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2020-09-10夏燕
夏燕
【摘 要】语文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学科。然而近年来,受外语学习狂潮的冲击,很多人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初中是学生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材中的大量知识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接受语文知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为了使初中语文教育更贴切学生的特点,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语文 培养语感 传授技巧 敢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0.087
语文是衡量现代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在如今竞争激烈的21世纪,拥有能以三寸不烂之舌力辩群雄的口才是闯荡社会的一把利器。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与语文息息相关。《最后一课》中的那位老师在给学生上最后一节课时曾说,“我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它永远不会中断,犹如不落的太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学生更加重视语文的学习,让我们的汉语成为不落的太阳呢?
一、培养语感,为语文学习搭好桥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在与人的交谈中,往往会发现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如何。例如,人们在读文学作品时,感受到的不仅是作品本身的动人之处,更多的是作者的伟大人格。李白的诗歌磅礴大气,气势如虹,是因为作者本身具有桀骜不驯的侠气性格以及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鲁迅的文章犀利尖锐,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嘴脸,因为他是风雨飘摇的旧社会中一名目光敏锐的革命干将。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因此,教师培养学生语感的第一步便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人格。这是语言对人的直接反射,也是培养语感,学好语言的前提。
语文源于生活,因此要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体现语言的价值。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不在于使之掌握语言的理论知识,所谓的语言实际能力便是要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在平日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形成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使学生在将语言运用到生活中时,脑中浮现的不再是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而是变成了无意识的感觉,这便是所谓的语感。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语感,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把握一切机会引导学生练习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掌握技巧,为语文学习奠定根基
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感到迷茫,有种力不从心、无处下手的感觉。其实语文中的难点无非就是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只要学生掌握这几大题型的学习技巧,学好语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很大的比例,可见,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语感较弱,再加上文言文中的词汇生疏难懂,词量大且用法灵活,这对没有文言文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对文言文的翻译非常死板,学生在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死记硬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以学生为本,用逐渐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文言文。
对于文言文这一陌生的语言,通读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通读了解文章大意后,教师要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文章,并对他们无法解决的知识进行解答,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答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对平日里所学的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汇进行归纳总结。除了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同样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按答题模板答题,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失去了现代文阅读注重学生思维发展的本意。
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重头戏便是作文。初中语文每周都有固定的作文课,这节课往往让学生愁眉苦脸,绞尽脑汁。初中生定力不足,很难投入到课堂中去,为了改善这一问题,笔者在班里实行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上,笔者提出一个主题,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对文章的构思和拟题说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完毕后,要求学生安静下来自己构思开始写作。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规定时间,避免学生养成拖拉的习惯。学生完成作文后,小组之间展开交流,取长补短,根据同学们给出的意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满意后上交给教师。教师在阅读每位同学的文章后,可以选出几篇美文在班里朗读,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效率和质量。
三、勇于创新,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
当今国家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會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其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由探索。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做他们学习上的朋友,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下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少些指责,多些鼓励,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如同孵小鸡,只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另外,一个拥有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敢于质疑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宽度,要让他们敢于质疑,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掌握上课提问与回答的艺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张扬个性,有想法就要大胆地说出来,只有思想产生碰撞,才能激起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就一个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注重形式提一些泛泛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于有价值的问题要予以鼓励,并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答案,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答案提出质疑。
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各异,在面对学习时也应该张扬个性,不要被固定的教学模式束缚。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翅膀,让他们爱上中华语言,让他们去发扬中华文化,让汉语言能够成为不落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