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题材纪录片中武威古城形象研究
2020-09-10李敏张茜
李敏 张茜
【摘要】纪录片因其真实性而成为特殊的影视艺术,丝绸之路上的城市遗迹、宗教文化等也曾多次作为纪录片题材来进行拍摄研究。丝路题材纪录片不仅呈现了丝路古城历代以来的面貌对比,更解读了丝路古城特有的人文体系的建立。纪录片中也曾多次出现这都会之城——武威。不论是军事要道,还是商埠重镇,武威都聚集了来自各方的文明体系并交融发展。从纪录片的角度看丝路古城,有海纳百川的格局视角,也有明察秋毫的细致入微。
【关键词】 丝绸之路、纪录片、武威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46-03
“丝绸之路”东段的河西走廊上有一个历史以来都是军事、经济、文化的重镇——武威。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由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的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占据重要篇章的陆上通道。不仅是古代亚欧各国之间互通有无的商贸重道,也是促进中国和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交流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而这武威不仅见证了骠骑将军驰骋沙场的矫健身影,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商业繁盛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塞之地的神秘面纱慢慢被揭开,不再是汉武帝刘彻眼中难以平定的疆土,也不再是张骞初次出使西域时的景象。它是《丝路上的古城》(2019年)中金戈铁马的武威古都;是《丝路大遗址·商贸繁盛》(2017年)中古丝绸之路的商贸重镇;更是《河西走廊·造像》(2015年)中石窟艺术的鼻祖。在摄影机的视角下、在数字化的还原中,欣赏到了丝路遗址的古城样貌;在情景再现的影片中更加直观地看到了河西走廊的人文物象。丝路题材方面的纪录片,自1980年日本放送局NHK及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制作的《丝绸之路》后,便出现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丝绸之路题材系列纪录片。
纪录片是一种具有新闻性以及记录性的传播媒介,新媒体视野下的纪录片对于文化及城市形象的传播更具促进作用,丝路题材纪录片使丝路上的古城形象更具象地展现在受众眼前。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反映了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而纪录片是现实的记录并以它独特的影视艺术特色来回忆历史,反思社会问题。纪录片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视听觉符号(解说词,画面图像等)中,所传播的城市形象更加直观立体,在这些影像符号的背后体现了城市形象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诗词中的边塞之地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寥,而丝路题材纪录片中的边疆不失广阔寂寥亦有异域的风情。在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是人文历史、走商换物最为丰富的一段,而作为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郡也被这条路上的商贸、文化等所洗礼。在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途程》(2010年)中解说词写道:“丝绸之路留存下的有驼队和冒险家的故事,也有被黄沙掩埋的断壁残垣。”
一、金戈铁马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更是中西方在商业贸易及文化交流史上的黄金通道。武威被称为河西走廊都会之城,它不仅是骠骑将军击退匈奴彰显军威之地,它还是“铜奔马”的故乡。在古代时期,马往往被看作军事实力的象征,和平时期,马匹也是最快的交通工具,铜奔马在武威出土后似乎验证了武威古城的曾是重要的军事重地。在《丝路上的古城·金戈铁马话武威》中主讲人程遂营教授详细分析“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主讲人一提出问题的形式抛出话题,再用曹操战败于白袍大将马超的历史战争引出古代凉州是战马喂养的天然牧场,并指出马匹在古代交通工具中速度最快,因此武威在军事资源方面占据一定的天然优势。《丝路上的古城》电视纪录片以讲坛方式并配以“情景再现”的视觉符号呈现给观众,纪录片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画面加解说风格,而是在一段画面符号呈现后加入主讲人的分析使得丝路上的古城有更加详细的呈现给观众。
此外在纪录片《丝路上的古城》中,给予了武威这样的标题“金戈铁马话武威”,也充分体现了在那个时代“马”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铜奔马的历史价值如此之高,大概也是因为马匹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作用以及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龙马精神的崇尚之情。该纪录片主讲人讲述了铜奔马的地位、雕刻技艺以及马匹在古代的重要性,自铜奔马出土后使武威又一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焦点。纪录片不仅通过文字符号给予了武威军事要塞的独特性,还通过图片加情景再现的手法加深了观众武威金戈铁马的印象。
汉武帝征服匈奴纵横千里、万马奔腾的历史,河西走廊上留下了它的见证,而这武威古都便是见证这一切的重要遗址之一。
在《河西走廊·通道》中以霍去病为纪录片的切入点,整体采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再现武威郡在汉代的风采。借助人物扮演、历史剧情再现等记录了霍去病带领一支輕骑兵在河西走廊急速转战六天后,打通中原通往西域通道的壮举。人物扮演剧情的视觉体验相较于传统的纪录片风格使丝路上的古城更加立体的展示它的军事一面。大篇幅的古装情景再现剧情加解说,不仅在视觉上再现了汉代武威的历史样貌,还在听觉上更加详细的解释了武威作为军事要塞的原因,在河西走廊初具规模的时局状态下,《河西走廊》充分利用视听享受展示了武威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质与地位,不同方位、不同时间线介绍了武威的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纪录片《河西走廊》在重现历史繁荣的同时,以城市空间为背景,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如今河西四郡的发展面貌。《河西走廊》纪录片中从“使者”到“通道”再到“会盟”无一不在叙述武威古城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这宽度近千公里的河西走廊便是中原通往西域最理想的天然通道。大汉在河西走廊上设立武威、酒泉、张掖与敦煌四个重要节点作为“河西四郡”,而武威,就是进入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门户。武威作为走廊上的第一站,迎接使团,目送商队,见证了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版图的壮举,更见证了丝绸之路开辟的不易。
二、商埠重镇
武威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还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所经路线的节点城市,自丝绸之路开辟后武威便成为商业贸易的聚集地。由于西域商人云集武威,携来大量钱币,以至西域金银货币在凉州通用。(《隋书·食货志》)前凉巨僚建议:“今中州虽乱,此方安全。宜复五诛,以济通便之会。”张轨“从参军索辅之言,立制准布用钱,钱遂大行,人赖其利。”(晋书·张轨传)充分反映了当时武威经济之繁荣,商业之发达。
在纪录片《河西走廊·丝路》中的解说词这样描述了武威商业之繁荣,“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节点城市,河西走廊第一交通重镇、商品集散地和西北商埠重镇。”当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打通时,首先进行的便是各国使臣带着各国商品进行交换以表达友好之意,各个国家的商品乃至宗教文化,都在悠扬的驼铃声中,穿越大漠戈壁,往返于武威郡内外。纪录片中的武威形象是军事、商业及文化重镇,《河西走廊》通过大量情景再现、人物扮演等重现了威武古城形象。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等在纪录片中运用。例如《丝路大遗址》纪录片便使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全面立体地呈现了丝路古城的历史面貌,其中《丝路大遗址·商贸繁盛》纪录片利用大量数字化还原技术重现了丝路各节点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发展的全貌。这条商业之路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响起了驼队的铃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重镇,河西走廊的门户都郡,武威凭借着天然的地理位置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武威郡内往来的贸易无数,传入的宗教文化无法估量,在过去它是丝路上的商埠重镇,而当下它又是声名远播的铜奔马故乡。
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队除了铃声阵阵的驼队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交通工具——马匹,在《对望,丝路的新旅程》中介绍到骆驼和马曾经都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穿梭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干旱草原和沙漠戈壁。
如今,人们一方面在尝试着从历史留下的痕迹中复原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版图,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科技技术为今天的丝绸之路扩展疆域,交通工具的变化便体现了当下丝路上往来贸易的新景象。曾经在这条走廊上,留下了往来商贸的驼铃声;留下了骠骑将军霍去病疾驰时的身影;也留下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壮行。纪录片《河西走廊》从时间及空间的维度描述了河西古城的重要性,武威从战争转向商业贸易是那个年代和平的象征;往来使者,各国商队都集聚在武威往来于东西的盛景也是那个朝代繁荣的象征。
三、兼收并蓄
在《天马故乡,醉美凉州》专题纪录片中提到,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称;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著名的“马踏飞燕”。有昙曜开凿的天梯山石窟,有“陇右学宫之冠”美誉的武威文庙。武威既是河西走廊上汉文化的展示中心也是走廊上耀眼的地标,自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这咽喉之地后,各国家的商业、宗教、文化等蜂拥而至,交汇于一处孕育出了东西交融的文化体系。
1986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在《考古学报》上正式发表了他的观点—— 《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他把新疆以东、河西走廊上现存的早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手法命名为“凉州模式”。如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五集“造像”中便记录了天梯山石窟从无到有的过程,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详细介绍了昙曜在此建造佛像石窟的渊源,以及该石窟对后来的平城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的深远影响。
鸠摩罗什在此驻足时也将西域的佛法也留在了凉州,如纪录片《鸠摩罗什》中记录高僧鸠摩罗什在后秦时期就已经受到多国君王的青睐,该纪录片同样以人物扮演、剧情再现加解说的拍摄手法记录了鸠摩罗什在后凉建国初年到达凉州传扬佛法长达十七年,而后入长安译经论传。宗教文化的传入是丝绸之路上又一个文化交融的成果,在无数的商埠贸易往来中,带来的不仅有经济互通、商品交换,还有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宗教艺术上的融合。
走廊之上,都会之中。河西走廊东部的武威,宛如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光彩夺目。这段路程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部分,但它汇聚了丝绸之路的精华,吸收了不同文化体系。回望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留下了诸多中外闻名的历史文物与名胜古迹,有工艺精绝的雕塑,也有祭祀儒家创始人的文庙,还有汇聚了各方宗教文化的石窟。自河西走廊划入中国版图后,这条通道上出现了各国的使者,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政治上的交流,还将西方的宗教文化传入中原。不论是中华传统文化,还是东西交融的艺术,在这片土地上、在那个时期,武威这个丝绸之路上的“走廊都会”它都见证了朝代更迭,战乱喧嚣。在今天,中国不断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的经济政治文化重心以及海上丝路的兴盛,西北地区的内陆贸易日益边缘化,河西走廊上的城市也随之衰落,随着“一带一路”的展开河西走廊似乎又看到了重拾汉唐荣光的希望。武威,不论是在古丝绸之路上,还是“一带一路”之中,它都是来往过客必停的地方,继续吸收来自各界的经济文化,使当下的武威能够更加繁荣。
四、结语
以纪录片的视角来看丝路古城,对城市形象具有更细致的普及功能,使城市的形象更加立体。丝路题材纪录片不仅描绘出了真实的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也能带受众一起深入的探究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样貌以及宗教信仰等。無论是在《丝绸之路》还是《河西走廊》等纪录片中都能找寻到武威的踪迹,古城中的石窟与奔马,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从宏观到微观,看如今河西走廊中的喧闹正如在看古丝路上那时的一片繁华景象。对于丝路上的神秘与过去的繁荣景象我们从未停止探索脚步,曾经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可能不会再响起,但这条路上的脚印不会被抹去。
参考文献:
[1]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J].新闻界,2009,(05):103-104+118.
[2]程遂营.丝路上的古城[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
[3]黄小荣,张茜.纪录片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敦煌》《河西走廊》《对望——丝路新旅程》为例[J].戏剧之家,2017,(21):88-90.
[4]徐勤,陈爱珠.丝路重镇武威[J].兰州商学院学报,1988,(02):77-85.
[5]《美术大观》编辑部编.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民间美术2.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10: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