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栖居

2020-09-10石慧敏

今古文创 2020年11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罗伯特

石慧敏

【摘要】 20世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其诗中塑造了诸多家宅意象。在他笔下,普通的家宅不再是几何学思维下冰冷的空间,而具备了人性的价值和光辉。通过对家宅的描写,弗罗斯特揭示出了叙述者的心理过程和情感体验。法国哲学家加什顿·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将想象与诗意注入空间里,使其成为容纳人灵魂的居所。本文将试图利用该理论解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家宅”意象,探究诗中家宅空间里的想象价值和保护价值,探索弗罗斯特诗意的栖居观。

【关键词】 罗伯特·弗罗斯特;家宅意象;巴什拉;空间的诗学;诗意的栖居观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1-0034-03

一、家宅——储存回忆之所

加斯顿·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将想象力与现象学结合,形成了想象力的现象学,和“物质与诗意统一的想象观” ①。巴什拉指出“家宅是我们最初的宇宙” ②,它不仅体现在当下为人们提供庇护之所上,而且体现在对过去回忆的储存之中。家宅是一个被定格的空间,保存压缩着飞逝的时间,将回忆凝结成化石。即使旧日家宅不复存在,回忆也会重现在新的家宅之中。循着记忆,回到永恒不变的童年时光,体验着幸福感和安定感,获得当下的安慰,以对抗当下的无序和混乱。弗罗斯特的诗中,保存着叙述者的逝去的回忆,让模糊的回忆在诗歌中清晰起来。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在《黑色小屋》中,塑造了一座古老的家宅意象。诗中的牧师和“我”偶然发现了一座掩映在树林间的黑色小屋。穿过隐秘的小路,他们抵达这座遭受风雨侵蚀的小屋前,透过窗户,窥探古老家宅的历史与回忆。“一张马尾衬躺椅伸着其雕花扶手/躺椅上方的墙头有一幅炭笔肖像/肖像是一帧银版法老照片呢汇成/ 画上就是能父亲出征前的模样” ③。诗人打开了一扇通往梦想的门,牧师和“我”穿过这些鲜有人光顾的门阶,发掘这孤独空间里被定格的时光。家宅里的扶手、躺椅、墙壁上的肖像,储存着家族里父亲的回忆、母亲的回忆。牧师透过这些家宅中的物为“我”,解读着这狭窄空间里贮藏着的家族历史和民族历史。墙壁上父亲出征前的肖像,透露出他曾是一名英勇的战士,“他死在葛底斯堡或弗雷德里克斯堡” ④,记录了这个家族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所做的牺牲和贡献。牧师讲道:“它在我看来永远都是一个标志/可量出五十年把我们带走了多远” ⑤。所以这个家宅空间将飞逝的时光悬置起来,保护着旧日居所中的回忆。正因为如此,母亲一直守护着这座家宅直至人生尽头,即便出征的父亲和儿子们先后离去。“她无论如何也不肯随儿子离去” ⑥。因为她愿意栖息在这座家宅的崇高精神之中,体验着过去时光里的安定感和幸福感。正如家宅守护着家族的回忆,她也一样坚定地守护家宅。牧师和“我”的谈话中揭示了母亲是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并坚信真理的人。牧师批判道:“我们以为亲眼目睹的生活中上文变化/大多都因为世人对真理时信时疑” ⑦。但母亲从不会被世界最新的观点所左右,她的坚持也曾影响到牧师,使得牧师不会为了迎合信徒的喜好,而改变信经措辞。母亲身上可贵的品质,也让其居住的家宅具备这种人性的光辉和力量。家宅里贮存的奉献精神也滋养她的精神和灵魂。因此,家宅塑造着人,同时人也塑造着家宅。“一切都和她生前一样原封未动/她的儿子们不愿卖掉这房子或家具” ⑧。这古旧的黑色小屋,已经不只是一座仅可遮风避雨的建筑物,而更被注入了家族历史和主人的精神力量,成为一种象征。

同样,弗罗斯特也在《水池、酒瓶、驴耳和一些书》一诗中也描写了主人公“戴维斯”带着“我”参观一幢被人遗弃的家宅,那里曾是一位女诗人的居所。房屋破败不堪,窗户已被猎手和孩子们击碎,散落在地板上。整栋房子空无一物,除了一个装满女诗人诗集的木质货箱。“满的快要溢出,像一只丰裕角/或像女诗人那颗充满爱意的心” ⑨。这里弗罗斯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箱子比喻成女诗人的心。正如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所提及的那样,柜子、箱子、锁和抽屉是“隐秘的生理生命的真正器官” ⑩,是内心空间梦想的储存室,而这屋中的木质货箱就储存着这位已逝去的女诗人的梦和回忆。女诗人一生栖居于此,照料窗台前的花鸟,并将其记录在自己的诗集里,最终尘封在这个“装满回忆的无声骚动” ⑪的木质货箱中。其次,书箱在家宅空间里的位置同样也引起了人的注意。这些书籍被放置在家宅的阁楼上,“可是呦!有一本书曾平躺在箱顶/这诱人的位置使它探出阁楼窗外” ⑫。巴什拉曾将家宅被想象成一个垂直的存在,而这垂直性是由地窖和阁楼组成的。与地窖所象征的黑暗和非理性相比,阁楼是由梦想者建筑的,是理性和梦想的化身。女诗人将书籍放置于此,也寄托着她在阁楼里的无数次的浪漫幻想,这是她灵魂的居所。箱子上并没有锁,“戴维斯”和我从箱子中抽出了两本诗集,装在了各自的口袋中。从某种层面上说,没有锁的箱子也象征了女诗人愿意敞开的心灵。箱子里装满了难以忘怀的浪漫时光,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把整座家宅隐藏在其中。女诗人把她的箱子留给他们阅读,也代表着他们阅读了诗人隐秘的心灵和被空间定格的家宅历史。

二、家宅——抵抗外部力量之所

家宅空间不仅贮存了过去的时光,也庇护着居住于当下空间里的人。巴什拉指出,家宅是保护着自我的非我。 家宅和宇宙并列存在,彼此对立,相互激活。外部空间越寒冷,家宅内部就越发温暖,越发凸显它的内敛和细腻。家宅也不总是温柔的,当面对风暴和飓风,家宅英勇的斗争并从不屈服,将人紧紧地守護在内部空间里。这里的家宅完成了从几何体到人性的转化,“具备了人体的生理和道德能量” ⑬。弗罗斯特的诗歌体现了家宅空间的人性存在。

在《雪》一诗中,弗罗斯特描述了在寒冷雪夜里,牧师梅泽夫短暂停留于科尔夫妇家宅里的故事。诗中描写道科尔夫妇住宅的窗户外堆起厚厚的雪,冰天雪地一片白茫茫。在巴什拉和弗罗斯特看来,雪使得这个冬天和住宅更加富有诗意。梅泽夫喜爱冬天,感受到了雪带给他的浪漫气息。他向科尔夫妇讲述曾近为了保暖将雪堆到与窗台一般高,以便护住屋外的墙。这样既可以想到屋外的积雪,又可以居住于温暖的室内。梅泽夫并不恐惧这样风雪交加的夜晚,他更建议夫妇俩同他一起想象“外面的雪线高高地横过窗格” ⑭。在夫妇俩看来,这样的雪夜是危险的,因此一再挽留他居住与此。但似乎梅泽夫愿意向这样的冬夜敞开怀抱,仿佛宇宙的雪向他发出召唤,一再吸引他勇敢地踏入暴风雪中。梅泽夫这样讲述道:“在茫茫冰天雪地中有一种隧道—/那更像是隧道而不像洞—你可以/看见隧道远方的尽头有一种微动/或颤抖,就像巷道磨损的边在风中/飘动。我喜欢那景象—我喜欢。” ⑮。在弗罗斯特的诗中,雪让冬天变得更有诗意,冬天增添了住宅的诗意。外部的寒冷让家宅内部更温暖、更可爱,增加了人居住的幸福感。梅泽夫如此评价科尔夫妇的住宅:“你们使这四四方方的一小团空气/静谧、明亮而温暖,尽管四周是/ 无边无际的黑暗、寒冷和风雪/凭着营造这环境,你们让这身边的/这灯和这狗和这书页享受了安宁” ⑯。家宅虽遭受了寒冬的侵袭,但人感受到了内心空间价值的增长。

除却她的细腻和内敛,家宅更在对抗外部的力量中凸显出它的英勇和坚守。弗罗斯特是个善于写自然中黑色力量的诗人。与其他浪漫主义的田园诗人不同,他笔下的自然不仅是明朗可爱的,而且不时地充斥着破坏性的力量,这多体现在他对暴风雨和暴风雪的描写上。在《害怕风暴》一诗中,诗人将风暴比喻成一头攻击家宅的野兽:“当风暴在黑暗中与我们作对/当这头野兽挟着雪/不停地撞击矮屋的东窗” ⑰。这种来自于世界的攻击是动物性的,在风之野兽的心中隐藏着仇恨,它用压低的声音吠叫:“出来!出来!——” ⑱。这外部世界的威胁,让人觉得“就像一个突然被死神抓住的家伙/会放弃他的使命,任凭死亡的降临” ⑲。但人绝不会让漫长的风暴摧垮,因为有家宅的庇护。矮屋在暴风雨中虽并未回击这种力量,但却发挥着自卫的作用。诗中的一个成人和两个孩子,在风暴中躲藏在仍有炉火的矮屋里,把外部的斗争和抵抗留给家宅。它英勇的斗争中着,从不向风暴低头,仿佛一位母亲将孩子们搂在怀抱中。面对敌意,针对动物和飓风的动物性形式,家宅的保护和抵抗价值转化为人性的价值。家宅在这其中不仅充当了保护者的角色,更将这种勇气传递给居住于家宅中的人。在《害怕风暴》的最后,诗人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是否我们有力量随日出而起/并自己拯救自己” ⑳。诗人以疑问句结尾,这对于答案的留白,也留给读者更大的空间遐想和想象。笔者认为,诗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即我们可以在风暴中拯救自身,因为这是永不屈服的家宅留给我们的启示:即必须提高勇气,学会自己去面对一个充满了敌对力量的宇宙。弗罗斯特将这种信念写在后来的诗歌《袭击》一文中,他写道:“我知道欲置全人类于死地的冬天/每次都会失败……白色都将消失,除这儿一株白桦/那儿一座教堂,再加上几户人家” ㉑。因此,家宅和人互相成就彼此,共同抵抗这存在于自然中的兽性力量。

三、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刘爱英说:“弗罗斯特选择意象的方式类似农人采摘自家园地里的蔬菜水果。诚如蔬菜水果须根植于大地,弗罗斯特的意象必须贴近世人的生活环境” ㉒。正如弗罗斯特自己所言:“我想成为一个雅俗共赏的诗人” ㉓。他并非在空中建立起象牙塔,而是脚踏实地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诗行中。上文当中,借助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以弗罗斯特塑造的“家宅”意象为研究对象进行存在论式的分析,认为家宅并不是单单涉及空间几何和建筑,而更涉及人存在本身的问题。同样地,海德格尔对于空间与人的关系研究上与巴什拉的见解多有交叉之处。如果说,巴什拉探究了家宅的本质意义,那么海德格尔提出的是如何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包括家宅)之上。海德格尔认为“筑造是栖居的手段,栖居是筑造的目标” ㉔。他从古高地德语筑造(buan)词源出发,解读出这个词本身就有我是,我存在,我栖居的含义。一方面,它意味着人们对自然生长物的爱护和保养,并使其处于自由之中。另一方面,意味着对建筑物的筑造,将天、地、人、神四方整体的保护在其本质之内。

海德格尔认为爱护和保养自然生长之物可称之为一种筑造。弗罗斯特是一位来自新英格兰乡间的农民诗人,在许多诗篇中传达出他对土地和耕种的热爱。这种诗意的耕种,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诗意的筑造。这种筑造也意味着不破坏保护的东西,并让其始终处于自由之中。弗罗斯特在《圣诞树》一诗中写道他保护这些屋后坡地上的圣诞树,保护着自己的家宅,免受破坏以及被商业化的风险。在《最后一片牧草地》中,弗罗斯特亦凸显出他对自然万物的保护态度。诗中描写了一片偏远牧场的草地,那里曾经是收割牧草的好去处。收割机和耕犁曾碾压过地上的野花野草,使得它们无处安家。但如今,割草人离开了这片完成耕种使命的牧草地,诗人内心竟为这些野花感到欢喜。弗罗斯特栖居在这片土地上,因为他拯救大地,而非利用大地,耗尽大地和征服大地。除此之外,海德格尔提出建筑物的建立也可称之为筑造,但他认为并非所有的筑造都可实现栖居的目的。他以一座“桥”的建立阐释了何种意义上的筑造归属于栖居。桥将大地聚集为四周的风景,将天上之水纳入拱形的桥洞,同时也为终有一死的人提供了道路,将他们带入诸神面前。所以,桥的建造聚集了天、地、人、神四方,属于真正的“物”的筑造,也是栖居的本质。在《故乡》一诗中,诗人描述了主人公的父亲在高高的山坡上“盖起小屋,围住清泉/ 并筑围墙把小屋清泉圈在里面” ㉕,护着房屋免受暴风雨的肆虐。这是农民为了栖居而筑造起来的一座农家院落。院落筑在山坡上靠近水源的地方,深深扎根于天地之间。家人们栖居于此,能在这里维持温饱。同样,弗罗斯特在《门洞里的身影》塑造了一个居住于山间荒原里的人。诗中的“我们”从火车的窗外望见一座小屋,以及门前站着的瘦高的身影。他是远离尘世独自生活在这山沟的隐士。他不从这个世界索取任何财富,像梭罗一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用矮栎照明取暖,通过饲养鸡和猪以及种菜地的方式以供温饱,还有一口接水的井。虽小屋并不富丽堂皇,但却保护着物的本质,且人的精神无伤。这位隐士拥有着的是幸福贫穷的庇护,他是有家可归的,并诗意地栖居于其中。这两座院落的筑造使居住于此的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栖居。

四、结论

综上所述,弗罗斯特诗歌中所塑造的家宅意象不再是几何体上冰冷的空间,而被注入了人性的力量,与“人”融为一体。家宅是储存过去回忆的居所,通过想象人们在其中体验着过去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定感。家宅也是抵御自然之兽性力量的庇护所,它将人们保护在内部空间中,承担起保护者自卫的角色,并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冷漠的外部世界。因此家宅的筑造也是极其重要的。从他的诗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只有保护物之本质的家宅筑造才能实现栖居的目的。弗罗斯特的诗歌不仅描述了家宅之于我们的意义,更启发人们去探寻如何筑造家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栖居。

注释:

①叶木桂:《论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美与时代》2010年第2期。

②加斯顿·巴什拉著,张逸婧译:《空间的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版,第2页。

③④⑤⑥⑦⑧(美)弗罗斯特著,曹明伦译:《弗罗斯特作品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第67-71页。

⑩⑪曹明伦译:《弗罗斯特作品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第278页。

⑨⑫(法)加斯顿·巴什拉著,张逸婧译:《空间的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版,第84-85页。

⑬(法)加斯顿·巴什拉著,张逸婧译:《空间的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版,第48页。

?⑮⑯(美)弗罗斯特著,曹明伦译:《弗罗斯特作品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第188-190页。

⑰⑱⑳(美)弗罗斯特著,曹明伦译:《弗罗斯特作品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第9页。

⑲㉑(美)弗罗斯特著,曹明伦译:《弗罗斯特作品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第291-292页。

㉒刘爱英:《论弗罗斯特的视觉意象》,《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㉓(美)弗罗斯特著,曹明伦译:《弗罗斯特作品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第37页。

㉔(德)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版,第152页。

㉕(美)弗罗斯特著,曹明伦译:《弗罗斯特作品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第343页。

参考文献:

[1](美)弗罗斯特.弗罗斯特作品集(第一册)[M].曹明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美)弗罗斯特.弗罗斯特作品集(第三册)[M].曹明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3](法)加斯顿·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刘爱英.论弗罗斯特的视觉意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01):36-42.

[5](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6]叶木桂.论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02):95-98.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罗伯特
一片云彩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Autumn Fiers 秋火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
平凡世界里的“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