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2020-09-10毛红霞
摘要: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史料作为探索历史问题的证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通过对史料的研习,训练学生系统的探究、分析、评价、辨伪,以及逻辑的严谨性。笔者认为,注重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高中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字:史料教学;高中历史;课外知识;材料分析;加深印象
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史料的解读和分析是基础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去解读教材以外的历史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主分析归纳出信息提纲,组织语言,编写成答案。笔者在本文中关于如何提升高中生的史料解析能力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够为广大阅读本文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一、通过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历史思维。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现有历史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有限,只能局部还原历史的面貌。因此,在课堂中补充史料,丰富学生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将课本断层的知识链接起来,全面的认识历史,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政治史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本课学习重难点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三种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框架和来源。从教材中可以基本领会这三种制度的沿袭和变化见证了中国走向血缘政治的基本过程,血缘是维系政治的纽带。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运用和理解此知识点,可以补充图片:西周分封示意图;补充“楚王问鼎”相关史料:(楚庄王)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史料的引入,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另一方面通过补充资料,更加全面和客观的去恢复历史原貌。
二、通过史料全面认识历史,强化学生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史料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是学者们在进行书籍编撰、研究历史所使用的重要依据,历史书中对于每一项事件的描述都不是作者凭空想象的,都是根据真实的史料经过缜密的推论总结所得,最常见的史料就是从古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考古所得的文物、纪录片、影视片及一些民间故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史料,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感知,实现纸面材料与脑海中知识的有效联系,认识材料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秦始皇的评价自古以来都是褒贬不一,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绩,是“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秦始皇又“废封建,置郡县”;继续开疆拓土,为后代的帝王树立了“天子经略,诸侯正封”的榜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阅读关于秦始皇的生平介绍,并添加一些文言文材料,让学生解读材料后,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客观公正的评价秦始皇。如唐代柳宗元《封建论》中“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拿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之徒,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更,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昝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这则材料中,作者就将秦始皇的功过客观公正的展现出来,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即可更加多角度的认识到书本中所说的“焚书坑儒”、“严刑苛政”等行为,而不是简单的认为秦始皇是个昏君。
三、在史料中体验历史的真正趣味,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家国情怀”纳入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中,这是对“立德树人”宗旨的落实。因此历史教师的职责就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历史,会讲历史故事。更要注重在点滴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国家观、荣辱观、社会观以及个人价值观。而课本教材中不会说话的文字有时无法将情感渗透给学生,产生共鸣,这时,教师除了要精选一些文字材料辅助学生了解历史全貌外,更加需要一些有声音、有画面的材料来加强学生对此历史事件的感同身受,建立情感链接,升华爱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一课,学生能够通过课本文字和图片很快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形成“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样的认识,但学生内心并没有深刻的感触,情感上更是稍纵即逝。因此,添加视频材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显得尤为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态感官,声音输入来将历史事件更加深刻的印到脑海中,十五六岁的孩子们在观看影片后心潮澎湃,心灵和情感上找到共鸣。影片中一代代青年追梦圆梦的奋斗英姿,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青年一代更要努力践行“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铮铮誓言,亲身参与到祖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征程中,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学历史教学中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在课堂中使用丰富而有效的史料是学生更加深刻的体味历史,铭记历史的重要渠道。傅斯年说:“历史学即史料学;其次,史料就是论据,历史学讲究的是论从史出,史由证来”。中学教学中教材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史料教学是一种必然手段,教师更要善于运用史料帮助学生深层次的与历史对话,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从中获得成长所需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廉旭光.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2]高国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1(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第三高级中学 毛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