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用户参与制的新风产品设计研究

2020-09-10陈洪祤

科技尚品 2020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

陈洪祤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有了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其中,室内的新风系统设计是室内环境好坏的一项重要决定性条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各行业对于产品的设计有了全新的用户参与制理念。以互联网为平台更好地进行新风产品的设计,可以全面满足用户对于新风系统的需求,提高用户对于新风系统的满意度,还能够优化设计不断创新,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用户参与制;新风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1 互联网时代用户参与制的新风产品设计

互联网时代信息沟通极为方便,用户对于各类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表达出来,而用户也可以成为产品设计的参与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兴起,产品设计在原有的基础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设计思想需要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让客户了解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因此,近几年来基于互联网基础的用户参与制产品设计理念,慢慢地发展了起来。其使得新风产品的设计突破了暖通行业的壁垒,让每一位客户都能为新风产品的设计尽一份力,也使得设计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室内新风产品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其核心部件有风机、滤网、热交换、加热装置等。在不同的空调系统中,新风产品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针对新风设备的形式和容量,确定风管系统的设计及阻力核算等,对新风产品的设计本身来说专业性较强。但是在互联网用户参与制的产品设计理念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对室内环境的需求,通过官方提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进行一定的尝试。对于新风处理的送风方式、新风净化的方法等,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使得新风产品的设计实现了人性化发展[1]。

2 新风系统的定义

新风系统在专业内的定义是指,通过机械通风的方式,将室外空气经过一定程度的处理后送入室内的系统。根据其基本定义,可以分析出以下三个新风系统在概念上的设计要点。其一,新风系统通过机械通风的方式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因此,建筑周边的空气环境是新风是否新鲜的决定性因素,其与建筑物附近所存在的污染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二,由于引入室外空气会使得空气在送入室内时,送风气流需要经过风机以及其他冷却净化装置的处理,导致其送风要求可能会出现不满足的情况。对于湿度、温度、污染物含量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不能过度操作导致浪费,也不能处理不足使得新风存在威胁用户健康的情况,需要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来达到这个目的。其三,作为机械通风系统,新风系统内空气流动的动力来源于通风机。因此,自然通风方式诸如开窗、预留洞口等,不在新风产品设计的讨论范围。

新风系统所属的专业为暖通空调专业,设计内容包括供暖、通风以及空气调节等。在以往工业生产的空调系统中,新风系统的定义比较模糊,一般难以区分其与通风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别。在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中,新风系统则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工业空调新风系统的基础上,有了技术上的全面提升。在民用建筑的范围内,新风系统是人们居住条件的重要决定性因素。通过新风系统能够保持室内新鲜的空气环境,使得室内的舒适程度有了很好的保障,引起相关设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

3 新风系统的作用

从我国暖通空调的国家设计标准来看,新风系统的功能需要满足如下要求:新风系统是为满足卫生要求、弥补排风或维持房间正压,而向空调房间供应经集中处理的室外空气的系统。在传统的空调系统理念中,新风系统与空气调节系统是共存的,通常现阶段的空调系统也是如此。

根据以上说明,可以将新风系统的作用总结为以下三点:首先,满足室内的卫生要求。在进行新风系统的定义时,新风系统需要做到的就是,通过一些空气处理设备,使送入室内的新风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使得其卫生条件不会影响室内用户的健康。其次,新风系统应该弥补室内的排风。当室内不断排风时,也会有空气进入室内。如果不进行新风系统的设计,这些进风只能通过门窗缝隙的渗透来完成,这是难以满足室内需求的,无组织通风的通风量实在太小了。最后,新风系统通过送风可以将室内维持在正压下,使得室内的环境始终保持洁净。

在普通的住宅建筑内,新风系统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将送入室内的空气进行处理后,达到相关的空气质量标准。由于住宅本身在厨房和卫生间设有排风,因此,设计新风产品时,需要将室内的排风量与送风量进行一定比例的控制,以此来保证室内的正压。微正压多的室内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室内环境受到外界空气条件的干扰。因此,对于住宅的新风系统设计,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内容来考虑,还需要关注室内人员、设备、建筑材料所散发出来的污染物。目前,通风换气的基本控制方法主要可以总结为:堵源、稀释、净化。首先,对空气污染源进行控制。为了保证新风质量,使得室内空气环境得到较好的控制,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控制污染源,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控制。但目前大气环境的污染源已经难以实现单一逐个控制。类似于雾霾这样的污染,控制源头的方法往往操作难度较大。其次,置换通风。不断地用新鲜空气去稀释室内污染物。这种方法对室内空气环境的控制效果极佳,是现阶段最有效的一种技术。在新风系统新风产品的设计中,也是最主要考虑的一项功能。最后,空气的净化处理。利用空气净化技术对某些污染物进行处理,使得送风气流中的空气能够达到要求。因此,在新风系统中往往会设置一些净化装置,其是更深层次的新风处理条件[3]。

4 独立新风机与全热交换器

目前,新风产品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有两类应用最广泛:其一是全新风机;其二则是全热交换器。全新风机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风产品,其通过风机将室外的新风引入室内。一般某些全新风机本身就带有制冷和制热循环。因此,室内空调所需要承担的负荷不会包括新风负荷,所有的新风负荷都由新风机独立承担。当然,目前也有部分新风系统的新风是直接送入室内的。通常这种独立新风的送风方式,要求室内机承担所有的室内冷负荷以及新风冷负荷。而全热交换器则与全新风机有着很大的区别,全热交换器处理新风,是通过室内排风与新风进行热交换后再送入室内的。因此,全熱交换器通过机组内部的换热芯体,将室内排风部分的冷量和热量传递给新风后再将新风送入室内,室内设备仍需要承担新风负荷,但其中有一部分已经被排风所处理了。从原理上看,新风全热交换器通过回收排风中的冷量和热量,能够缩减能热源设备的总容量,并达到较好的节能效益。但是全热交换器的回风处理往往风量巨大,不能将其应用在较小的空间内,一般大空间的空调区域采用全热交换器所达到的节能效益非常可观。

新风系统中用于交换全热新风的换气机,通常设备处理的项目有热量回收、双向性质的风机、过滤设备以及除湿设备等。从设备的产品设计以及对各个部件的选择入手,能够优化设计内容,使得换气换热的效率都得到全面的提升,并降低系统总体的能耗。在全热交换器的子系统设计中,其设备所处理的送风和排风往往需要進行不同的性质区分。其对应的管道以及所安装的过滤设备和风口,都会有所不同。排风和送风在时间上同步进行,从而保证了新风与排风的双向等量置换,以及室内新风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往往对PM2.5等污染元素也进行了有效处理。全热交换器与传统新风换气机的本质区别在于,其进行了热交换工作。随着室外环境的变化,全热交换器能够在不同的室外环境条件下达到完全不一样的节能效益,因此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5 新风产品设计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的新风产品企业中,有部分是从原来的空调通风设备制造工程以及设备安装工程中独立出来的企业。因此,新风设备和系统设计安装,实际上都在同一个企业的业务范畴。为了优化设计、满足用户需求,对于系统的基本原理,相关的规范,以及主要的设计方法,都是新风产品设计过程中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但是,目前有部分企业在从事新风产品设计之前,与空调专业的联系并不多。只是由于室内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需求,很多企业认为这是目前设备工程的发展趋势而进行业务拓展或者业务转型,缺乏暖通专业的基础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新风系统的设计,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从新风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来看,新风产品设计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

在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的过程中,由于室外空气本身携带很多的污染物质,因此,在进行新风产品的设计时,需要采用合理的空气净化装置,以使新风处理得当。目前,市面上对新风的处理方式中,所采用的空气净化装置种类繁多,实际上可用的技术往往难以辨别,存在一些虚假的炒作。在进行空气净化装置的设计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把握新风设备的目标、新风处理机制的科学性、技术的合理性和安全可靠程度等内容,并要保证设备运行方便,实现全面的经济节能。现阶段,大部分的新风产品承担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作用,但对于室内环境的热湿处理还不够合理,往往采用全空气处理的方式来改善新风温度和湿度,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空调系统的经济性。但是不得不说,企业对于产品的过度宣传,使得产品本身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用户在互联网基础上参与设计,使得设计的真实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新风产品在设计完成后投入到总体的新风系统中,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很广泛的工程项目,需要多个工程专业的协调配合。首先,对于室外新风口、排风口的安装位置以及具体的形式有很多要求,在水平距离、高差、朝向等方面需要进行规范,防止气流短路的情况出现。其次,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保障建筑的美观性,必须要使新风系统与建筑外立面进行合理的配合。最后,新风产品的设计理念应该渗透到用户群体内,实现设计的无意识传播,使得行业能够充满新的思维,实现产品的更新。

6 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新风产品设计与其他产品设计一样,要满足用户需求就必须拓展设计的宽度,同时不脱离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规范。

参考文献

[1] 徐文华.建筑新风系统的探讨[J].建设科技,2019(01):24-29.

[2] 谭嫄嫄.互联网时代用户参与制的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08):82-85.

[3] 傅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新风系统的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09):78-80.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