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岗位认知》第二课堂实践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2020-09-10黄广健
摘要:职业教育第二课堂是传统课堂的补充形式,承担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教学引导作用。《职业岗位认知》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理解培育目标面向,明晰岗位任务需求,初建职业生涯规划。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信息采集与应用能力羸弱,任务推进缺乏主动性,第二课堂课程缺乏重视。为改善第二课堂实践的情况,优化课程教学手段,健全第二课堂制度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第二课堂;职业岗位认知;课堂实践
《职业岗位认知》第二课堂设立的初衷是通过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群分布、岗位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结构。学生明晰专业的学习目标、知识结构及工作流程,知识结构得到有效界定,专业的知识框架明显清晰,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一、《职业岗位认知》第二课堂实践的机遇
(一)理解培养目标面向
目前教学实践过程中,职业院校师生教学的主体关系频繁出现脱节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对教育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同一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活跃,但从根本上改革学生对专业和职业认知的项目偏少。课程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灵活运用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水平,从而侧面提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牢固职业院校师生教学的主体关系。
(二)明晰岗位任务需求
项目设置的任务结构方便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明晰岗位任务需求。学生利用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特性,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白自身未来的职业方向;确定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清楚自身未来的岗位发展;对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理解自身未来的学习规划;融合日常教学过程的知识结构,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内涵及结构进行剖析。
(三)初建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专业知识零基础的学生,项目有利于学生初步建立职业规划轮廓。学生通过文献查阅、网络资料搜索及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的研究手段,学习方法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会借助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及人脉资源来运用与收集知识信息。随着项目材料内容的不断充实,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将逐步清晰。
二、《职业岗位认知》第二课堂实践的挑战
(一)信息采集与应用能力羸弱
课程的授课对象多数为低年级学生,学生对枯燥的专业知识缺乏兴趣且信息采集与应用能力羸弱。第一,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信息采集过程中,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缺乏全局视野,资料及信息搜集的途径单一,以搜索引擎百度为主。信息筛选过程中,学生亦缺乏文字的总结精炼能力,常以简单复制为主,在借鉴内容的过程中忽视了文献标注的习惯。信息整理过程中,学生对办公室软件的应用能力薄弱,缺乏对文字美学的领悟能力,材料表达格式不规范。第二,学生对任务实施过程主动性弱。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经验,在项目开展初期,组内分工不明确,存在工作任务分配不均的情况,团队内部怠工的学生影响其他组员的活动积极性。学生日常课程较多,缺少课余活动时间,第二课堂需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在课业繁重的压力下,学生降低了对项目完成的质量要求。第三,学生的文字叙述与撰写能力有限。项目考核涉及图文展示、演讲答辩,学生在叙述事件及描述工作过程中,略显不自信及表达不清的情况。
(二)任务推进缺乏主动性
第二课堂项目涉及多项工作任务,具有一定的繁杂性,各小组一般由三到五名的团队成员构成,实践过程需要分工协作,分工过程需要考虑到分配工作的难度及任务量的合理性,遇到难题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及协商讨论。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在分解任务过程中欠缺合作,团队组织过程的任务完成时效性较低。项目试行初期,活动推进主要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来保证,缺乏活动后续的推动力及任务质量的保障力。
(三)第二课堂课程缺乏重视
高职院校关于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项目较少,少数高职院校较好地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缺乏对第二课堂的制度保障。学生的核心课程以专业课为主,第二课堂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学分占比较低,公共课及选修课的课程地位仍有待提高。
三、《职业岗位认知》第二课堂实践的应对
从学院培养的层面来看,学生通过课外的时间来完成综合实践类项目,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且集中精力学习,避免沉迷娱乐性活动,也侧面加强来学生管理的功效。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悉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职责,掌握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法,毕业之后能够很快的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1]为改善课程的实践过程及加强第二课堂的作用效果,后续项目将优化课程教学手段,健全第二课堂制度建设,完善培训引导体系。
(一)优化课程教学手段
扩展线上交流的渠道,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对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系统录播,编辑相关的网络视频,方便学生重复学习。此过程在减少课程答疑沟通成本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程和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信息获取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健全第二课堂制度建设
教学改革需要健全制度措施来完善保障体系,以二级学院为支点,通过创新课堂项目,将职业认知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重点。通过学院文件制度的建立,给以指导老师一定的课时补贴,奖励学生以证书证明、物件奖励及课外加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第二课堂推进的积极性。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经过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整理及回顾,对第二课堂的实践过程进行现场答辩。实践过程的角色分配涉及多方面,组长需要对小组任务进行安排分配与协调,组员需要对界定好的知识结构进行具体分析,并定期商讨确定材料结果,答辩过程需要任务汇报及随机答辩的准备。对学生评价标准,与按照传统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比,更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提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能自主地查阅材料,学会与老师、同学合作交流,到企业后很快能适应企业改制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工作需要。[2]
参考文献:
[1]王月婷.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改案例分析——以LOGO设计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1):13-16.
[2]刘广博.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06):45-49.
基金:2018年度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课堂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岗位认知文本》第二课堂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kg20181234)
作者簡介:黄广健(1993-),男,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硕士。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台州 3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