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舞台到银幕

2020-09-10卢建

今古文创 2020年17期
关键词:改编雷雨传播

【摘要】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奠基石,《雷雨》自上世纪30年代创作完成至今,已经经历了八十多个春秋了,在这八十余年的时间里,作为戏剧的《雷雨》除了在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外,更在舞台外被数次搬上银幕,新时期以来,雷雨又以电视、电影、歌剧、各类地方戏等多种方式不断被改编、搬演,而这部近百年的剧作,除了其本身的丰富内涵外,更在其不断地改编与搬演中焕发出更多的活力与生命力,本文将简要论述分析《雷雨》的几次改编与新时期不同形式的搬演,从而探讨《雷雨》改编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 《雷雨》;改编;影视;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72-02

话剧《雷雨》作为曹禺作品中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一部,自其1933年诞生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关注,不仅经历了数次的电影改编,《雷雨》也在舞台上经过多次搬演与改编,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呈现而出,除了歌舞剧等形式外,将《雷雨》与地方戏种相结合,也是广大艺术家们尝试与探讨的一大方向。总的来说,从《雷雨》诞生至今的八十多年间,对于《雷雨》的改编与搬演就从未停止,当我们站在如今的视角再看这些改编时,不仅可以重新领会到《雷雨》原剧其丰富的内涵,更能在这些改编中探讨一些新的问题与新的发现,从而有所收获。

一、从舞台到银幕的尝试

尽管曹禺本人一再强调:“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但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思潮背景下,《雷雨》发表不久便被认定是具有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作品,“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导观众和读者不得不追溯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可见,《雷雨》自其文本诞生以来,便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味,提及《雷雨》的改编,就自然没有办法回避电影改编的政治背景。

早在1938年,《雷雨》便被搬上了银幕,此时《雷雨》原剧的热度早已不凡,按理说该片在当时应有巨大反响,但该片仅仅上映了几天,便销声匿迹,长时间以来,都鲜有人研究探讨,我们只得从其历史背景去寻其缘由。193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自1937年日军攻陷上海后,上海租界区进入了长达四年的“孤岛”时期,许多电影公司走入绝路,留存下来的电影公司也没有往日的光辉,改编现有的舞台剧成为了许多公司的选择,原本就优秀的原作本身就为电影带来了经验与大量的观众,从这一层面上说,电影的成本与风险就被大量降低,而另一方面,这些电影为了迎合“孤岛”中不安的民众的娱乐需求,便必须淡化原剧本中的政治属性。在1938年的电影《雷雨》中,鲁大海这一角色的阶级性就被大幅削弱,完全看不到受压迫而奋起反抗的工人阶级形象,为了保证电影能够更容易被接受,电影的故事内容也由悲剧趋于大团圆,电影甚至将原文本的多线叙事改为单线叙事,以降低理解难度。“电影的主题由此变得含混暧昧,让观众看完之后既无法获得恐惧和怜悯释放之后的净化,也无法在看到人物终得果报之后得到教益启示。善恶不辨的人物,也很难使观众对人物产生认同和移情”。是故,1938年的电影《雷雨》是一次不够成功的改编,原剧的魅力不复存在,因此,该片逐渐被人们遗忘在电影史的汪洋之中。

而1984年孙道临的《雷雨》又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此时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电影创作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夏衍“忠实原著”的改编理论在改编中占主要地位,因此,孙道临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著的一切内容,然而这次改编对原著过于“忠实”,以至于成為了对原文本的机械照搬,电影俨然成为了一出话剧录像,学术界也将这次电影称为“一次不成功的挑战”,可见,仅仅是对原著的忠实远无法表现原剧的内涵,因此,《雷雨》的改编挑战,又跨入了新的时代。

二、新时期的《雷雨》影像化改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开始向大众化转型,娱乐性和商品性占据了文化传播的主流。在这样的一个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于《雷雨》的改编不再局限于对原著的阐释与传播,更多趋向于市场。从此,《雷雨》的改编进入了一个新的方向,从电视剧版的《雷雨》到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与之并行的,还有剧场内各种新形式的《雷雨》以及与各类地方戏相结合而产生的《雷雨》,商业、娱乐成为了新时期《雷雨》改编的主流。

(一)电视剧版《雷雨》

1997年李少红将《雷雨》改编为电视剧,将仅仅4幕的剧本扩充到20集的时长,照搬原作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电视剧大量补充了人物之间的感情戏份,正如李少红自己所说,他只看中了原著家庭戏的外衣以及剧中两个家庭之间人物复杂混乱的情感关系。在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迎合观众成为了首要任务,原著的精英叙事话语被大众化通俗叙事话语所取代,从观赏性与收视率的角度出发采取商业化的改编策略,大幅度删改原著增设情节。抛开原著,仅仅着眼于电视剧,该剧并非劣作,作为一个通俗的情感剧,该剧无论情节上还是节奏上,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问题就在于此,电视剧完全消解了原剧的悲剧性,将原剧人物的矛盾冲突转化为普通的爱情纠缠,从传播层面上说,该剧将《雷雨》向大众化的方向又推了一步,但也远离了经典。是故该剧也未能在学术界收到认可:“丧失了原著悲剧性带来的净化力量 ,损伤了原著思想的深刻性。改编者对经典文化的轻视和对大众文化的追逐,使得该剧远离了经典,成为一道大众文化的快餐。”

(二)张艺谋模式—— 《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6年,在商业化的大众文化冲击下,张艺谋也盯上了《雷雨》这一文本,并将其改编为商业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给予观众另一种解读方式。电影将故事的时空置换为唐末五代十国的皇宫 ,在王室背景下,讲述了一场充满权力纠纷和畸形情感下的家庭悲剧。在这个反常的特殊家庭中,每个角色都充分体现了人性的邪恶一面,父亲对儿子的毒手、兄弟之间的仇恨和谋杀、夫妻之间的猜疑和相互伤害。《满城尽带黄金甲》与《雷雨》在情节上设定相仿,人物原型上也得到了极大的还原,比之于之前的改编,这是一次特殊的尝试,张艺谋将当代的电影艺术与视觉奇观与戏剧经典相融合,不管怎样,这也算是走出了探索性的一步。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次探索并非一次成功的探索,电影俨然从《雷雨》的延伸走成了所谓的“张艺谋模式”,即戴锦华所说的 “巨额投资 ,国际阵容的制作团队,跨国拍摄,风光奇观,超级加强版中国符号+神怪武侠,最大程度简约化的剧情叙述,昂贵的电脑特技,明确的好莱坞国际线路。”在这种模式制作下,《满城尽带黄金甲》更像是消费语境下的一次狂欢,他消解了《雷雨》的主题与现实性,因此,原著中“《雷雨》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追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入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不复存在,而正因如此,即便影片以悲剧的形式呈现出来,但仍然没能展现出原本中强烈的悲剧力量。是故,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并没能将影像的丰富性带入到《雷雨》之中,在这个消费语境下的狂欢中,人们得到的也只是一阵苍白与虚无。

三、从内容到形式——舞台内部的改编

作为一个舞台艺术,从舞台本身寻求改编灵感,也是广大艺术家们所关注的,因此,《雷雨》也在舞台上经过多次搬演与改编,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呈现而出。以西方戏剧模式为主的歌剧和舞剧也掀起了经典改编的热潮,《雷雨》的歌剧与舞剧也慢慢在人们面前呈现,而另一方面,除了西式戏剧舞台上的广泛传播外,在地方舞台上,雷雨也先后被沪剧、京剧、黄梅戏等多个地方剧种移植改编,创造出一种新的演绎与传播模式。

(一)歌剧与舞剧的呈现

在舞台呈现上,歌剧与舞剧成为了《雷雨》改编的一个新的方向,在莫凡的歌剧版《雷雨》中,莫凡删减了话剧原作中的部分人物和大量的细节与生活化场景,将歌剧的笔墨集中在主要任务的多面性及复杂的人物关系上,将台词精简,利用音乐来展开剧情,并将人物内心的冲突与挣扎以歌唱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另一边,由王玫改编的《雷和雨》则将《雷雨》以现代舞的方式搬上舞台,用身体来重新解读、阐释《雷雨》。事实上,无论是歌剧还是舞剧,此时都不再是对原著的主题、人物、情节的复述,而是在这个框架智商,用新的方式,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对改编创作者内心的表露。事实上,即便改编创作者们仍然努力告诉观众这也是《雷雨》内容的搬演,但《雷雨》的内容是否还原,主题是否还原,对于创作者来说,已然不是一件十分要紧的事,更重要的事新的形式对创作者思考的表达。

(二)地方戏的《雷雨》

地方戏也是《雷雨》的舞台改编中变更形式的产物。实际上,《雷雨》的地方戏并不比电影的改编起步得晚,早在1938年,沪剧便曾演出过《雷雨》,此后,该剧经过多年的精简与改编,形成了当今的版本。而在2005年,黄梅戏《雷雨》与京剧的《雷雨》也相继上演,总体而言,这些改编基本都在保留原著的主题外,结合地方剧的表演特色,注重刻画细节,对表演进行浪漫化地处理。

无论是地方戏还是歌舞剧,其改编都是新形式与经典文本的一次融合,但对比于电影、电视剧的改编,这些改编更加强调形式的重要性,甚至盖过了原剧的主题。为了适应其剧种本身的特性,在改编过程中,创作者往往会对内容进行较大程度的改动,如黄梅戏中将主角设置为周萍,并且删除了鲁大海这个任务,从这个层面上看,如何表达《雷雨》的主题与内涵已然不是这些改编创作者所关注的内容,《雷雨》只是成为了一个框架。在这些改编创作中,《雷雨》的主题与内涵逐渐淡去,在他们发声的过程中,《雷雨》更多的是一个工具而并非一个主题。

四、结语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奠基石,《雷雨》自上世纪30年代创作完成至今,已经经历了八十多个春秋了,《雷雨》除了在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外,更在舞台外被数次搬上银幕,而新时期以来,雷雨又以电视、电影、歌剧、各类地方戏等多种方式不断被改編、搬演,而这部近百年的剧作,除了其本身的丰富内涵外,更在其不断的改编与搬演中焕发出更多的活力与生命力。回顾《雷雨》的各类改编,探讨改编中的得与失,对于整个戏剧经典的改编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卢建,武汉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现任教于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改编雷雨传播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