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中隐喻的符号学阐释
2020-09-10张艳云
【摘要】 隐喻是利用相似联想将一个范畴的某些特征映射到另一个范畴,是从“本体域符号”向“喻体域符号”的投射和再符号化的过程。本体符号与喻体符号的中“能指”內涵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从本体域符号到喻体域符号的再符号化和匹配提供了条件,本体符号通过再符号化的过程在相似概念域中映射匹配其喻体符号,经过对喻体符号的意指过程实现对本体符号的形象解读。本文试结合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从符号论的角度阐释这一现象,揭示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对本体符号的变体——喻体符号的解读间接理解本体符号的过程,因此隐喻的解读过程就是本体符号的再符号化过程。
【关键词】 隐喻;符号论;再符号化;新闻标题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1-0064-02
一、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和语用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未知的和抽象的事物。符号学自诞生以来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向各个学科进行渗透,而且已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方法论之一,我们可以用符号学的观点来阐述社会中的隐喻现象。语言使用中的隐喻现象是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隐喻包含两个关键的部分即:本体和喻体,对本体符号的理解是通过对喻体符号的意指过程实现的,其实质是通过对本体符号的变体——喻体符号的解读间接理解本体符号的过程,因此隐喻的解读过程就是本体符号的再符号化过程。本文将从符号理论的视角对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现象加以分析。
二、符号理论
符号是符号学理论的核心术语,是把握符号理论的关键。对于符号的理解和界定,大多数学者接受的是索绪尔、皮尔斯等著名符号学家的观点。索绪尔认为符号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这个定义区分了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本文主要选用索绪尔的符号理论阐述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现象。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符号,侧重于符号的社会功能的探讨。索绪尔的符号理论主要包含三个层面:(1)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索绪尔提出了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理论,“能指”是符号的声音形象,而“所指”是符号的概念内涵。新闻标题中的文字符号就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读者通常情况下通过标题文字符号的所指来解读新闻内容;(2)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能指和所指结合起来能代表一定的意义时,才能产生符号。在语言符号系统中,语言符号的语音(能指)和语义(所指)是约定俗成的,只有按照社会契约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符号。符号的意义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符号形式(能指)和符号内容(所指)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新闻标题中的语言符号中外在的文字形式和内在的含义所指都是约定俗成的,隐喻的使用就需要读者解读本体符号下的喻体含义;(3)符号的意指(significatioon)是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结合成符号的过程,换言之,意指是将一个能指和一个所指结合在一起。意指发生在两个方向上,一是创造符号的过程中,二是解释符号过程中。从符号的接收者来讲,意指是意义再现的过程。读者在解读新闻标题中的意指过程是复杂和双向性的,首先读者需要解读喻体符号对应的所指含义,这是第一阶段的意指过程,在此基础上读者需要经历逆意指过程,即根据喻体的所指含义,在概念域系统中映射匹配相似含义的本体符号,从而实现对新闻标题的认知和理解。
三、符号学理论视域中的隐喻现象——以新闻标题为例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行为,它是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过程。隐喻中的本体符号和喻体符号是两类不同的概念域符号体系,这两类符号体系中某种相似和关联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从符号学的视角看隐喻的作用机理实质是本体符号的概念域系统和喻体符号的概念域系统的映射和对照过程。隐喻本体符号中的“能指”在特定的语境下无法用其约定的“所指”更好地呈现本体符号的意思时,便通过再符号化的过程在相似概念域中映射匹配其喻体符号,经过对喻体符号的意指过程实现对本体符号的形象解读。
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隐喻通过再符号化过程,借助具体形象的概念域中的符号体系,即喻体这一变异符号,实现对本体符号形象、生动地解读。隐喻的作用机理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本体符号所指代的事物内涵和本质,因此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广泛,现结合具体新闻实例加以分析。
(一)美国“现代海盗”原形毕露
(2020年8月19日 13:12:00 来源: 新华网)
这是一则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所写的评论性新闻,新闻报道中罗列了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执政者使用国家机器谋取自身利益的粗暴行为,包括拦截了4艘向委内瑞拉运送“伊朗石油”的油轮;新冠疫情期间,美方与欧洲盟国争抢防疫物资。除此之外,在经济领域,美国频频动用国家机器,无视世贸规则,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他国企业进行无理打压,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整个新闻报道中都揭示了美国国家行为的无理野蛮,新闻标题中并没有直接用本体符号“野蛮粗暴”,而是通过对本体符号的再符号化,选用和本体域概念相似的变体符号,即喻体符号“海盗”。符号“海盗”的所指是在海上与沿海抢劫商船与城镇的强盗,和陆地上活动的土匪性质一样,这是一门相当古老的行当,自有船只航行以来,就有海盗的存在。读者通过喻体符号“海盗”的所指含义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国家行为的特点,即无理、蛮横、不择手段。通过喻体符号“海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并准确把握美国当前的国家行为。
(二)药价近半成回扣,虚高招标成“帮凶”
(2016年12月25日 07:25:21 来源: 新京报)
这是一则关于民生医疗领域药价乱象的报道,新闻中报道了部分医生收受药价回扣,竟是因为这些药品在地方的药品采购目录里,中标价已是市场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更高。原本作为降低药价利器的地方药品招标采购,却变成有些医院、医生药品收取高回扣的工具。整体报道内容传递的信息是虚高招标成为助长药价高回扣的一个诱因,新闻标题中并没有使用本体符号“诱因”,而是通过对本体符号的再符号化过程,选用和本体域概念相似的变体符号,即喻体符号“帮凶”。符号“帮凶”的“能指”是汉字的结构框架和拼法读音,其“所指”是汉字符号的概念内涵——帮助他人行凶或作恶的人。读者通过喻体符号的意义再现实现对“帮凶”的意指过程从而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了虚高招标在药价高回扣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多地雾霾“爆表” 专家:京津冀污染三成系“进口”
(2016年12月20日 20:45:48 来源: 央广网)
这则报道是在本轮全国重雾霾污染天气中,对重污染区京津冀雾霾来源的一个分析报道。专家分析称,京津冀三地自身的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对PM2.5污染的贡献约为70%左右,周边省市的区域传输对京津冀PM2.5污染的贡献约占30%左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山东、河南两省的污染排放。因此,造成京津冀雾霾天气的污染物有三成是从周边区域传输和扩散过来的。通过对本体符号“外地传输”的再符号化过程,选用在传输方向上具有一致性的概念域符号——喻体符号“进口”。符号“进口”的“能指”是汉子的框架结构和讀音,“所指”是符号的概念内涵。符号“进口”的内涵有三个层面:(1)从别的国度和地区购进商品;(2)船只驶进港口;(3)身体进入的地方(如门,入口和通道)。结合整体报道,本体符号和喻体符号概念域相似之处都指从外部传输和引进的方向性过程。符号“进口”的意指过程是外在形式的“所指”和“能指”第一个层面的结合过程。读者通过对喻体符号“进口”的意义再现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京津冀地区雾霾产生的区域外成因。
四、结语
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隐喻性思维活动的结果,隐喻中的本体符号和喻体符号是两类概念域符号体系,这两类符号体系中某种相似和关联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从符号学的视角看隐喻的作用机理实质是本体域符号通过再符号化过程在相似概念域中映射和匹配其变体符号——喻体符号,通过对喻体符号意义再现的意指过程解读本体符号的概念内涵。本文从新闻传媒领域入手结合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现象从符号学的视域加以分析,从而为从符号学的视角研究隐喻现象提供了可能,拓宽了隐喻研究的界面和维度。
参考文献:
[1]崔岐恩,张晓霞.符号:作为信息与意义的双重载体[J/OL].系统科学学报,2020,(04):12-17.
[2]黄华新.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20,(05):48-64+205.
[3]卢超.具身理解新闻标题隐喻的认知凸显构建——以中英媒体“一带一路”报道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86-92.
[4]陆国君.隐喻产生的符号学分析及认知机制[J]. 外语学刊,2007,01:117-120.
[5]彭佳,汤黎.论隐喻——转喻的双重机制:符号学透视[J].中国比较文学,2018,(03):30-40.
[6]覃岚.理解新闻:隐喻认知框架下的交流[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5):148-151.
[7]宋健楠.英语新闻隐喻态度的引发模式研究——以涉华财经报道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139-142.
[8]完权.从皮尔斯符号学到语用整体论[J].当代修辞学,2020,(03):11-24.
作者简介:
张艳云,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和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