理系统资料,补充设置在岗人员以下计算公式:迟到扣款=迟到次数*20,请简要写出操作步骤。再如完成应收款系统教学之后,布置作业题之一:现有一张商业承兑汇票金额需要修改,而此张汇票已审核制单,同时已结算并制单,请写出相关操作步骤。
(五)第五步:模块测试
实践教学表明,针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加强对学生已学习模块的及时测试与总结,既能暴露模块中各技能点的衔接問题,达到训练学生逆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及时督促与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模块的掌握程度,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至于如何组织模块测试,则可根据不同教学模块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建议可采用以下两种做法,其一是将本教学模块的几次实验内容直接作为测试题目,要求学生将原账套中的制单人改为本人姓名,中途不再引入标准账套连续做,下课交将凭证截图和将有关账表输出,打包提交给老师检查评分;其二是老师另行制卷,即在建立账套和进行企业基础设置后,设计供学生操作的题面(其中包含各系统初始化设置的修改、补充题),再分模块提供相互关联的标准化账套,以供组织每项模块测试前,学生引入前续模块的标准化账套。
为此,建议《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如下:(1)课堂表现(出勤和纪律方面)占10%,(2)课后作业占20%,(3)模块测试占30%(若划分为5个模块,则每次计6分;若划分为6个模块,则每次计5分),(4)期末测试占40%。
(六)第六步:补充教学
“补充教学”是对以上五个教学环节的补充,其内容及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组织与开展实践性课程技能比赛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活动,它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能丰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和促进广大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使得我们实践性课程教学取得最佳效果[5],这也是我们培养和选拔会计类专业竞赛选手的成功经验做法之一。
(2)期末对平时所进行的教学模块测试集中安排一次补考,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其中1-2个技能教学模块的补考。笔者认为这样能真正体现“考试不是教学之目的,而是促进教学之手段”,因为平时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会因有补考机会,而在补考之前对自己考试不理想的技能模块进行强化训练,从而最终达到其该项技能合格以上的水平。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按照“课堂讲授→演示教学→指导实训→布置作业→组织测试”五个步骤开展实践教学,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六步教学法”,即教师讲授、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布置作业、模块测试和补充教学六个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证明,特色明显,效果显著:在湖南省教育厅会计专业毕业生技能抽查合格率100%;2013、2017、2019年荣获全国高职学院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其中2019年荣获团体一等奖第1名)。
参考文献:
[1]杨智慧.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6-38
[2]黄东晶,戴蓬军.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6(7):65-66
[3]李海涛.高职院校“教与学”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9):98-99
[4]周良凤,周红.“参与型”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3(29):59-60
[5]罗及红.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2016(9):34-35
作者简介:罗及红(1970-),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硕士,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