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
2020-09-10王倩倩
王倩倩
摘要: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教育重要的资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语文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最独特的教学方法,正确的人格要求与魅力吸引、感染、陶冶学生学习的欲望,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而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提高个人魅力,加强个人的形象、语言、学识,让学生爱老师,再爱自己的学科,科学的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师;人格魅力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义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强调的人文性,意味着语文学科运用能力广泛,还吸收人类的文化精华,发扬文化的重任,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具备自己独特魅力,才能感染、陶冶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使语文学科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又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呢?
一、人格魅力来源于形象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纯洁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犹如一张白纸,需要我们去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描绘。
首先,作为人民工程师,作为一名教育综合者,每次完美的亮相在学生面前,将最美好的印象深深地留在学生心目之中。教师的仪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足以培养孩子的欣赏水平和自身素养,为他们的人生路起到重要作用。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意志的成分较少,任何新奇的刺激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注意焦点。所以,教师如果一味追求奇装异服,或是不注重仪容仪表,着装邋遢,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小学阶段是最善于模仿的时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一般都享有较高的权威性,是学生最爱模仿的对象之一。老师的一举一动、仪容仪表都可能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仪表规范的原则是:整洁、文雅、端庄、大方,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人格魅力来源于语言魅力。
作为语文教师,个人的语言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媒介,还是语音美的欣赏,可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绘声绘色的表述出来,让学生从美的声音中感受到本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此时,学生听语文教师的课不仅是获取知识,而且能达到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在享受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由“被我学”到“我爱学”。
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展示个人的语言魅力呢?那就是在讲解、朗读、说话之时,声音应该富有变化,要有抑扬顿挫,注意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音量的大小,停顿时间的长短,这样的语言才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语文教师在阐述文章的观点时,思维敏捷,有条不紊的将文章内容链接起来。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能以精彩幽默的语言来表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还能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老师。
三、人格魅力来源于学识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眼中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除了掌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外,在其他知识方面也应掌握更多。
在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多数离不开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如“上下五千年,縱横九万里。”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情境美妙,哲理深刻,此时此刻,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和见解,用自己最强有力的语言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知识,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文化的妙曼无穷,从而让学生用更轻松与美好的心情爱上语文学科。
四、人格魅力来源于人性魅力。
所谓的人性魅力就是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主要体现在“爱”和“范”两方面。
“爱”指的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对教育的热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而对于从事爱的教育的园丁们来说: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一切,就无愧于自己的教育事业。一个教师只有挚爱自己事业,才会有奉献的动力,才能迸发出热情,才能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关心、尊重、理解。学生是懂事的孩子,他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就会像老师爱自己的事业一样爱自己的学习。
“范”指的是榜样、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因此,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担负着塑造品质、塑造灵魂的教育使命。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具有魅力的老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以师为镜,从心里敬佩老师、尊敬老师。
“亲其师,信其道”。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寻、发现、超越自己,用自己最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感染、陶冶学生,使老师在学生心中成为知识的象征,焉有对语文不感兴趣的道理?因此,我们应该从形象魅力、语言魅力、学识魅力以及人性魅力方面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魅力老师!
参考文献:
[1]《新课标解读》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3]《中国教育报》
(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北古城镇南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