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2020-09-10郭小玲
郭小玲
【摘 要】作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深受重视,但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未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得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对作文技巧的有效传授和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6.103
有效作文教学应以人文关怀为主导,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认为“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以思维的“序列性”训练为主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遵循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从这个训练过程来看,学生写作文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理论指导,写作文时受教师的思维所限制,写作文后又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注意到学生是作文的主体,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而束缚了主体的个性创造。于是,在作文写作上自然就出现了“假”“空”“抄”“俗”等现象。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性策略,尽快走出“费时低效”的怪圈,走上一条“绿色作文”之路,就非常值得教师花一番功夫去研究和思考。
一、有效的作文教学必须真正做到“目中有人”
从写作的角度而言,作文是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其主体驾驭作文的全过程;从材料选择,到谋篇布局,从立意成篇,到修改润色,无一不凸显作文主体的机智与创造,这也正是作文的“本真”所在;就作文教学而言,所谓的“目中有人”是指在作文中极力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却常常丢失这种“人文精神”,教师只把学生看成应试的工具,几乎忽略了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更不用说有意识地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写作的规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自觉作文的心理需求,张扬学生作文的个性,才能造就形质兼美的美文。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目中有人”呢?应该以人文关怀为主导,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1.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周边的生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中学生,他的目光应该经常投注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情上,了解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热点,关乎“人”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增加人文精神的含量。在这种关注中,学生会渐渐地认识到:在自己周边的生活中,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风起云涌,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的“乐曲”。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认知后,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这个多元化的“大海”,摒弃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本人经常引入一些大众话题,如“食品营养与安全”“大学生待业就业”“道德信仰危机”等,激发学生进行人文思考。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把这些思考融入自己的作文选材中,从而有效地抑制“假”“空”类作文的诞生。
2.要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文如其人,学作文与学做人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引导学生审视自我,就等于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增强自我意识,让他们不断地总结成长中的得與失,调整价值取向,弘扬浩然正气,让美好的情感占据他们的心灵。作为语文教师,本人经常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人生问题:如我是谁?为谁活?活得有意义吗?如此反复,学生作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就有明显提升,那些“俗”文也就不复存焉。
3.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名著、时文等优秀作品,能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自我的品位和内涵会不断得到提升。所以,聪明的教师一定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积累。不过,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还往往存在把学生当成应试工具而对其进行填鸭式灌输的情况。例如,为了让学生在考场上写作文有米可炊,很多教师注重强调阅读和积累。但所阅读的常常不是经典名著、优秀作品,而是死记硬背那些按照“名言警句”“课内课外”“观点聚焦”“美文示范”等主题整理出来的文字资料。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与“人文关怀”背道而驰,可谓等同于“目中无人”。这种作文教学方式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就是还未真正明白“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
二、有效作文教学要摆正“写什么”与“怎么写”
至于“写什么”与“怎么写”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在语文界中有争议。如今教师的作文教学几乎全力投入到“怎么写”的“技术”指导中。一些“作文技巧”类的书籍、杂志,其主要内容都是诸如怎样拟题,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安排结构,怎样打造“亮点”,怎样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等等。于是,一些学生抛开对作文“本真”的追求,抛开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关注与体会,抛开对自我意识的审视,抛开对优秀作品的阅读,挖空心思在作文形式上“翻新”,以致把作文搞成了“文字游戏”。
其实,写文章就是反映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也是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因而,“写什么”即作文的内容是第一位的,至于“怎么写”即用怎样的形式写,应该放在第二位。内容决定形式。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在《作文论》里就指出,教师不能只思考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的问题,因为教师的作文,无非想着这原料是合理的,是完好的,才动手去写的。叶老的话真是一语惊人,突出强调了“写什么”的重要性,为教师今天实施有效作文的教学明确了目标,指定了方向。
三、有效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序列性”训练
在强调教“写什么”的同时,并不是不需要教“怎么写”,关键是怎样教“怎么写”。本人认为应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序列性”训练。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由此可见,要想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简单地说,思维在作文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并起着主要作用。不过,目前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或者意识到了,也只是笼统地提出需要进行思维训练,却不知如何进行有效并有序的训练。这种无序、随意的思维训练状况直接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也无形中弱化了作文教学的地位。可想而知,重视学生思维的“序列性”训练,绝对是实施有效作文教学的前提。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应该注重有效性,不仅让学生在写作中知道“写什么”,还要教授学生“怎么写”,让学生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写出更好、更优秀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刘晓凤.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J].才智,2012(19):89.
[2]满荣民.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000(00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