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化IP产业发展路径

2020-09-10王莹莹

今古文创 2020年45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

【摘要】IP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绿色动能”,在文化产业的组成中占据着很大比重,也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当下IP的新定义入手,通过分析文化IP产业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得出文化IP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文化IP;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43-02

一、从IP到文化IP

“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原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产权。但因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文学作品、影视动漫、游戏等在内的一切娱乐形式都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彼此渗透交融,相互协同,形成一个以IP经济为主的泛娱乐产业新形态,宣示着我国已进入“混态融合”时代。这使得在当下特定的文化现象之下,本意为知识产权的IP概念显得过于宽泛而无法准确定义,因此,IP有了一个全新阐释:特指一种辨识度高、有受众基础、渗透能力强、变现周期长的文化符号,它表示文化产品之间的联接与融合,这样的文化符号被称为文化IP。当下的文化IP可以是一部文学著作,也可以是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可以是《清明上河图》之类的国宝级文物,也可以是路边放映的皮影戲;就连当下备受追捧的各种综艺:《明星大侦探》《乘风破浪的姐姐》,乃至长草团子、兔斯基等表情包等,都可以被视作文化IP。因此可以发现,文化IP的核心属性就是“内容+流量”,高辨识度是它的外在表现,而趣味性强、接地气,三观正则是当下文化IP最鲜明的内在特征。

二、文化IP产业现状分析

(一)行业总览: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将整个文化IP产业链大致分为创作层、创收层和衍生层三块。创作层创作门槛低,以个人创作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收层是将文化IP进行价值开发的最大变现渠道,领域包括影、视、漫、游等;衍生层则是创作层进行一系列开发变现后的衍生品,是当下备受年轻群体追捧的新兴市场。2010年至2014年是中国文化IP市场的快速发展期,主要表现为文化IP改编影视、游戏等。2013年,国内热门小说与娱乐产业实现对接,深度融合,作家郭敬明甚至直接转身成为影视制片人,文化IP由此起步。到2016年,文化IP进入井喷式发展期,涌现出很多新的开发模式,表现为文、漫、影、游联动频繁。其后的IP源头更加多元化,内容部分也愈发趋于成熟和完善,国内文化IP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创作层:文化IP在形式上百花齐放

随着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大至名胜古迹、博物馆等文化单位,以及整个非遗领域,小至字画、戏曲、个体,都在逐渐成为热门文化IP的有力竞争力量。在主流文化IP中,网络文学自带庞大粉丝群体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开发制作的成本,后续的一系列包括改编动漫、网络游戏、周边衍生品等在内的盈利渠道所能带来的巨大收益,让各方资本心动不已,因此,网络文学目前已经成为文化IP产业的最主要源头。而当下国内动漫和漫画用户规模受益于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其版权下的衍生产品也深受大众喜爱。尽管表情包是一个新兴事物,但由于其比文字更能表达人内心想法的特性,加之移动聊天工具微信和QQ的大量用户,使得它潜藏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此外,综艺节目作为一种以冠名费用为主要收入的典型文化IP,在文创产品、衍生影视作品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果,概因其受众范围广,再加上网综的创新发展和对国外知名综艺节目的不断借鉴。

(三)创收层:影、视、漫、游是目前主流的创收方式

近年来,网络流行文学的影视和漫游改编热潮催生了许多成功案例,受到广泛好评。金庸一系列武侠巨作改编的影视作品,到现在仍是不可超越的精品文化IP,于是慢慢从《步步惊心》《甄嬛传》等拥有大量读者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热播剧,到《盗墓笔记》《穿越火线》等拥有特定粉丝群体的文化IP,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趁热打铁推出的游戏作品也极受欢迎。除此之外,将许多热门游戏、动漫改编成真人影视剧、出版同名小说的成功案例也比比皆是。因此,文化IP高影响力、高贴近性、高关注度的特征,使其成为制作方的首选。而其余包括演唱会、音乐节、图书、话剧等在内的非热门的变现方式,则或多或少因为各个条件所束缚而导致其利润低下,市场规模较小。

(四)衍生层:衍生层是人们线下体验的最终场所

文化IP的衍生品开发能给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最著名的衍生案例就是J.K.罗琳所著《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因它所形成的全版权产业链总产值已超过220亿美元,其中116亿美元来自于包括哈利·波特主题公园、餐饮和服饰等在内的衍生品,不难看出主题公园和授权衍生品是文化IP的主要衍生渠道。目前,主题公园在中国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并逐步发展为以主题公园运营为基础,集文旅融合、影视娱乐等于一体的全产业运营模式。虽然中国的衍生品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近年来文化IP产业的兴起,这一市场发展势头如火如荼。2017年,中国衍生授权商品增长率达全球最高,最高衍生品零售额达到747亿元。

三、文化IP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IP创意匮乏,产品粗制滥造

创意是文化IP行业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主要表现为文化IP的沿创、扩散衍生、融和联动。然而目前中国的文化IP产品只求数量,不顾质量,部分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庸俗媚俗,抄袭盗版现象严重。以网络文学为例,许多网络文学在网上盗版严重,许多人为了不付钱而选择在盗版网站看免费小说。网络文学的抄袭现象也很猖狂,许多文学作品甚至出现了照搬照抄现象。

(二)文化IP衍生变现出现诸多问题

粉丝经济是文化市场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兴商业运作模式,伴随其带来的大量IP热现象也导致了一些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现象。诸如恶意炒作、粗制滥造等,都是目前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IP改编剧为例,近年来,因着部分IP改编剧的良好反响吸引了不少投资方的注意,跟风买下了不少IP版权制作影视剧,却为了追求流量将IP改得面目全非,忽略演技和技术上的问题而将重心放在搞噱头炒作上,本末倒置,产生出不少粗制滥造的影视剧,让粉丝失望的同时,也让文化IP跟着贬值。

(三)文化IP供应链体系亟待完善

投入大、产出少,资金链集中于中游的变现渠道是我国文化IP供应链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少投资方为了短时间赚取更高利益而对文化IP杀鸡取卵,导致后期衍生难度升级,从而造成相关文化企业运营艰难,后续文化IP难以更迭。同时,我国整个文化IP行业的运行体系与国外IP产业相比,还不够完善,愿意投入者少、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化水平不够高,导致难以建立高效运行的供应链体系,致使文化IP全产业链变现困难。

四、对文化IP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立足传统文化,注重文化IP“骨、肉、皮”的连接与呈现

文化IP的“骨”是它的态度、观点和价值,能让人们不断地深入思考探讨,从而打破文化隔阂;文化IP的“肉”是它的内容,可以使人们愉悦放松,满足其精神需求;文化IP的“皮”则是它的辨识度,要能吸引人们广泛关注,对其印象深刻。三者相互交融,才是文化IP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个IP,都应有它的文化内涵,如此方为长久之计。中国历史悠久,正是我国文化IP的最大资源库与优势所在。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内容资源,仍有许多资源等待人们去挖掘、去探索。以近年来越来越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和历史题材的游戏、动漫、影视作品,成为最具有文化认同感和最有价值的文化IP,恰恰验证此观点。

(二)平衡和维护原文化IP核心、技术实现与原创文化IP商业化的关系

原有文化IP的价值观、世界架构,以及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等内容是消费者愿意为文化IP衍生品付费的最大原因,然而,由于时间、成本、政策、技术和商业化等因素的限制,改编者通常会修改原有的文化IP内核,原创文化IP也因此逐渐变得面目全非,不再是原有粉丝群体所喜爱的IP形象,大众也不乐意为其付费,造成恶性循环。目前国内文化IP产业的生态环境往往趋向于追求短期的商业化变现,这种青睐于短时间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无疑会使文化IP的生命周期加速消耗,不断贬值,并使之向金融工具化方向发展,最终造成部分文化IP改编后口碑不佳,毁于一旦。因此,在开展文化IP的一系列衍生化创收时,应平衡维护好原创文化IP核心与实现技术化、商业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对原创IP做适当修改,但应该尽可能保证原创文化IP的呈现,将粉丝所喜爱的核心提炼保留,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流动性渗透。

(三)推动文化IP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文化IP产业是一个对运营能力和供应链需求都很强的产业,它需要的是一个能覆盖全产业链的所有内容、工作类型乃至所有环节的基础设施平台,以及能够为每个环节提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流程。例如开发衍生产品需要的是一个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供应等为一体的供应链系统,而影视作品的开发则涵盖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后期配音、特效制作、宣传发行、电影制作、衍生产品、版权交易等多个环节,涉及数百个岗位。虽然实现价值的各种手段所需要的条件各不相同,但一个高价值文化IP版权的充分开发均需要在各个细分环节和衍生环节中实现价值。一个成熟的文化IP供应链系统更加需要精细运作、专业分工以及规模化生产,这将为文化IP全版权成功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付茜茜.我国泛娱乐产业IP运营研究[D].武漢:华中科技大学,2017.

[2]彭婷婷.构建新文创生态尚有不少阻力[J].中国商界,2019(01):60-63.

作者简介:

王莹莹,女,汉族,浙江温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领域。

刘文华,通讯作者,女,汉族,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长春建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
区域发展篇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