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2020-09-10范抱朴

今古文创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孔子思想

范抱朴

【摘要】 儒家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既被作为主流思想推崇,也遭到过几近毁灭性的抨击,但是不管是发扬还是打击都是儒家文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表现。与其他所有文化相同,儒家文化同样具有两面性。在儒家文化发展中,其思想的源泉便是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仁由己”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在国家治理、社会和谐发展、个人修养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1-0062-02

在历史发展中,如果一种思想能够被不断弘扬发展,那它一定不会是单纯的针对某一时代,而是在不同的时代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孔子的“仁”学思想即是如此,虽始于先秦,但到今天仍有其价值所在,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年以来,“为仁由己”的思想仍对社会发展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仁”源自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感情,而孔子则在以仁愛之心对待亲人中引申出“为仁由己”,进而扩展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等,由此不难看出,孔子的“仁”囊括了个人修养、家庭关系以及社会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在个人品德上运用“为仁由己”,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在家庭生活上运用“为仁由己”,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创建;在社会生活中运用“为仁由己”,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运用“为仁由己”,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推动。而在中国道德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需要深入的探究“为仁由己”的价值和意义。

一、“为仁由己”有效推动良好道德观念的养成

首先,“为仁由己”帮助人们更好的认知道德。在古代,学者为了获得成就而学习,而在当今,学者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学习。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所在,也是儒家的最高追求,孔子对于道德十分重视,注重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目的在于培养有德行的君子,立足于“为仁由己”,用良好的品德成就自己。追求美德有利于人们道德责任意识的激发,促使人们增强道德自觉意识、道德自律意识以及道德主体意识,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促使人的道德认知得以提升。帮助人们对道德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白自由并非为所欲为。

当今社会,为了获得利益,不讲道德的事时有发生,对于道德,人们的认知出现不准确的情况,对于自己的行为不知道缺乏正确认知。“为仁由己”思想就是指导人们在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在保证不伤害他人和社会的基础上追求个人利益。因此,“为仁由己”有利于对道德的内涵做到更深刻的理解,逐渐将道德规范内化成自己的品德,进而树立良好的道德信仰,促进自身道德观念的不断完善。

其次,“为仁由己”有利于人们道德实践意识的增长。孔子坚持“为仁由己”最主要的是希望通过“仁”来扶正人心和社会,儒家一直对道德实践极其重视,“为仁由己”同样是如此,同时坚持“为仁由己”也有利于公民美德修养的形成。使现代社会的人们认识到,自己行动由自己做主,激发人们注重道德实践的加强。“学”是孔子重视的一大内容,不仅仅是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实践精神更需要学习。

现如今,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盲从、跟风现象越发严重,要想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只能靠个人的自律自觉,因此,我们更应该践行“为仁由己”,尽快跟上社会发展进程,并对应承担的义务主动承担。孔子认为,要想做好“为仁”,就要关注身边的小事。也就是说,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人们一定要从任何一件小事做起,以身作则。“慎独”要求人们即便是一个人的时候也不能做损害道德修养的事,做事坚持“仁爱”,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克己”要求人们不可以做不利于社会公德以及他人利益的事情,要学会自我克制。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二、“为仁由己”有效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这里提到的“为仁由己”绝不是说只要自己“仁”就可以,虽然是要求个人品质不断完善,但要切记不可将自己封闭起来,要注重“入世”,个人要积极地融入社会,并贡献社会,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实现道德的不断完善。然而,社会中的各种人际交往是非常复杂的,难免会遇到一些冲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行动往往会受到利益的驱动,在人际交往中也就难免会有一些利益冲突,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冲突最为突出,坚持“为仁由己”思想,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人类道德修养提高的表现。现实社会中,不存在单独、孤立的个体,虽然要正视每个人的主体地位,但是也要时刻认识到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的一员,要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一定要做到“为仁由己”“仁者爱人”。孔子立足于“亲亲”,将良好情感由血亲引申至乡亲乃至社会他人,这就是“仁者爱人”的体现,也是从“为仁由己”引发出的大爱,要求在群体生活中,人要互敬互爱,要有博大的胸怀,对他人保持“仁爱”,进而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从“为仁由己”中引申出“忠”和“恕”两个思想,具体而言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个体,如果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并获得良好的生活,切忌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让别人去做,努力做到“仁”。

每个人无法避免的都或多或少的存有私心,而儒家“仁”的思想就是要摒弃掉私心,用自己的公和爱,去换取他人同样的公和爱,进而共创大同社会。孔子“为仁”思想中对于守信也是非常重视的,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立国都需要守信。当今社会,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贪污受贿现象严重,要想减少这些现象,所有人就必须要守“信”。不仅如此,在孔子的思想中,既要给予普通人爱,同时也要注意对于品德差的人不能给予爱。在对个人利益追求时也要把握好度,坚决不做有损仁义的事。“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在人际交往中,坚决不与小人合作,要多与品德良好的人交往,反映到社会现实中即是警示那些有不当行为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人。

对于那些品德不端正,行为卑劣的人,我们应当远离, 并且给予正确的引导,而如果有人触犯法律,我們都有义务进行监督举报,在保证自身安全,并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要勇于纠正那些道德缺失和触犯法律的行为,让他们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在“为仁由己”思想的引导下,更多的人对仁爱有了了解,也逐渐学会与他人友爱相处,减少了很对矛盾的产生。孔子“为仁由己”的思想对于个人与他人利益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三、“为仁由己”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

亲亲之情是孔子“仁”思想的出发点,来自血缘关系的爱是所有爱的起点。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到父母的关爱,这是与生俱来的亲情,所有人都做好家庭角色,便能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孔子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难理解,“孝”是对父母的,“弟”也就是“悌”,对应的是兄弟姐妹。孝悌是“仁”的出发点,每个人既要承担好赡养父母的义务,同时也要做好兄弟姐妹间相亲相爱,孔子还指出对于父母不可以仅像动物一样孝、养父母,还要有敬爱之情。仁爱的根本就是对于父母兄妹的爱,这在人的情感中是最基本的,人只有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姐妹友爱,才能达到“泛爱众”。

当今社会生活中,孝悌的观念被逐渐淡化,家庭关系也日趋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不赡养父母乃至更恶劣的行为;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相应的奉献和分享的意识逐渐淡薄,青少年犯罪率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夫妻关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离婚率只增不减。在纷繁的社会发展中,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在人类发展中,最基本也是最稳固的伦理关系就是家庭人伦,人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生活,家庭是否和谐对人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遵照“为仁由己”思想,每个人都孝敬父母,友爱手足,承担好自身的家庭责任,自然会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在和谐家庭关系的创建中,“为仁由己”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四、“为仁由己”有利于促进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当今社会发展中,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发展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在这些成就的同时,人类也受到了环境恶化的惩罚。环境的恶化使得资源逐渐减少,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程度。孔子在钓鱼时不提倡用渔网而用钓竿,这其实与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有共通之处。当今社会,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不顾生态繁衍开发的事情数不胜数,这都是以后世生存换眼下利益的事情。虽然我国面临发展转型,开发利用资源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要注重生态的保护。孔子“为仁由己”的思想指导着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发展,在我国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样应当积极借鉴“为仁由己”的优秀之处。同时在传承“为仁由己”思想时,不能照搬照抄,也要与实际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参考文献:

[1]朱慧芸.孔子“为仁由己”之“己”梳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4):13-15.

[2]张再林,张慧敏.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为仁由己”[J].人文杂志,2016,(05):1-7.

[3]孙蓉鑫.孔子“仁”之新解及其对当下的意义[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6):56-59.

[4]任鹏程.为仁由己与孔子人生哲学[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06):61-63.

[5]陈二林.孔子“为仁由己”道德主体学说及其启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04):97-102.

[6]朱慧芸.孔子“为仁由己”之“己”梳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4):13-15.

猜你喜欢

孔子思想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