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地玉覆面的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2020-09-10郑宇钦

今古文创 2020年15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民俗文化

郑宇钦

【摘要】 民俗文化也可以被称为民间风俗,主要指的是某个民族或者国家广大群众创造性地对生活、文化等进行传承,主要目的是为群众的日常生活而服务。民宿文化形成以后,能够对群众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理等予以规范,同时还是群众积累与传承文化创造成果的重要手段。玉覆面即玉质丧葬面具,是古人对祖先、神灵崇拜的载体,是人与神的媒介。它的发展也反映了宗教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本文以楚地玉覆面为例,通过文献研究的手段,对楚地玉覆面的民俗文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和分析,梳理出了国内与国外国内外楚地玉覆面中民俗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结果总结出玉覆面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涉及到民俗、宗教、祭祀、审美等诸多面。希望能够为相关学者对楚地玉覆面的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 楚地;玉覆面;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49-02

本文獻综述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楚地出土玉覆面的宗教民俗文化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概括地梳理学术领域该问题前人所研究发表的观点和方法,避免重复先前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不同的,创新性的研究。

文中所用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知网搜索的大众文艺、美术观察、中原文物及艺术理论等杂志期刊。还有《九歌》《楚辞》《荆州重要考古发现》及《中国面具史》等文献。

根据相关文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对楚地玉覆面的定名及功用进行了研究,也有对覆面中的宗教民俗文化有具体实例的研究,但至今以楚地的宗教民俗文化为背景来研究玉覆面的相关文章极少。

国外文献也有研究覆面的文章,但都是以“面具”的定名形式来撰写文章。有研究全球各大洲的面具功能的文章,也有探讨世界各国的传统信仰及传统文化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能使笔者在研究楚地玉覆面中的民俗文化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国内外楚地玉覆面民俗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

(一)国内楚地玉覆面民俗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

1.玉覆面的定名与功用

(1)玉覆面的定名。玉覆面流行于西周至汉初,是玉殓葬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用玉制度、丧葬礼俗和灵魂观念。迄今为止有且只有对玉覆面的产生、功用等做过初步探讨的文章,如马沙在《我国古代“覆面”研究》中梳理了各时期的覆面,其中涉及玉覆面。学者们一般称这种盖在死者脸部之物为“覆面”。此外也有称“面罩”“瞑目”“布巾”“布衣”“面具”“掩”的。其中,覆面、瞑目、布巾、掩皆出自《仪礼·士丧礼》,对于盖在死者脸部的覆盖物,以覆面或瞑目称呼比较准确。面罩和面具两词则出现得更晚。

(2)玉覆面的功用。玉覆面指的是玉质丧葬面具,这类面具通常是应用各种玉料将人体的面部以及五官等其他部位的特征制作成饰片,然后再将其缀饰于纺织品上,把它用在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可以将其分为缀玉面罩和整玉面具两种,其主要是在中国西周至汉代和古代玛雅得以流行,玉覆面是古人对祖先、神灵崇拜的重要形式,是人与神的媒介,根据《仪礼·士丧礼》的相关记载显示:在先秦的丧葬仪式中,需要应用由丝织品制成的“冥目”(也称为“覆面”)和“掩”(也叫“裹首”)来包裹死者的头脸部位。缀玉面罩较常见,大都由碎玉或废玉加工制成,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缀玉面罩,后来东周时又有玉衣。从有限的文献中得知,覆面是古代用于丧葬的一种物品,其形态根据古代每个王朝的民俗文化以及宗教礼仪的变化而变化,而玉覆面,则是以玉制其身。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对于什么等级身份用玉或者说用什么层次的玉,也都有其专门的规章制度予以约束。

袁胜文在《玉石覆面研究》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以玉制覆面,除了殓尸外,还与人们对玉的认识有关。古人对玉有崇拜和敬畏的心理,认为玉是神仙的食品,尤其是汉代,人们认为玉可以防止尸体腐烂,用玉殓尸,也正是因为生者怀有不仅能为尸体防腐,还能让死者得到神仙的保佑,早日升天,或者直接成为神仙这些美好的愿望。而人对玉的崇拜和敬畏心理,已赋予了玉石人化的美德特征。如现代人常常劝就人才的箴言:“玉不琢,不成器”。就是玉石被人化了的品质美德。其已超越了咏物的范围[1]。

2.楚地玉覆面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1)楚人的祭祀礼俗。楚人信鬼神、好祭祀,并不是楚国全盛时期开始的。推崇祭祀之事还是在楚国先祖时期,除了典籍中有记载外,出土的楚简也有相关记载,所以,祭祀已经成为楚国的国家性活动,并且,楚人的祭祀对象并非只有单一的人,还有人鬼,天神、地神和五行等等。

在《楚人祭祀礼俗简论》的文章中,通过将考古和民俗事象的结合,对楚人祭祀对象,祭祀的主持者和礼仪规则、祭祀的情结以及信巫重祀的背景与原因等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战国时期,楚国在众国间的地位并非首位,但国家的自豪感并未被削弱,并且楚人信鬼神,但不为鬼神之命,这点与宋、陈等国判然有别。并且,楚地的传统文化、社会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了楚人信巫重祀的思想观念,每个国家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而覆面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已持续存在了数千年。到目前为止,仍有些地区与民族之中存在着这种文化现象,并可能持续存在下去。但研究古代的祭祀礼俗与覆面文化,可以帮助现代人了解古人的死亡观、灵魂观,以及帮助解开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中的许多谜团。通过对古代人的宗教和信仰观念,从而达到了解民俗文化发展和变迁的目的。

(2)覆面的民族崇拜和审美变化。董晓丽在《面具文化的审美研究》中提到面具文化能反映出本民族的宗教心态,民俗和审美,反映出自身的发展与变迁。它以原始文化为基础,以法术、巫术为手段,融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鬼崇拜等内容。她也提到在巫术仪式中,在漫长的巫术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过程中,古代塑造了代表魂灵、先祖、英雄的面具,并希望通过它们使自己更快的解近神灵和沟通另外的世界,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中国人爱玉不仅是因为其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情怀,既对祖先的崇拜和对故乡的怀念。这种恋乡怀祖之情深深烙入中华民族人们的心中,直至今日,也培养了人们坚贞、正气和尊重他人等优良品格[2]。

3.玉覆面的发展

(1)覆面在古代的发展。顾朴光在《面具》中在商周时期覆面就开始广泛运用在祭祀、战争、驱傩、丧葬和乐舞等领域,在葬仪中使用缀玉覆面即为延缓尸体腐烂,又是权势的象征并且还含有宗教意义,在汉唐时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面具纷纷传入中原。佛教与道教的广泛传播也对汉唐时期的面具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者指出,在宋元以后面具完成了功能上和艺术上的两大转变。总的来说其文章指出了覆面在商周丧葬中使用,在汉唐时期达到了成熟期,在宋元以后开始在功能和艺术上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覆面文化的发展一是一波三折,在發展过程中,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文化,同时还运用于祭祀、驱傩、丧葬和乐舞等领域。正因其运用发展面的广阔,而导致了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从而了解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内容[3]。

(2)覆面发展的重要时期。顾朴光在《中国面具文化略论》中将中国面具文化的发展,大体分为: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以及近代以来这五个时期。他拟对各个时期面具文化发展的主要线索和特征作盖略论述和分析。他认为玉覆面是在中古时期及战国时期使用于丧葬习俗中最为居多,在这段时期是覆面发展成熟阶段。中古后期也是覆面逐渐走向娱人化、戏乐化方向的转折时期[4]。

(二)国外玉覆面中民俗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

1.世界覆面文化

《世界面具文化的功能和意义》一文中将面具分为丰饶祭仪面具,辟邪面具,神圣面具,医术面具,灵魂面具,战争面具,葬礼面具,入社面具,狩猎面具,图腾面具,祈雨面具,艺术面具等。在封建传统的社会中,面具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与特征。

在世界面具文化中中国的覆面文化作为世界覆面文化中的一部分,它起到了促使世界覆面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作用

2.中日覆面比较

中国的傩戏面具和日本的能乐面具,是两国最具代表性的面具。这两种面具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们在材质的选择、制作的工艺以及造型的设计方面都各有千秋,同时也蕴含了不同的民俗文化以及民族习惯。《中国傩戏面具与日本能乐面具之比较》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傩戏面具作为傩戏演出所佩戴的面具,充分体现了傩戏世俗化和宗教化的精神。而日本的能乐面具作为能乐演出时佩戴的面具,充分体现了能乐贵族化和艺术化的精神,能乐面具作为日本面具艺术的代表,充满了禅的旨趣,它与日本的茶道、石庭、花道、棋道的精神是一致的[5]。

二、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文献阅读与梳理,可对楚地玉覆面中的民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分析,覆面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是人类思维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但其产生由多种因素结合而成,和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有关,也离不开人类早期的生产、战争、宗教等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原始狩猎、部落战争、巫术信仰、动物崇拜、头颅崇拜及祭祀仪式等人类学因素。而综合文献资料来看,迄今尚未有在楚人信巫重祀的文化背景下,研究玉覆面中的民俗文化。这也是需要去进一步探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李大明.九歌论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

[2]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1.

[3]顾朴光.中国面具文化略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4]田耕旭.世界面具文化的功能和意义[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8,(01).

[5]顾朴光.中国傩戏面具与日本能乐面具之比较[J].民族艺术,1994,(02).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