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构形与子女养育文化关系探微

2020-09-10向紫钰何新月黄皓睿

今古文创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

向紫钰 何新月 黄皓睿

【摘要】 汉字是特殊的表意文字,通过字形这一形象具体的本体来传达抽象内涵,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中,子女养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分析汉字构形与古代子女养育文化的关系,足可窥探汉字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汉字构形;子女养育;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95-02

漢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构造与造字意义有着联系紧密。但在传统语言文字学里,汉字往往只被关注到其交际功能,而被忽视了文化价值。汉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意文字,在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血脉相承,对子女的养育教导是每个家族繁衍后代、壮大家业的重要事件,其中,透过汉字构形可以窥探古代丰富的子女养育文化。

一、“身”“孕”“毓”与妇女生育过程

“身”是一个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为     ,在人的肚子中加上一点,由此来表示怀孕。“身”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为“躳也。象人之身。从人       聲。”

“孕”的甲骨文字形为     ,人肚子里面的符号,由一点变成了“子”,表意此时肚中胎儿已经成形,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     并非指示符号,而是像婴儿之形以表意,因此     应理解为会意字。

“毓”是育的古字,属于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为      ,由女子、头朝下的婴儿和象形羊水的小点构成,展现了女子分娩的情景。

从“身”中有喜,到十月怀胎、“孕”意满满,再到辛苦生“毓”,母亲无不期待着孩子能平安出生,健康成长。但受困于古代卫生医疗条件,胎儿出生后常存在夭折的可能。通过对幼童夭折、被弃相关的汉字构形分析,便可了解中国古代的弃子之风。

二、“夭”“折”“弃”与古代弃子之风

“夭”属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作       、       、

,小篆作      ,形似一个头歪着的人。《说文解字·夭部》:“夭,屈也。从大,象形。”夭的本义指短命、早逝,其字形即像小孩头直不起来了,表示已经死亡。

“折”的甲骨文字形作     ,右边部件形似一把斧头;左边的两颗草被斧头从中砍断。从字形可以发现,“折”的本义为折断;通过比喻引申的手法,由植物的折断表示孩童夭折。

那么,草木折断是如何演变成提手旁的?《说文解字》收录了“折”的两个小篆字形     和     ,前者是正字字头所收录,后者为其异体字。《说文解字·艸部》:“      ,断也。从斤断草……      ,篆文折从手。”乍看       的左部件,二草仍是断离状态,因此将“折”收录在艸部。但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断草几乎连在一起,与“手”的小篆字体

十分相似,加之折断动作与手部相连,断草旁逐渐演变成提手旁。

但是,夭折的婴儿不能以成年人的葬礼进行处理。在古代,“弃葬”是夭折婴儿最常见的埋葬方式,即用草简单包裹后弃于荒野,这一表意与“弃”的字体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

“弃”的甲骨文字体作      ,像双手持箕丢弃婴孩;自西周金文始,“弃”中之“子”皆为倒写,如      、     ,像抛弃倒子之形。由“毓”古字可知,胎儿降生,以倒出为常,由此可推“弃”的表意为丢弃初生的婴儿。

由“弃”字古形,联想后稷传说——后稷初生便遭遗弃,后来侥幸存活,因此小名为弃,这与“弃”字的造字意义十分贴切。人们的某种行为如果反映在汉字构形中,那么,这种行为必然是为当时人们所习见熟知的、相沿成俗的。而从这一点进行深入观察,“弃”的字形造义似有不合情理之处:婴孩本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这是由人类本性所决定,即便在蒙昧时代,人们也不会忍心对新生儿加以遗弃,而“弃”却是以弃婴形象来记“丢弃”之意,实在有些不合情理。其实,“弃”字字形中所蕴含的是古代诞生礼俗的又一独特内容。

纵观各地诞生之礼,多有象征性的弃婴或类似于弃婴的种种风俗。江浙部分地区旧时常弃婴于狗窝,以期望婴儿如小狗般易养育;瑶族“拜寄”仪式,遇小孩久病体弱,为求消灾脱难,常求助于他人或某个物件进行取名或更名;有的地区旧时普遍流行认干爹娘,为给八字不好的子女免灾除祸而象征性地送子他人;还有的则以金银锁片等物,置于所取名字之纸上而送给出寄的父母,或送衣帽鞋袜等物。

从这种习俗流行地域之广,影响范围之大,变异形式之多,结合“弃”字古形来看,可以推测其发生时代当在远古。回过头对后稷传说加以分析:后稷的遭弃并非真弃,人们将后稷的功烈归之于其诞生时所行的礼仪,因此才会如此强调其初生遭“弃”的经历。总之,古时弃婴之风的目的是通过“弃”的方式来祈求婴孩无灾多福;其形成的心理基础则是人们以拾来的或别家的孩子易于抚养的自然心态。

三、“乳”“奶”“孔”与母亲哺育子女

婴儿如能幸存,就会得到母亲的哺乳喂养。“乳”的甲骨文字体作      ,其结构描绘形象逼真:宛如母亲的臂膀怀抱着婴儿,婴儿张口对着母亲的乳房,将哺乳姿态展示得惟妙惟肖。“乳”的小篆字体      相比甲骨文字体变化甚大,“子”已经没有了张口吮吸的形态;母亲怀抱的臂膀变成了“爪”形:母亲整个身体变成了    ,这其实就是喂奶的“奶”的早期象形字。“奶”字本作“乃”,甲骨文字体作     ,似乳房之形。郭沫若说:“余以为当是人形,像人侧立,胸部有乳房突出,是则乃盖奶之初文矣。” 后来“乃”被借去做副词,表示本义的字才加上女字旁作“奶”。小篆     中的    ,就是甲骨文     的变形。但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却将“乳”解释为“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从孚从乚。乚者,玄鸟也。” 将     错误地解释成像玄鸟之形。

“孔”字与“乳”相关,金文作     ,像婴儿吮吸母亲乳房。乳房有孔而能吮吸,由此来表示孔、小洞的意义。马叙伦在《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中认为“孔”为“乳”的异文,或是省文。“孔”的小篆字体作      ,与小篆“乳”仅一爪之别。

但也有学者认为,“孔”与“乳”無关,而是与婴儿有直接关系。金文“孔”亦有作      、      等形体,上面的一短笔为指事符号,表示小孩的囟门,《说文解字·囟部》:“囟,头会,脑盖也。象形。凡囟之属皆从囟。     ,或从肉宰。

,古文囟字。” 头会指婴儿头盖骨会合的地方,由于婴儿的头盖骨还未长成,因此头盖骨会合处是柔软的,而“孔”指的就是婴儿头顶的“囟门”。在母亲的哺育下,子女能够健康成长,实属父母所期望的。可是仅仅喂养子女是不够的,还要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

四、“教”“学”“保”与孩童教育学习

“教”甲骨文字体作      ,小篆作      。《说文解字·教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支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凡教之属皆从教。     ,古文教。     ;,亦古文教。古孝切。” 其右部件“攴”象用手执杖之形。《说文解字·攴部》:“攴,小击也。从又卜声。凡攴之属皆从攴。普木切。” “教”的左部件为“孝”,由“交”和“子”形成上下结构组合而成。“教”明显表示施教的意义,但“爻”的字形意义仍存争议,未有定论。一有布爻说,培养孩童摆卦布爻;一有画符说,教育孩童画出某种符号;一有算筹说,教学孩童算数。

跟“教”相对的是“学”。“学”甲骨字体作      ,小篆作     ,其字形也由“爻”与“子”组成,可见“教”“学”二字自古联系紧密。

《三字经》所言“养不教,父之过”,父亲主要担任着教育晚辈的责任。“父”字小篆作      ,《说文解字·又部》:“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代表着权力与规矩,他手持杖、行家法以教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树立起父亲的威严。

与“养不教,父之过”相并提的,是“教不严,师之惰”,古代的学校教育也非常关键。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贵族学校;及至西周,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学校制度。《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学生八岁入学,一开始便要学习“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担任教师职责的人叫“保氏”。“保”字甲骨文字体作     ,宛如一个双臂有力的长者背着一个小孩,本义是背负小孩。保氏的“保”,以及如今照顾小孩的保姆的“保”,均是从这一背小孩之意引申而来。

五、结语

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它还通过形体结构反映先民的思想内涵,具有特殊的认知作用和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对“身”“孕”“毓”等12个典型汉字的具体分析,从汉字的静态形体入手,逐步深挖其渊源与本意,渐渐走进古人的动态文化意识圈,了解古人子女养育文化,探讨出汉字的人文品格以及隐藏在汉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5.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王立军.汉字的文化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吴慧.论汉字构形特点及其文化意蕴[J].理论月刊,2014,(08):59-62.

作者简介:

向紫钰,女,湖北恩施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在读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何新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黄皓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在读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
浅谈声乐作品的再创作
浅析电视娱乐主持人的素养
川剧丑角精妙绝伦
中国传统元素在新中式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文化底蕴对舞蹈创编的影响分析
中学教材中的又一悲剧形象
如何让中学生在作文中体现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