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标准”背景下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研究
2020-09-10杨文东何忠
杨文东 何忠
摘要:对目前高校课外体育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得出“学校领导对课外体育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理念有偏差”三个结论,提出“领导重视,正确认识”“专设部门,健全制度”“学生自管,教师监管”“层级管理,网格布局”四条建议。
关键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
近十年大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持续下滑,令人担忧!某种程度上说明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不能满足提高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要求,这就倒逼学校体育工作者不得不主动进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促使人们对体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课外体育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要求高校“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足以说明这一点。然而长期以来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导致目前各高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松散,管理方式及质量差异较大。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工作进行研究,以期为构建更加合理有效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一、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重要作用
學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学习1-2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现代体育科学证明,每周最少3次的体育锻炼频度,才能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而且体育教学规律告诉我们,对于某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才能实现,可见如果单纯的依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不可能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基于上述认识及大学生身体素质连年下降的现实,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得以显现,学生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既能熟练体育课所学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又能愉悦身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正因为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课外体育锻炼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时间、地点、人群等的不固定性,一直是学校体育管理中的难点[2]。良好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是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锻炼习惯养成等方面重要作用的唯一推动力。
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构的设置
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构是指承担组织、管理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活动职责的职能部门。目前,国内高校课外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大致沿袭了建国初期的政治机构设置办法,包括:体育运动委员会,公共体育课部,共青团委员会,体育社团(包括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其组织关系为:体育运动委员会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最高领导机构,公共体育课部和共青团委员会为相互配合的同级单位,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团委是活动的主要组织、管理部门,公共体育部在活动中主要负责技术指导,但在执行过程中公共体育部往往承担更多的任务。
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完全自主的课外体育活动、半自主的课外体育活动。
(一)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
主要包括体育比赛和运动队训练两种。体育竞赛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培养学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的重要途径,更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体育竞赛在高校中,小到班级、兴趣小组,大到院系、校际之间广泛开展,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运动队训练是指学校、院系或班级、体育社团、协会、俱乐部等组建的运动队,利用课余时间,在体育教师或教练的指导下进行集体训练,以提高个人或集体的竞技水平。
(二)完全自主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主进行的体育锻炼,活动形式有独自锻炼、与朋友相约锻炼、参加社会体育俱乐部等,在这些活动形式中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参加社会体育俱乐部购买体育服务的人数不断增加,与前两种形式相比,参加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学生能够在专业人员陪同下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锻炼,安全方面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半自主的课外体育活动
这是一种利用磁卡或手机app方式进行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方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主要优点是便于管理,精准量化,可以大规模开展,因此现在高校中开展较普遍。这种课外体育活动方式在高校开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最早的形式是学校在运动场设置打卡器,规定学生持磁卡刷卡后锻炼,记录锻炼次数,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刷卡形式也出现了如:打指纹、面部识别等形式。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部分高校开始使用手机app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管理,运动形式仍以跑步为主,学生可以自选运动时间,随机选取运动线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对课外体育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国内很多学者将课外体育活动定义为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就将课外体育活动限定在体育教学的从属范围[4]。重组织轻管理,忽略管理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是普遍存在现象。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过高估计了现阶段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自主参与意识,管理缺位,无法真正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课外体育管理机构设置功能不全
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在管理方面主要涉及组织策划、场地调配、器材使用、技术支持、安全监管等问题。涉及多个部门都分工合作,缺少一个整合多部门资源,功能完备,能够对学校课外体育进行更加有效管理的平台或部门。
(三)高校课外体育管理理念偏差
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锻炼习惯及综合素质,是一项综合的全方位的长期的育人工程,要通过全面丰富组织形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来实现,不能也不可能通过片面追求短期形式效应而实现课外体育活动的育体、育人价值。
五、针对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一些构想
(一)高度重视,正确认识
课外体育的育体、育人作用是任何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学校领导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进而推动制定相应保障制度,配套专项经费,调整部门职能,协调教学部门保障学生有充足的锻炼时间,重点开展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及活动形式,促进各类运动项目全面发展,活动形式极大丰富,注重校园整体运动环境的提升,通过大环境的改善,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運动理念,养成科学健康的锻炼习惯。
(二)专设部门,健全制度
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或平台,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能应包括组织策划、监督检查、运动场地器材管理、技术指导、活动形式研发、体育社团组建及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部门职责、管理规定、监督检查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能够长期、稳定、有序开展。
(三)学生自管,教师监管
课外体育活动涉及面广,涉及人员众多,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管理人员,完全依靠教师不现实,因此需要组织学生参与管理。师生共同管理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又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平台,实现充分发掘体育多元育人功能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四)层级管理,网格布局
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庞杂需要学校统一领导,整体布局,集中管理,构建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模式,即可以分散工作压力又便于集中管理。在全校范围内组建兴趣小组或体育社团,以此或以班级为单位形成网格局势,结合层级管理模式,实现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许定国,等.加强课余体育锻炼管理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2(2):70.
[2]蔡瑞广,等.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4):86-88.
[3]常颖.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研究———以温州市高校体育社团为个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91-93.
[4]杨文东,等.“运动校园”背景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平台建设与实践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5):455-410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校政发教[2019]26号。
作者简介:杨文东(1978-),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