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20-09-10周红梅
周红梅
【摘 要】随着教学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无论在什么阶段都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善于思考。一位好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将“问”与“思”贯穿始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 合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4.054
学生的思考往往起源于疑问。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就会激起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活跃思维,促进学生探究问题根源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引入“问”这一重要元素,结合实际的教学,引导学生学懂数学。
一、教师提出问题,解决学生的思维障碍
1.提出问题,解决思维的盲区。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知识盲点”广泛存在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深,或是对知识的把控不全面,都会造成所谓的“知识盲点”。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思维惯性中存在懒惰性,知识盲点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掉或是自动过滤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找到盲点并乐于积极解决知识盲点是教学者应做到的重要一点。
2.提出问题,解决思维的模糊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在接受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会经常与之前学过的知识产生混淆。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的模糊是一种必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模糊点给予明晰讲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例如“倍与倍数”的概念,在初学的过程中,小学生易将这两者之间的概念混为一谈,认为没有区别,而实际却是大有不同。“倍”指的是数量关系,它建立在乘除法基础的概念上。“倍数”指的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它建立在整除基础的概念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设计相对应且合适的问题来解决这一混淆。例如,向学生提出:“倍与倍数两者之间有何区别?”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两者概念的兴趣,创造让学生自我思考的机会,拓展思维模式。从探究概念的差别,提高学生的思维严谨性与准确性。
3.提出问题,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存在层次的差别,对于数学优等生与数学中等生和数学后进生,应该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提出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对于数学优等生,提出较为深层次或较为综合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发散性与思维活跃性,也能够最大程度激起他们对数学问题探究的兴趣。对于数学中等生,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应用类型问题,能够提高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与思维的深度。对于数学后进生,他们掌握基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应当从基础入手,提出最为基本的概念型问题与简单基础问题,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并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合理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并善于提出问题
小学是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阶段显得十分重要,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对于每个学生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数学的能力并乐于提出问题的习惯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示范或是表演来进行教学。比如:把20颗糖平均分给5名学生,每一名学生就有了4颗糖。学生就会提出各种问题:“为什么刚好5名同学都分别有4个”或是“還有其他的分法吗”等等。利用数学本身的知识魅力,创造生动有趣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也在疑问中自觉学习。
如果不通过合适的方法与模式教学,便会适得其反,让初学数学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感。例如,一味追求让学生成为解决难题的能手会让学生在培养思考能力的路上碰到过多坎坷。因为小学学生的思维还在一个成长的过程,设立太高的门槛不但会摧毁学生的信心,也会让学生不再对数学产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良好的教学者应清楚在什么阶段什么层次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运用实际物体来进行教学辅助,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力与从现象追寻本质的能力。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带来椭圆形与圆形的模具,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者的异同。学生便会提出疑问:“椭圆与圆有什么关系呢?”答案便是圆是特殊的椭圆。进而让学生也会联想到,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就如同圆与椭圆的关系。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广泛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提供学生观察事物并发现本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画梯形的高,观察并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在画直角梯形时发现梯形的高不在梯形内便产生疑问“在这个梯形中做不出高吗?”而有的学生则疑问到“这条直角边就是这个梯形的高吗?”通过实际的动手画图与直接观察,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更加深刻,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的能力大大提升。
四、解决学生的害怕心理,使其敢说敢想敢提问
由于小学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也存在许多内向腼腆胆小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学者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疑问和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直面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对于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把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再根据写好的问题进行提问。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难,比如学生解题时做出了第一步,第二步遇到瓶颈时就要用引导的方式在提示他们的同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多加思考。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表现紧张,我们可以适当帮助他,进行补充与引导,并鼓励且赞扬每一位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学生拥有了自信,才会有更加活跃的思维出现在课堂中,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把思考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也把每一个人的思维都共享在课堂中,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共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与数学的奥妙,促进思维的踊跃与思维的深度。
在数学的长期学习中,学生只有不断的思考并且提出问题,才能拓展自身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理论与实际,通过提问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主动性、探知欲,这对于数学学科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段女.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9).
[2]陈彩云.如何在数学提问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0(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