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
2020-09-10朱鸯君
朱鸯君
摘要:如苏东坡所言“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学中,要让学生入“水”,让他们用心去体验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为此,我尝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体验教学,我实施体验教学的方法有:一、在质疑导入中体验。二、在个性解读中体验。三、在情境中体验。四、在朗读中体验。五、拓展延伸,深化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地领会文本语言,把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个性化的知识。
关键词:体验;质疑;个性化解读;情境
引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何谓“体验”?翻开对《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文本如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温度、呼吸、色彩、形象,也只有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语境中去,對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想象、移情、神思,才能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经验,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个性化的知识。这就是文的阅读教学中的体验。
下面谈谈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的方法。
一、在质疑导入中体验
学有所疑,才能学有所思;学有所思,方能学有所得。疑,指怀疑、疑问、有问题,是一种情感状态。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曾这样归纳:问题是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种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种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
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节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他们兴趣、经验、能力倾向的变化。我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导入课文后,向学生提问:这节课你想学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生1:作者到底是不是罪人?
生2:“别来,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作者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吗?
生3:作者这样深爱着中国,为什么又要离开中国?是不是有前后矛盾了。
二、在个性解读中体验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求异创新的阅读中去,产生不同有个性化的体验 。
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有不同的作用,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各种有尾巴的动物,他们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用处。小鱼的尾巴有她自己的用处,她要用尾巴拨水呢!
生2:老师,我觉得小鱼不好,她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真小气了。
生3:小鱼的尾巴借给小壁虎并不合适。她如果借出去了,自己就不能拨水了呢。
学生富有童趣的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真情感。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尊重有个性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改编等等,展现他们多元体验、尊重他们多元的体验。
三、在情境中体验
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
情感的设置,结合文体的特点和具体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设计,在活动中用简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导”、“演”,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更大限度地去感知、去体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发表内心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对文本的感悟推向极致。也能让学生得以更好地自由发挥,留给他们最大的想像空间。
我在教学《燕子过海》,让全体学生展开双臂,学着燕子飞翔的样子,“飞”一分钟,再让学生谈谈“飞”的感受。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很累,我想休息一下。”
有的学生说:“我的手臂很酸。”
我就引导学生:“燕子不分昼夜地飞呀飞,那它会怎样呢?”
学生有了自己“飞”的感受后,就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而理解了重点句:“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到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体会到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是学生在亲身体验到“飞”的艰难后,才深深体验、感悟到燕子过海的艰辛。教学中学生只有融入“飞”的情境,与作品中的燕子形象息息相通,对它们“飞”的辛苦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从而升华情感。
四、在朗读中体验
古书《礼记》中说,人有“喜、怒、哀、惧、爱、恶和欲”七情。 一部乐曲有自己的主旋律,一篇文章总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或者恨,是喜或者悲。所以面对这种整体化的情感表现,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例如在《杏儿熟了》教学时,我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思想。
a、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文章中哪一句话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b、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描写奶奶言行的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言行说明了什么?
c、体验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果子大家吃才香甜”思想变化原因。
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这是体验。
同样《十里长街送总理》每节描绘了什么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让学生在默读朗读等各种学习方式中体会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崇敬之情。
(1)、等灵车 心悲痛
(2)、望灵车 心碎裂
(3)、送灵车 心相随
再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当时的景当时的情,让学生深深领悟到文章的情感,场面渐起高潮,感情逐步升华,文章愈加动人。
五、拓展延伸,深化体验
每一堂课的结束,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问号或是省略号,每堂课学习的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教师力求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作适度的拓展延伸,以达到文已尽而意未尽、意以尽而思无涯的效果。教师延伸式点拨,唤起了学生探求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有助于形成层次性的知识。如下面的《检阅》教学片断:
师: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人们的议论声,我听见人们在议论着……
生1:人们在说:“这些小伙子真棒!他们真会替博莱克着想。”
生2:人们在说:“博莱克虽然是个残疾人,但他却那么坚强。”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博莱克这样的残疾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1:我们应该多关心他们。
生2:我们不能歧视他们,得尊重他们。
师:作为残疾人,他们残而不废,生而志坚。作为健全人,我们应该像队员们一样,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让我们为了同一片蓝天,让我们将心连在一起。
以上教学片断,课似可终,欲罢不能。通过“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人们的议论声,我听见人们在议论着……”和“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博莱克这样的残疾人,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理解,升华了课文的主题,同时超越了文本,学生在感悟中感受到了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体验、感悟,不能靠老师直接告知结论,也不能靠老师千万遍地讲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感悟,用心去品味、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感知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神韵。只有充分自主地感悟,学生才能心领神会,真正学有所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