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

2020-09-10吴澜婧

南北桥 2020年1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高校

吴澜婧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有着独特的历史使命,高校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和教育任务更加重大,因此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劳动教育思想不是中国的独创,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丰厚理论基础作支撑的教育思想。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应该聚焦四个方面:强意识,增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崇尚劳动的意识;守原则,高度把握和遵循高校劳动教育的原则;建机制,建立和完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管理机制;成体系,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成体系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理论与实践这三个维度谈论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解。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8.077

一、意义维度: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是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施之策。由于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有着更高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中国正处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的时代最强音。在如此关键的时期,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的高等教育更要承担起历史使命,担负起育人才、培栋梁的伟大职责。而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校的历史使命和根本职能就是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牢牢抓住和完成这个使命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劳动教育的开展更是“立德树人”的助推器,是将高等教育推向纵深化发展的加速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意识的培养、注重劳动精神的塑造、注重劳动品格的锤炼、注重将勤奋刻苦,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与创新开拓的时代精神相结合。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专业知识、智育的培养上,更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既兼顾了脑力劳动也兼顾了体力劳动,既灵活掌握了专业知识也熟练掌握了劳动技能,在高等教育中形成了一种既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又懂得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发展态势,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劳动教育不应只停留于掌握劳动技能的偏误观念,应以塑造学生人格、完善学生品德、培养价值观念为目标,它既是“立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的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大学生都是一群“00”后的新一代青年,他们是时代发展的幸运儿,成长环境优越,体验劳动生活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基本上没有经历过“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艰苦生活。因此,“00”后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精神缺乏。在此背景下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并且意义重大。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大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和传承劳动精神,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使其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智、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劳动教育体验生活、了解国情、社情与民情,启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真情实感,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仅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互促互进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使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劳动思想和劳动觉悟、有责任和担当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高素质人才。

二、理论维度: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劳动理论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智慧的伟大结晶。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本质的体现,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本质特征,劳动是人类所独具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核心本质体现。劳动是将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改造了自然还创造了保全自身生命的物质需求,这也是人们劳动的最初目的。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都是由人的有意识的劳动创造的,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既完成了人本身的创造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因此,劳动是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赖以存在的基点。“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如恩格斯所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唯一源泉。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无一不是劳动产品,商品中就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由此构成商品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商品价值量的多少也必须由劳动来衡量,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和价值都與劳动紧密相关,都是由人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再次,劳动促进了人的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

(二)时代内涵: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注重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精神的塑造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从知、情、意、行上着手劳动教育的开展,并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这一指示预示着我国劳动教育思想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预示着我国劳动教育具有了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内涵,既体现了国家对“德才兼备”人才的内在诉求,又把握和遵循了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首先,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注重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意识。意识支配下的劳动才能使人类获得具有更加丰富成效的劳动成果。劳动意识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而不是先天赋予的。劳动意识可以借助氛围浓厚的劳动环境、良好的劳动教育文化来获得。积极正面的劳动意识应该是崇尚劳动、尊崇劳动,以艰苦劳动为荣的,积极以模范的力量引导正确劳动意识的树立。其次,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注重塑造新时代劳动精神,即勤奋而刻苦、诚实和追求创新。

三、实践维度: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在意识观念、机制、体系和具体实施原则层面齐抓共进,以实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制度化和务实化。

(一)强意识,增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崇尚劳动的意识

劳动包含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教育结合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首先必须要解决意识观念层面上的问题,不仅要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还要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真正成就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举措。在增强意识方面,一是学校应该加强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利用微博、微信等便捷的大众媒体平台加强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二是营造氛围浓厚的、具有劳动教育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文艺活动,以多种形式表达劳动的崇高,增强大学生对劳动与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深化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真实情感,培养辛勤劳动、创造劳动的坚强意志。将劳动最光荣的主旋律唱响整个校园。三是学校积极主动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或者邀请劳动楷模讲述自身先进和感人的劳动经历,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宣讲劳动精神。四是学校鼓励学生成立劳动教育的社团,以社团的形式吸引和召集高校大学生积极加入劳动教育的大环境中来,以社团为单位组织和举办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社团活动,比如劳动教育征文比赛、劳动教育主题演讲比赛和辩论赛,也可以鼓励研究生开展劳动教育学术活动,从多形式、多群体入手拓展宣传劳动教育实践空间。

(二)建机制,建立和完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管理机制

新时代高校要将劳动教育高效推进,必然需要建立和完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为劳动教育高效推进保驾护航。因此新时代高校在劳动教育的建机立制方面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设置和完善劳动教育的相关组织机构和管理部门,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和管理,已设置相关组织机构和管理部门的也可以做到职能上的优化,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是制定和完善促进劳动教育开展的规章制度。首先,建立和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制度。将劳动教育设置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予以一定分值的学分。编排具有学校特色、学生特色、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教材,设置课程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定具有不同层次学生特色的课程,设置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凸显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尽可能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未来就业相衔接。其次,完善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形式应该多样化,一方面,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考核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通过查看学生的劳动教育书面感悟心得、劳动教育交流座谈会来间接考核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程度与融入程度。此外,课程教师要将学生的劳动表现、劳动态度以及劳动成果加以量化考核,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以及评奖评优,对劳动教育成绩不合格的学生采取评奖评优否决制。另一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主要以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获得感为评价核心,通过学生自评的形式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体验感和自我获得感,从而不仅可以激发劳动教育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还能促进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三)成体系,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成体系发展

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行稳致远,必须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成体系发展。首先,在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成体系,引导以师为范,树立教师榜样作用,开展师生联合、生生联合的劳动教育形式。学校各位老师和各位领导、各院系领导,都应该身体力行,与学生共同劳动,教师的模范与榜样力量是最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的,有利于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劳动教育,不至于将劳动教育方式误判为是“说教”,有利于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持久动力。其次,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上成体系,劳动教育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实施性。高校应该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增强劳动教育的丰富性与实效性。一是致力将劳动教育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打造学校——社会的联动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学校教育与社区、企业、工厂和农地的结合,除了在学校劳动教育可以走进食堂、公寓、宿舍、学校公共区域以外,还应该让新时代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农村体验劳动,从参加基层劳动中切身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劳动中获得教育、锻炼意志、增长书本知识以外的见识,陶冶“懂得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伟大情操。二是在劳动教育上形成劳动教育与未来就业的成体系化。劳动教育内容可与新时代大学生专业相结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当开展专业对口的社會实习和见习或者适当的社会公益服务,让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提前感受未来的职业环境与体验自己的职业价值,在实际劳动中深化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真情实感。最后,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规范的制度体系,需要具有分工明确、高效有力的劳动教育管理和运行体系。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院系、各部门密切合作与贯彻执行的工作体系,从而确保高校劳动教育切实有力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3]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4-29.

[4]刘向兵.劳动教育也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A].刘向兵.劳动的名义[C].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153.

[5]李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高校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