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追溯

2020-09-10向开远

今古文创 2020年45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摘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马克思视域下的哲学层面进行追溯,旨在揭示其科学内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是对各国各族人民的具体考察,阐述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马克思中国化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终根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具体表现。因此,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溯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82-03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来源。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上的首次提出,它内涵科学的全球价值观,深刻阐述了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兼顾世界他国的合理关切的一种价值诉求,随着世界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应对各种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赋予丰富的科学内涵,尤其体现在全球的发展理念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发展观为基础,深入思考如何处理好特殊与普遍、个体与共同体、中国与国际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将中国个体发展与世界发展相融合在一起的价值诉求,主张在全球发展问题上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一种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发展方式,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动世界朝着 开放、包容、互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探索与发展。是世界人类发展的新视角和新内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追溯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最终根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其中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内容。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

马克思将社会归纳为精神与物质两大类现象,精神包括意识形态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物质”的属性,又有“精神”的属性。这里,主要指其“精神”属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产生、不断形成与发展的,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渴望所构建的世界,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更是全球人类努力的奋斗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实环境下的客观反映,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而且还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因此,符合人类的科学发展背景及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阐述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3]。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人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从全球社会发展角度来剖析,客观存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精神层面和现实需要的共同体的呼唤,是从全球发展观的历史逻辑下生成,满足人类活动的实践需要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唯物史观下人民群众的具体考察

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的解答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歷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在特定的革命战争环境下继承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阐述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4]。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协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彰显出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满足全球其他国家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根本原因在于为世界各族人民自身谋利益。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指出,当今世界是由不同的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组成的一个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携手共进,同舟共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中国人民群众的共同体,同时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命运共同体,这要求各国各族人民协调联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力量,传导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形成各国各民族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不断增进互信、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命运一体化。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的内容和方法作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用于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找到适合中国解决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创新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思想精髓的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继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及当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从马克思认识论来理解,世界只有在一个共同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换而言之,就是人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个人自由,才能实现人的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人在世界的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的本质显现。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历史潮流,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问题和挑战都催生出一个理念升级,呼唤着观念的转变。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来源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善于创新的治国理政思想。

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伟大的劳动人民和文人志士创造了许多灿烂文化和实践经验,其中,孔子就曾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对社会、包括世界各国之间的美好景象的描绘。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提出的人类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存在。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示

(一)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各种活动越来越呈现出超出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的过程与趋势。然而,在这个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综合国力是影响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在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变化莫测的进程中,中国曾有不堪回首的岁月,也曾有过光彩照人、引领时代的光辉岁月。从“打扫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构建,到改革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理念,都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中国的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新的时代有新的历史目标,中国更有能力与信心协同世界各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所有制意识显著增强,教育文明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大加强了。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主要发展力量,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发展动力、发展模式,良好的综合国力不仅可以使中国在国际环境谋求到更好的生存状态,还可以大大的推动中国诸方面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增强国家话语权、这对中国当前助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解放、自由、民主、平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动力,有效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能够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人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在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开启了新的纪元,确立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改革开放,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过程,国家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新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科技取得了巨大成果。

回顾党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中国之所以取得伟大的历史成就,根源就是毫不动摇的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含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旗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与信仰者。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需推进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走中国特色道路是助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将马克思主义用中国模式、中国方法来阐释,是需要与我国时代相符。每一次与时俱进,都不是以书籍、概念、抽象的原则为基础,而是紧密联系实际、适应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果。没有人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关起门来或从源头到源头的艰苦思考,就不可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和发展。应该更加自觉地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问题,关注工作,关注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面临的难题,关注干部和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不断关注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的实际创造,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的新经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发展。

另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革命文化的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也是让中国发展模式在国际中体现中国魅力、中国风采,同时还要针对我国的国情,致力于解决新时代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在發展中以健康可持续的态势来提升综合国力。

教育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要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发展使命作为个人发展的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四、结语

当今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也是文明共同体,文明的对话交流、互学互鉴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特别是共同体伦理秩序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始终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坚定不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60,58-5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作者简介:

向开远,男,苗族,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