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田径运动基础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

2020-09-10林伟伟胡玖英周谊侯金涛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考分离田径运动思考

林伟伟 胡玖英 周谊 侯金涛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对高校田径运动课程实施教考分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缺乏对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特点的审视;缺乏对田径运动课程考核标准的审视;缺乏对田径运动课程理论知识考核的重视是当前田径运动基础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的主要障碍,破除这些障碍对于充分发挥教考分离的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教考分离;田径运动;课程;思考

1  前言

作为师范专业,普通高校本科层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大多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为基本目标。田径作为运动之母,是提高学生各项目运动能力的基础,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性课程,还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基础性和开展的广泛性而体现出绝对的重要性。在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课程中,因该课程的基础性凸出、项目细分众多,课程所占的比重普遍较大,提高该课程的含金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时应对基层岗位工作能力的提高,也可以为全面提高自身运动能力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是响应教育部打造“金课”的要求。当前,许多高校田径运动课程普遍存在着“人情分”泛滥,教师掌握着该课程学分的“生杀大权”,既不利于学生学分公平性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精品课程的打造和建设。尽管教考分离已经提出多年,但是限于体育专业课程性质的特殊性,目前仍未被广泛推广,文章通过对田径运动课程实施教考分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索体育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的路径,为抓好体育类课程考核提供参考。

2  教考分离概念综述

2.1  教考分离概念解读

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把教学和考试分开,任课教师不参与所任课程的期末考试,包括出题、监考、评分、登分和质量分析。强调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制定考核大纲,建立一套包括试题库、自动命题、阅卷、评分、考试分析、成绩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完备的考核管理系统。[1]就我国目前的实施状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部分教考分离和完全教考分离两种形式,国内诸多学者通过相关研究,形成普遍性的认识是:相对教考合一而言,教考分离显然是成为将来课程考核的发展趋势。

2.2  教考分离利弊综述

教考合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形势,弊端显现。作为一种变革性的、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自产生之初即被寄予厚望并引发广泛讨论。实施教考分离这一举措,必然会打破原本存在的理念和平衡。这种“新药方”不是“包治百病”的“解药”,有利也有弊。

就其利而言,实施教考分离可以有效地规范教师的教学,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认真准备教学材料,提高教的质量,此其一。其二对于学生而言则体现为考核的更为公平、公正。其三,教考分离对知识教学具备明显的促进作用。[2]究其弊端而言,一是在目標上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二是在方式上压抑了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通过参阅国内大量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对这一模式大加推崇者有之,质疑者有之,然而更多的专家倾向于利大于弊这一观点,文章作者也比较赞同利大于弊的看法。在实施过程中,只要合理的通过出台相应措施扬其利而避其弊,教考分离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促进办法。

3  对田径运动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

3.1  缺乏对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特点的审视

对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所学专业课程既有实践类也有理论类,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相关规定,其实践学分不低于60%,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可以明显的发现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非常高,这直接决定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对实践环节的重视。教考分离目前属于教学改革方面研究的热点,绝大部分的研究侧重于研究理论课程方面实施教考分离的可行性、现实性以及怎样解决教考分离所带来的弊端,然而针对诸如体育、音乐、美术领域内实践比例较高的课程则研究较少。体育类课程实施教考分离不能盲目照搬理论课程的模式,必须充分尊重体育课程的个性特点,不然必将陷于“东施效颦”的境地。

通过调查发现,S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一部分实践课程上开始了教考分离的探索,相关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并借鉴了省内多个学校的模式,在田径、篮球、健美操等几门优势课程先行先试的思路下,形成了现有的试点模式——通过以考风正学风,尝试实践课程采用完全教考分离的模式进行考核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出勤率和参与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同以往相比学生的学习风气有了大幅度的改善,这符合课程改革的初衷。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对体育类课程实践性的把握不足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外行评价内行的现象存在。作为地方性普通高校,很难实现各体育项目教师的足额配备,各项目专业课程教师由具备相关经历的教师担任,一旦实施教考分离之后由于这些教师不能参与考核,只能由来自其他项目的教师担任,然而尽管同属体育教师,来自不同项目的教师所掌握的运动知识侧重点也不同,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种被动的“外行评价内行”的现象存在给考核带来极大不便。第二,体育实践类课程考核既没有标准答案,也无法建立试题库,并且项目众多,现有的考核往往是按照往期的考核内容执行,“换汤不换药”并没有突出教考分离模式下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

上述问题不仅是S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考核中存在的个例性问题,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试点教考分离的过程中广泛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对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研究尚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同行之内难以获得充足的借鉴。田径课程作为一门体育类实践性课程,也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

3.2  缺乏对田径运动课程考核标准的审视

田径运动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考核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对平时成绩和技术考查的综合。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学习笔记、训练心得、课堂参与、课外练习等内容,技术考察往往按照既定项目的技术掌握和运动成绩进行评价。从表面看,这一考核和模式比较符合多元化考核的需求,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平时成绩的比例及核算问题。平时成绩比例越高,则期末技术能力考察权重越低,不利于学生追求更加完善的技术掌握和更加优秀的运动成绩,仍然导致“放水通过”现象的滋生。而教考分离的完全实施,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只需完成“表面工作”即可应付授课教师,平时成绩中最具影响力的课堂参与板块任课教师不加审核的情况下,该板块几乎无法实施考核,因为不可能在平时授课中派出相应教师全程跟踪考核课堂参与状况。平时成绩核算交给任课教师,则称不上完全意义的教考分离,师生之间依然存在“人情分”、“放水分”等有违考核公正性的现象,而交给考核小组实施完全意义的教考分离在现实性的条件上难以满足。第二,田径课程的技术能力水平考核既有感性成分也有理性成分,二者之间的均衡有待商榷。田径课程子项众多,无论是计算时间还是计算距离亦或高度,都有相应的核分标准,该标准的拟定体现出明显的竞技性特征和达标性特征。在技术环节的把握上,又体现出明显的感性化成分,很难用规范的条框进行分数核定——技术是普遍认可的动作环节认同,不代表对每个人的适应,在体育领域个体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趋同性明显但是不代表千篇一律。在评价的过程中,技术环节感性评价的模糊性以及能力水平评价的达标性和竞技性,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师范性特征不太符合。

综上所述,鉴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性的培养要求,在田径课程考核过程中,应当慎重的把握平时成绩比例及构成板块,同时应当客观的思考该课程的开展培养该专业学生哪些方面能力的问题,从而结合田径课程的特点,拟定比较规范、符合实际情况的考核标准体系,切实避免课程考核朝着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坚决落实能力素质培养这一根本诉求。

3.3  缺乏对田径运动课程理论知识考核的重视

田径运动课程尽管属于实践性极强的基础性课程,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如竞赛规则、训练方法手段等内容应当给与充分的重视。目前,国内体育专业相关课程的讲授普遍存在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的现象,这在田径运动基础课程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所培养出的学生往往需要在工作后进行深度“补课”才能适应基层工作的需求。

考核是衡量学生所学、教师所授的重要环节,考核的侧重具备非常大的引领作用,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起到引导作用,对于田径运动课程中理论知识考核的轻视甚至漠视,往往导致教学朝向竞技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从本质上讲需要掌握组织开展基层田径运动会的能力、指导基层中小学生进行田径项目训练的能力等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作为支撑,违背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利于课程的改革和专业的发展。

4  结语

尽管在当前田径运动基础课程中实施教考分离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障碍,但是这个趋势是确定无疑的,实施教考分离所带来的利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实践过程中,全面思考田径运动课程的特点、作用,创新性的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考核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教考分离的模式,充分研究符合体育类实践课程个性特点的实施路径,对于田径运动基础课程乃至体育相关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99%E8%80%83%E5%88%86%E7%A6%BB/5990443?fr=aladdin

[2][3]朱军,杨万清,代晶.教考分离——高校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11): 20-21.

[4]王广虎.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出四大误区[J].成都体育學院学报.1998,24(1):52-56.

[5]龙文祥,龙陶陶.对高校“教考分离”制度合理性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2): 81-85.

[6]王汉忠.关于“教考分离”的几点思考[J].商情.2016(47):160.

作者简介:林伟伟(1987-),男,硕士,讲师,山东聊城人,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学。

基金项目:

1、田径—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编号:sfkc201754;

2、田径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教材成果推广研究,编号:2017xjjg12;

3、体育教育—应用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J18029。

猜你喜欢

教考分离田径运动思考
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新形势下安全培训教考分离工作初探
对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考分离的思考
基于教考分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
电路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