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地区两汉壁画成因及主要题材分析

2020-09-10于欣露

今古文创 2020年17期

【摘要】 “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 自古以来我国的丧葬文化便十分兴盛,无论平民百姓抑或皆崇尚厚葬。两汉时期,人们都有追求死后灵魂脱离躯壳羽化飞仙,通过天门进入极乐世界,尽享天国之乐的神仙思想。于是受此主流思想的影响,在汉墓丧葬壁画中,壁画作品无一不体现着浓厚的神仙思想。同时察举制在汉代社会十分流行,中央在选拔官员时,十分注重个人德行,所以汉代社会形成了忠孝仁德的良好风气,并深远地影响了汉墓壁画的题材内容。汉代墓室壁画,经过历史的洗礼,能够保存下来不仅能够证明画工们的高超造诣,更是体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重要历史地位。

【关键词】 洛阳地区;汉墓壁画;主要题材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70-02

我国壁画起始于周朝,两汉时期开始盛行。但由于年代较为久远且经历多次天灾和战乱,现存的地面绘画作品无迹可考。但“生在苏杭,葬于北邙”“邙岭无卧牛之地”这些俗语和“北邝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墓多,堆着黄金无买处。”的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句,都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洛阳这个地区,墓葬的稠密程度是世界罕见的。历来有“风水宝地”之称的洛阳的城北邙山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生命终结的理想归宿。光武帝刘秀、北魏孝文帝元宏等数十位乃至亡国之君的李煜、刘禅等帝王都墓葬在这里就更不要说狄仁杰、张仪、贾谊等数千位的爱国将相了。这就是为什么能在洛阳地区广泛发掘帝陵的缘由了。

本文所探究的空间范围由于受到地缘关系的影响,所涉及的“洛阳地区”,是指以今洛阳市区、堰师市为主的“洛阳盆地”。

传统的墓葬壁画虽然是用来供奉死者的,但是壁画中所表达的题材内容却是植根于当时的社会与人民的。在秦汉时期人们特别相信引魂升天、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这一时期最热衷于寻仙求道的帝王要数秦始皇、汉武帝和王莽三位帝王,帝王即是如此社会风气便上行下效,因此浓厚的神仙思想蔓延在这一时期社会的各个阶层中。而两汉时期,虽然不同时期的墓葬壁画的内容与重点经过调整有所不同且这些壁画作品并不全部出自名家之手,但无论是简约古朴的人物形象还是画面线条的律动感和笔法的抑扬顿挫,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些遗迹感受到当时的社会艺术风貌。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宇宙天象图和仙灵祥瑞组成的天堂仙界景致构图

西汉时期的墓葬形制与此前相比区别在于改变了秦代以及西汉早期一直沿用的商周以来的竖穴式土坑棺掉墓葬形制,自西汉中期中央集权的区域开始明确采用横穴式的洞穴作为墓扩,并采用砖石修筑的方式搭建墓室。而那些远离政权的偏远地带(例如长江流域和南北方的偏远地区)依旧沿用传统的竖穴式棺停墓直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

在洛阳地区出土的四座西汉时期壁画墓中最著名的卜千秋墓据史料考证年代大概在西汉中期稍后,而这座墓的命名源于出土时墓室器具的铜印上带有“卜千秋印”的字样。这座壁画墓是前文所提到西汉中期广泛采用的横穴式洞穴砖石墓室,这座墓室组成包含:墓道、主室、左右耳室三个部分。壁画依据墓室形制绘于墓室门中的上额、顶脊、后壁山墙当中,画面的题材丰富多样,主要描绘墓主人乘凤升仙的场景,画有仙人、女娲、伏羲、日月、彩云、朱雀、蟾蜍等众多祥瑞图像,画工精湛。由于这一时期墓室由砖石堆砌,而一般作画之前会先在砖上涂上一层白粉,然后再着墨上彩,正是这一作画方式改变了以往直接在墙体作画的习惯,画工得以直接在砖石上作画,所以对于画面的把控也就更加舒适,所以卜千秋壁画墓便称得上是这一时期绘画技艺最为优秀的壁画墓之一,在历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当时的人们不仅能想象出富丽堂皇的天国仙境景象和升仙的过程,而且更是认为在人间和天界的交汇处有“天门”的入口。只有通过天门凡人才能成仙。在汉代的壁画资料中有许多表现天门的内容,一种是直接画出两扇门,另一种是画出两个门阙。在同一时期发掘出的洛陽烧沟61号壁画墓中,不仅出现了天门,还在天门的两侧描绘出了祈望升仙的人物形象。这幅壁画依据形制呈等腰梯形,中间的长方形部分就表现了天门,左右两侧画出两个门阙,表现出主人公将要升天的景象。壁画砖石上用镂雕加上彩绘的手法画出墓主人乘龙到达天门将要通过的场景。

这座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的建构与前文提到的卜千秋壁画墓不同,采用了印有花纹图样的大空心砖和若干小砖石共同堆砌而成,由五部分组成,较前者增添了墓门,并将主室改为了前堂和后室两个部分,结构比较复杂多样。此墓室顶部连续的12块砖石绘制了我国最早的天象图之一《日月星云图》。同一时期另一座洛阳浅井头壁画墓同西汉打鬼图壁画墓的构建相同也采用了空心砖的墓室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在墓室的顶脊部分采用长卷式的构图,绘有朱雀、太阳、仙翁、蟾蜍、月亮、祥云等祥瑞图像,在墓顶斜坡面上也描绘了两组对称的云气图,传达了对墓主人升仙的美好祈盼。

有关宇宙天象、仙灵祥瑞组成的天堂仙界景致构图常采用长卷式的构图方式,将画面物象横向依次排列起来,形成完整的画面,常采用的物象以洛阳烧沟61号墓顶脊壁画为例:(从南至北依次)朱雀、伏羲、太阳、白虎、双龙仙翁、朱雀、二龙穿壁、蟾蜍、神人、月亮、女娲、祥云。

二、用来镇墓驱邪的人物和各类神灵形象构图

镇墓辟邪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神灵形象在墓室中实属最为常见的内容,在墓室中的各类器物摆放上,镇墓兽也会摆放在十分醒目的位置,这类题材在寓意上也是为了保护墓主人的平安,具有吉祥的意义。作为东汉早期墓室壁画的典型代表的洛阳道北石油站壁画墓,此墓室的壁画依其形制绘于墓前室的墓顶上和墓门的两侧以及后室的雨道口处,充分体现了画面依据不同形状灵活表现的绘画构图。

三、标榜儒家道德伦理的历史人物与故事构图

在烧沟六十一号墓中壁面上绘有的一幅执戟持剑者,画面中的两个人物均拱手持剑站立,显现出人物的谦虚态度。

在洛阳老城西北郊西汉壁画墓出土一幅《二桃杀三士》的壁画,西汉后期人们受社会风气主流思想的影响,壁画喜欢选用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智勇、仁义、忠孝相关的历史故事作为创作题材,而这类故事画广泛出现也是为了表达墓主人所具备的这些优秀品质。此类标榜儒家道德伦理的历史人物与故事的构图,多将描绘的故事情节或者立侍人物程左右排列平铺分布,画面富有秩序感和情节的连续性。

四、墓主个人相关的家居生活场景构图

在洛阳唐宫路玻璃厂壁画墓出土了一幅名为《夫妇宴饮图》的壁画作品,这幅壁画的内容就是墓主人在现世生活场面中的一景。画面中绘有一张带屏风的大床,夫妇两人正襟危坐在上面。男女主人公衣饰华丽,均戴黑色头冠,男主人身着红色长袍面向女主人,手中还端着一个黑色小盘,女主人双手合拢自然垂下,二者做交流状。女主人身后的屏风上面绘有一侍女头像,像是在偷听二人说话一般,画面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有关墓主个人相关的家居生活场景的构图值得一提的是:墓主人所使用的家居用品或车马出行的构图同样运用左右平铺的表现手法,但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侧视的透视法则,画面因此具有纵深感,更有家居室内或车马行进浩浩荡荡的景致效果。东汉时期的洛阳唐宫路玻璃厂壁画墓墓室的东壁绘有《夫妇宴饮图》一图。此墓壁画的画面分为三段不同的内容但连续排列:从墓室南端的《车马出行图》到北端《贵妇仕女图》逐步绵延至墙壁东端的《夫妇宴饮图》,这样的墓室构图和洛阳烧沟六十一号汉墓中发现的《鸿门宴》《二桃杀三士》等壁画相比,采用了类似于连环画的形式,使画面的连续性增强。此墓室的壁画从用笔方法到构图表现上逐渐走向成熟。

在笔墨的运用上,两汉时期墓室壁画的线条颜色大多是黑色,然后在设色部分多采用矿物质颜料来填充。在汉代以前遥远的远古岩画、战国时期的帛画、漆画;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我们可以找到画面中有关线描的运用,但那时的线过多的是依附于所绘物象的形体,没有很强的线的独立运用,而到了汉代,线描的发展可谓是一大历史性的飞跃,较先前時代相比,汉代的线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西汉早期的墓室壁画线条虽然简约、古朴,但是显得较为呆板。经过不断发展,到了东汉时期,线条就逐渐充满顿挫、张力,物象的形体就显得更为生动流畅,画面也就更富有节奏感。

在物象的设色上,西汉早期设色多用平涂的方法,在线描勾勒出外形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填充,而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刻画,但此法画面产生的效果较为平面化,随着绘画技法的不断丰富,后来画工慢慢开始在画面中采用晕染的手法,比如人物的面部、手部、动物神兽的面部等,使画面内容的表现更为生动形象,人物及动物的主要刻画部位质感更为突出。

两汉时期的艺术家们通过其独到的艺术造诣和精湛的技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精美震撼的画面,从西汉时期的质朴粗犷到东汉时期的流畅夸张,技艺逐步趋于顶峰。在这些洛阳地区的墓室壁画中,我们发现众多丰富且变幻莫测的画面构图,仿佛我们置身于那个思想活跃,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通过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们不难看出,在汉代艺术家对于画面构图的经营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因此这一时期开始成为我国明确画史的开端,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迁移,不仅为我们考古工作带来珍贵的资料,而且对国画的发展也无疑起到启发作用,相信汉墓壁画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也依然是我们要去深入探索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杜少虎.洛阳汉墓壁画绘作风格辨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5.

[2]刘祥辉.洛阳地区汉代墓葬壁画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杨乱.中国古代墓葬壁画综述·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个人简介:

于欣露,广西大学艺术学院2018级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壁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