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是(玄奘)与大地的联系”之解读
2020-09-10刘璐
【摘要】 桑禀华教授在《中国文学》一书中提出的所谓“沙僧是(玄奘)与大地的联系”的观点十分有创见及启发性,无论从人物心性还是五行之学的角度,都可以看出吴承恩对于“沙僧”这一形象的独特设计。沙僧在西天取经的师徒五人中最为低调,实则却有着包容、融合其他四人这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即使在现代职场与生活中,这一人物形象也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桑禀华;《中国文学》;《西游记》;沙僧;“大地”特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1-0022-02
美国著名汉学家桑禀华教授曾撰写《中国文学》一书,在书中,他背靠迥异于中国本土研究的异域文化背景,并结合他本人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其精准独到的视角,对中国文学从古至今三千年的历史进行了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鸟瞰。在该书(李永毅 译本)中,他对中国许多传统的文学概念、文人作品以及其中部分经典形象作了简要又有见地的分析,尤其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本文将立足于桑禀华先生的《中国文学》一书以及《西游记》文本,试对其所定义的沙僧为“(玄奘)与大地的联系”一句做系统解读,以期有助于深化理解沙僧这一人物形象。
一、桑禀华对《西游记》中师徒五人的解读
在《中国文学》一书中,桑禀华先生对《西游记》中的师徒五人分别做出了如下解读:如果把《西游记》当作一部象征性的小说,那么玄奘就是求道者,悟空是他的心智,白龙马是他的意志,八戒是他的生理欲望,沙僧是他与大地的联系。[1]
显然,在作者心中,后四个人物形象都是围绕玄奘而存在。围绕玄奘——“求道者”这一轴心角色,其他四个人物形象分别被定义为他的 “心智”“意志”“生理欲望”与“大地的联系”,而在这些定义中,沙僧这一“与大地的联系”之解读最有创见,值得深入思考。那么,若想证明沙僧是唐僧与“大地的联系”,则需证明沙僧与“大地”有联系。
首先,可以看看作者是如何定义其他人物的,这是大家公认的比较好理解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论在书中还是影视剧里,相对沙僧来说,这些人物的出场都很戏剧化,存在感强,个性也都很鲜明,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他们的形象刻在脑海里:
(一)玄奘兢兢业业一路向西,坚守着作为一名僧人的行为操守和精神信仰。虽然性格软弱,但信念坚定,始终以超凡的意志追求着取得真经归来的理想,是整个取经队伍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位典型的“求道者”形象;
(二)孙悟空,可谓是整个取经队伍中最为夺目的存在。作者在撰写整本书时,无疑对孙悟空的着墨最多,刻画也最全面。为表重视,更是直接以孙悟空的出生开篇,偏爱程度可见一斑。孙悟空虽天生顽劣,桀骜不驯,但也机智勇敢,疾恶如仇,每每都是他率先识破妖怪的真面目,救整支队伍于水火,是整个取经队伍当之无愧的智力和武力担当。
(三)白龙马被收服之前是叱咤一方的西海龙王之子,被收服后默默担负起驮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艰巨任务且毫无怨言。吴承恩对白龙马着墨不多,但在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中,面临唐僧被诬陷、悟空被逐走、八戒逃跑、沙僧被俘的危难情况,白龙马非但没有趁乱逃走,还为了救唐僧而现身与黄袍怪大战一场,最后身负重伤。本该是“心猿意马”的人,不仅没有被“师父是猛虎”这一假象所迷惑,反而迅速看清局势,并坚守住了队伍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意志力可见一斑。称其为玄奘的“意志”,可谓准确。
(四)而八戒,更无须多言,早已成为贪吃好色的代名词。他是一个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的形象。性格憨厚但好吃懒做,偶尔也爱占点小便宜、耍点小聪明。他贪吃贪睡贪财贪女色,佛教所主张斩断的“六欲”,他一个人就几乎占全了。因此,说他代表了唐僧作为一介俗人的“生理欲望”,再准确不过。
由此可以发现,作者在对前四个人物形象进行定义时,皆是从全书所呈现的人物的个性、经历的角度出发,而非个别字词句或其他原因。因此有理由推断,作者在定义沙僧时,極有可能延续这一思路,从沙僧的性格、经历等方面进行解读。
二、沙僧的“大地”特质
“沙僧是他与大地的联系”的原文为“and Sand Monk his connection to the earth.”后面还有一句话“The journey represent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eart mind”这句话翻译为中文意为“取经之路代表心智的修行”而看过《西游记》的读者都清楚,取经之路就是对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的心性的磨炼,由此可以验证上条推断的正确性。
对于沙僧的个性形象,多位研究者曾专门撰文做过系统研究,虽各有见解,但较为统一的观点便是沙僧因其不争不抢、忠厚踏实的个性而成为师徒四人中最不起眼的那个。确实,沙僧在整个取经的过程中,甚少张扬,多是以劝和的作用出场。他很少表达自己的要求,更加没有过分彰显自己个性的欲望。
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曾受邀在“国学院”网上开设国学课,当时,他对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做过系统的专题讲座,其中对沙僧的形象分析如下:
“也许沙和尚的这个形象就在于他的形象不那么鲜明,形象不鲜明反而构成了形象独特的特点……人们一般认为他是一种润滑剂,一种凝合剂,起润滑和凝合的作用……他说话比较少。但是一旦他说出话来就有一些分量,罕言寡语,不说便罢,但一说都准是一些有分量的话。”
郭教授从沙僧的个性履历出发,从功能的角度以及与其他三人的关系上分析了沙僧身上的“润滑油”作用——尊重唐僧,敬佩孙悟空,包容猪八戒,屡屡在他们爆发冲突产生矛盾时游说调停。此外,郭教授还在自己的专著《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中鲜明地指出:“他总是默默无闻、不事张扬的。 我们说母亲像大地一样,从来不事张扬,但却孕育着所有的东西,就是这么一种特点。”[2]在这段话里,郭教授几乎已经直接点出了沙僧身上的“大地母亲”的特质了,这一思路,应与桑禀华教授所谓沙僧是“(玄奘)与大地的联系”观点不谋而合。
除了从心性角度分析外,自清代以来,许多研究者们在点评《西游记》时,多从五行之学的角度入手。清代有汪淇、黄周星的《西游证道书》牵合道家的阴阳五行的理念对《西游记》文本进行解说,现代有复旦大学李德强发表《论<西游记>中的五行观念》一文来论证《西游记》中无处不在的五行观念。笔者认为,若从该角度出发,也足以证明沙僧身上的“大地”特质。
在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猪八戒曾作了一首诗说:木生在亥配为猪,牵转牛儿归土类。申下生金本是猴,无刑无克多和气。用芭蕉,为水意,焰火消除成既济。昼夜休离苦尽功,功完赶赴盂兰会。[3]
很明显,作者借猪八戒之口说出了孙悟空属金,猪八戒属木。不仅如此,在多处目录上,作者也透露了众人的五行属性。掌握了这些信息,再观《西游记》中许多章回名: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4];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5];第八十九回 黄狮精虚设钉耙宴 金木土计闹豹头山[6]。
在第三十二回中,孙悟空和猪八戒一起找到了真正的乌鸡国国王的尸体,并指认了假国王,再结合之前八戒所作的诗,显然“金”为悟空,“木”为八戒;在第四十七回中,又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一起变成童男童女,救下一双小童,制服了妖怪,因此,“金”当为孙悟空,“木”当为猪八戒无疑;尤其在第八十九回中,出现了“金木土”三人。在这一章回里,孙悟空和猪八戒变成小妖潜入妖怪洞府内,沙僧变成小贩在洞外协助,三人合作取得了胜利。“金”“木”在前文已得到论证,那么“土”就只能是沙僧了。因此,这也足以证明沙僧与“大地”有联系。
再从外形上看,作者描写沙僧是“晦气色脸的和尚”[7],所谓“晦气色”,可想而知是特别阴沉暗黄的颜色,如同泥土那样的颜色。因此,从外形上看,沙僧也具备“大地”的特质。而泥土的特点就是能够包容杂糅各种物质,无论之前是干净的还是肮脏的,只要被混到泥土里,都会被调和成土一样的状态。大地像母亲一样,它是能够包容、融合、杂糅世间万物的,而沙僧的形象就有这种善于包容、融合、中和的特质。由此也能印证前文提到的郭英德先生对沙僧“融合剂”作用的分析。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沙僧作为《西游记》中最不引人注目、历来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形象,实则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其处理与“上级”(唐僧)、与“平级”(孙悟空、猪八戒)的关系,还是对待日常工作料理事务上,都体现出了极为冷静克制、成熟稳重的优良品质,值得人们研究学习。对待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这三个脾气秉性完全不同的人,沙僧都处理得如鱼得水。唐僧斥罵过孙悟空、批评过猪八戒,却几乎从未对沙僧有何意见,实属难得。不仅如此,沙僧对于取经的信念也十分坚定,与孙悟空动不动就生气撂挑子走人或者猪八戒只牵匹马还嫌苦嫌累盘算着回高老庄不同,沙僧从头至尾挑着担子,虽然干着最重的活儿,却几乎是毫无怨言地照顾着其他三人走完了全程,坚实笃定如磐石,更显可贵。然而,也正是这种包容万物的品质,使得沙僧虽然看似最普通,却以卓越的品质与非凡的耐力成了师徒四人中最不普通的一个。《资治通鉴·汉纪九》有言“尽小者大,慎微者著。”[8]而沙僧正是这样着眼于平凡小事,在细节上散发光彩的人。
参考文献:
[1](美)桑禀华著,李永毅译.中国文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2]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4][5][6][7](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8](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作者简介:
刘璐,女,陕西商洛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