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书评
2020-09-10李赛星
【摘要】 以蒋天平教授团队的《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为主要文本,对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的西方医学如何与帝国政治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指出本书对跨学科研究、医学想象研究,尤其是西方殖民主义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 20世纪美国文学;医学;帝国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35-02
一、蒋天平其人其书
蒋天平,湖南衡阳人,四川大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为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翻译,近几年在医学想象和殖民医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曾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发表论文15篇,其他省级刊物30余篇。对于20世纪颇具代表性的美国文学作品如《永别了,武器》《天使在美国》等,常从人物角色、社会背景、作者创作意图、政治环境等多维度进行深度研究,从早期的疯癫研究、疾病隐喻、权力理论研究到医学社会学、医学帝国、殖民医学的递进,其研究角度新颖、独特,且越来越直逼本质,越来越具深度。
2019年5月,蒋天平教授团队的《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问世,该书显示出作者的两个写作特点:一是热衷于文学、医学、政治三者的跨学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医学如何在政治影响下演变成社会医学;二是善于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政治背景,比如20世纪初期到末期作品中的美帝国权力统治的演变。该书内容丰富,涵盖对整个世纪多种医学现象的解读,“不啻于一个形象化了的美国20世纪帝国医学史陈列馆”[1]。
二、帝国医学面面观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为南华大学蒋天平教授团队所著。该书分三章,分别探讨并梳理了20世纪三个不同阶段的美国文学作品中,西方医学如何与帝国政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一章标题为“帝国初期——殖民扩张”,分析了20世纪初的五部作品:《阿罗史密斯》《三个女人》《烟草路》《中午酒》《永别了,武器》,主要探讨了殖民医学、优生学的发展如何被运用于政治运动、强化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第一节“《阿罗史密斯》中的殖民医学和帝国意识”从殖民医学角度出发,挖掘出小说中所塑造的美国是一大殖民帝国,主人公是宣扬美国救世主的殖民主义者形象,小说中的医学技术、医学现象都是西方殖民文化的重要内容,为美帝国扩张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第二节“帝国优生学与《三个女人》中的殖民主义思想”中,作者研究了优生学现象与20世纪初的移民运动之间的联系,指出美国移民政策深受当时流行的帝国优生学和主流意识的影响,加固了美帝国政治。第三节的“帝国阶级优生学:另一种白色—— 《烟草路》”进一步分析了优生学热潮以及其如何服务于帝国主义,将帝国主义植入人们意识形态中。第四节“陌生土地上的‘罪与罚’—— 《中午酒》中的优生学话语与南方私刑”同样从优生学视角,发掘出小说中在医学支撑和法律粉饰下的南方本土主义罪恶的本质。第五节“《永别了,武器》中军事医学、麻醉医学和帝国意识”探讨了一战时期战争医学、麻醉学等西方医学技术与帝国的军事行为、海外拓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更直接证明了医学想象在促进帝国意识形态传播中所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第二章标题为“帝国中期——冷战争霸”中,作者通过福柯的权力理论和中期医学模式的转变,解析了帝国环境下,精神和身体受帝国权力控制的他者们的反抗和挣扎。第一节“《飞越疯人院》中精神疾病对帝国的反写”从帝国、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对小说进行全新解读,揭示小说中疯人院内外对美帝国主义的双层隐喻空间,从而完成了对美国帝国霸权及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的逆写和批判。第二节“《钟形罩》中的反精神病学与父权帝国”运用反精神病学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理论分析小说,解析了精神病学如何被用于服务帝国政治和父权意识,抨击了建立在医学规训体制基础上的帝国政治。第三节“ 《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中创伤与资本主义批判”则从后殖民视角结合文化创伤理论,揭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对他者的殖民行径和帝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第四节“《赤裸的午餐》:成瘾医学、同性恋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借用成瘾医学和同性恋等医学现象,揭开了20世纪中期美帝国内部压抑、窒息的政治气氛,批判了美帝国的集权政治。
最后一章标题为“新帝国时期——新帝国主义萌芽”。作者选取了最能体现20世纪末医学发展和成就的四部作品:《天使在美国》《白噪音》《夺命病毒》《6号染色体》。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作家是如何利用医学想象来表现自身对社会变革和新帝国出现的期望。“我们必须知道西方医学的语言, 她对于普世主义与现代性的宣誓, 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帝国的语言。”[3]作者试图从西方医学中的病毒学和免疫学角度研究《天使在美国》,小说通过病毒、艾滋病等医学现象解构美帝国政治,批判传统旧帝国,也表达了民众对新帝国的期待。第二节作者则从身体政治的角度对《白噪音》进行文本细读,小说借助医学与政治的特殊关联性,刻画了象征帝国权力的医学对大众进行身体的规训,以反医学的叙事表达了反帝国的态度。在第三节“ 《夺命病毒》中的生化恐怖主義和意识形态斗争”中,作者指出小说将政治威胁和医学威胁相结合,美国国内恐怖主义成为帝国霸权主义的借口,服务于美国政府的世界霸权主义,反映了作家罗宾科克思想中的冷战意识形态。而他的另外一部作品,《6号染色体》则通过跨国公司的医学活动,表达了作家对殖民未来的担忧,批判了帝国殖民扩张的掠夺行径。
在结语部分,这本著作对医学、文学、帝国三者关系进行了总结,作者指出,医学在帝国建构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西方作家在有关医学的文学创作中暴露出帝国意识。另一方面,美国文学中出现的西方医学殖民现象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人文学科对文学史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三、评价与启示
本书对跨学科研究、医学想象研究,尤其是西方殖民主义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视角新颖
本书对每部作品的解读都摒弃了传统的研究视角,另辟蹊径,以西方医学史为抓手,从后殖民视角探究原本属于自然学科学的医学,如何演变成社会医学及医学文化史的过程,挖掘出每部作品中涵盖的有如优生学、病毒学等多种医学现象背后所象征的政治意义,为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二)丰富多元的文本解读
书中选取的文本纵穿20世纪早、中、晚期,文本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元化。既有客观冷漠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如《永别了,武器》《白噪音》等,又有非现实主义、怪诞的哥特小说《赤裸的午餐》《夺命病毒》等;既展现了美国整个20世纪医学的发展历史,又挖掘出了美帝国主义从初期到新型帝国的演变过程;既涵盖了属于自然科学的麻醉医学、成瘾医学等的客观解读,又探讨了优生学、艾滋病等社会医学现象背后的历史蕴含。
(三)引领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书属于医学、文学、政治跨学科研究,符合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新趋势,学科的交汇和融合给人以更开阔的视野和启示,扩大了研究的格局和维度,使研究更具信服力。本书中文学、医学、政治三者相互影响和作用,医学影响文学创作风格,文学借助医学建构帝国政治,帝国政治则利用医学技术加强政治统治,三者完美的结合,即使经典文本增添了新的解读方向,又使全书主题更加凸显。本次跨学科研究的成功,也证实了文学研究新发展的可塑性,引领了发展方向。
(四)揭示了意识形态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该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揭示了一个国家人们的意识形态对国家政治影响之深远。该研究展现了医学术语如何变成医学话语,医学技术如何成为帝国政治统治工具,规范人们的意识形态。每部作品所流露出的美国人身份的优越感,以及小说中描述地对黑人、殖民地居民、他者们的打压和医学控制都是为了美国价值观的推行,以及对国内人们意识形态乃至世界意识形态的规训和控制。然而,帝国强权下的意识形态过于压抑、集权,使得大众长期处于思想混乱的状态,社会变得动荡不安,恐怖主义、反美主义广泛存在,直接危及了国家的安宁和稳定。由此可见,正确的意识形态才能够更好地巩固政治、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的一点是西方医学殖民现象的文学文本涉猎不够。西方殖民医学作为帝国医学的一大主要内容,应贯穿整个20世纪始终。本书主要在初期的两部作品《阿罗史密斯》和《三个女人》对殖民医学做了解读,而中后期提及较少,有待拓展。
总之,本书角度新颖,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多元,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理论深度,文本解读细致入微,为文学理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蒋天平.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W.Anderson.Where is The Postcolonial History of Medicine?[J].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1998,(72):522-30.
作者簡介:
李赛星,女,汉族,湖南岳阳人,讲师,文学硕士,单位:衡阳技师学院,研究方向: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