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化运行设计的若干思考
2020-09-10张朝晖
张朝晖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6-032-02
摘要 作为国内外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基本运行模式,场馆化运行越来越受到各赛事组委会的重视,场馆化运行设计也由此成为赛事筹备体系中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对场馆馆运行的认识、运行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以及相关的工作机制探讨,对做精做好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化运行设计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 赛事;场馆化;运行设计
场馆化运行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基本运行模式,是赛事筹备由以线(职能部门)为主向以块(场馆)为主转变的重要过程,充分体现了“以竞赛为核心、以场馆为基础”的竞赛管理原则。通过推进人、财、物等筹备资源向场馆转移,场馆化运行确立起了统一指挥、场馆主责、属地为主的分工负责体系,有利于绝大多数问题在场馆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解决,有效避免矛盾的拖延上交,保障赛事的高效运行。
作为场馆化运行的前提与基础,场馆化运行设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各类大型综合性赛事组委会所认识。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对场馆运行及设计的有关思考。
一、对场馆化运行重要性的认识
(一)提升办赛水平的需要。目前大型体育竞赛的筹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体育竞赛委员会为主体的筹备模式,一种是以场馆为主体的场馆化运行模式。前一模式中,各单项体育竞赛委员会直接与场馆对接,比较适合于项目较为单一的体育赛事。对于竞赛项目多、涉及场馆多、存在一馆多项、一项多馆现象的综合性体育赛事而言,由于各委员会在指挥协调过程中较难做到横向统筹的有机衔接,难免会出现服务标准不一、服务流程不一等问题,影响利益相关方的参赛体验。同时,竞委会在管理竞赛之外,还要协调场馆物资、人员、安全与外围保障等事宜,与组委会与属地政府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重叠、沟通协调量较大等问题,运行效率难免受到一定影响。后一模式中,场馆化运行通过搭建起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指挥通畅的组织架构与运行体系,场馆团队与属地政府密切配合,充分动员属地政府资源,为场馆运行提供保障,较好地体现了“场馆主责、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组织运行特点[1]。
因此,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包括奥运会、亚运会在内的许多大型国际体育综合赛事都选择了场馆化运行模式。到悉尼奥运会时,这一运行模式得以基本完善。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雅典奥运会的基础上进行了传承与创新,为之后的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提供了良好借鉴。杭州亚组委同样将场馆化运行作为2022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赛事的运行组织模式,在前期完成“一馆一方案”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正抓紧示范场馆的场馆化运行设计的研究编制工作,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杭州亚运实际,寻求创新突破。
(二)筹备重心转移的需要。在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筹备初期,一般是以组委会各职能部门为主责部门,主要负责竞赛组织、后勤保障、市场开发、新闻宣传、电视转播、安全保障等各业务领域通用政策、程序与有关制度的梳理制订,指导场馆做好设计、建设、运行等相关筹备工作。到筹备后期,随着场馆的陆续交付与测试赛期的日趋临近,筹备的重心自然向各竞赛场馆转移,以组委会力量下沉为先导,组织建立场馆化运行专業团队,研究编制运行设计方案,开展人员选聘与职业培训,推进场馆化有序运行。
(三)更高工作效率的要求。赛事运行节奏快、赛期紧,需要建立高效迅捷的决策指挥系统。反映在具体操作中,组委会采用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形式,实行分权决策,将竞赛项目筹办任务下放到各个场馆团队进行管理[2]。赛事期间,在各场馆内的业务领域代表发现问题后,采用双汇报制度,在继续向其业务领域赛时分中心(FA协调中心,简称FCC或专项工作组)汇报的同时(次线),主要向场馆经理和主任汇报(主线)。后者接到汇报后,依据既定的政策程序与应急预案,立刻启动处理程序,而不用事事等待主运行中心或业务领导分中心的指令,确保90%以上的问题第一时间得以解决。在顶层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优化以上相关机制,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整体提升。
二、场馆化运行设计的重点考量
场馆化运行涉及筹备部门多、业务领域广,牵涉到组委会各个职能部门、各竞赛场馆及其属地政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上至下、多部门、多领域的统筹协调、密切配合,才能确保赛时运行的顺利推进。在场馆化运行设计研究工作中,有必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示范先行。在场馆化运行设计之初,需要先选择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场馆作为示范场馆,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系统分析各类客户群赛前、赛时、赛后及转换期在场馆红线内外的活动流线和有关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各业务领域有关人员、空间、物资、证件、服务等的运行计划,梳理可以示范推广的内容,形成通用的模板与政策、程序。
在选择示范场馆的时候,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因素:一是选择兼具运动会与残疾人运动项目的竞赛场馆,综合考虑“两会”的保障需求;二是选择相对成熟的场馆,不宜选择新建场馆。这不仅是因为新建场馆还未最终建成交付,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且由于运行团队缺乏足够的运营经验,难以对示范场馆运行设计方案的编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三是规模适中,兼有前院、后院与比赛场地,不宜选择规模过小和超大具有开闭幕式的场馆,后两者都缺乏典型示范效应[3]。
(二)测试检验。场馆化运行设计方案制定完成后,本质上还只是一种纸上规划、桌面推演,方案具体存在哪些问题、组织架构是否合理、岗位人员设置是否科学、政策措施是否可行,还需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测试赛来进行实战检验。在选择示范场馆的时候,就要重点选择测试赛相对靠前的场馆,一方面是减轻该场馆测试赛运行设计编制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便于方案测试完成后及时跟踪及时校正,并将完善成果推广至其他竞赛场馆。
(三)加强磨合。场馆馆正式运行后,要加强对组建团队人员之间、部门之间的内部磨合,特别是加强前后上下环节业务领域的衔接磨合,不断解决出现的不协调、不通畅的“肠梗阻”问题,认真做好查漏补缺,逐步磨合到赛时运行的最佳状态。
三、运行设计推进机制构建分析
(一)组建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考虑到场馆化运行的复杂性,在运行设计编制阶段,就要组建类似于场馆化运行领导协调小组的领导机构。由赛事组委会秘书长或副秘书长亲自牵头,各部门负责人参与,定期会商研究场馆化运行设计方案编制与其他运行工作。
(二)组建专门工作团队。运行设计工作方案的编制是做好场馆化运行的重要基础,应成立以组委会总体策划部门牵头、各业务领域骨干参加,并吸收场馆与属地政府、专业设计人员加入的工作专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示范场馆运行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在竞赛场馆运行设计方案编制全面推开后,各场馆编制设计团队应以示范场馆为蓝本,结合场馆实际,系统研究编制运行设计方案。以属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为主体的外围团队同步编制场馆外围的运行保障方案,提前编制相关预案。
在这一编制过程中,特別应强调设计的专业性。因为在研究客户群活动流线和各业务领域的运行工作时,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规划图纸上,需要聘请专业的规划建筑设计力量提供设计支持。
(三)加快审批工作流程。短时间内要完成方案编制工作,必须建立一个协同有力、快速高效的审批机制。在每一个阶段性成果完成后,领导协调小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对相关成果予以审查认定,消弥异见,达成共识,及时固定,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实现以审批的高效推进确保运行的有序实施。
四、结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赛前还是赛时,场馆化运行都是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筹备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项贯穿始终的工作,从客户群需求、活动流线分析到各业务领域的运行方案,最终都是为了落实到场馆化运行、落实到保障体育赛事的有序进行中去。从这一角度上说,重视并搞好场馆化运行设计工作,直接关系到场馆化运行的成败、关系到社会各界对赛事的总体评价。
赛事组委会从筹备之初,就应该围绕这项工作倒排计划、周密部署、集中资源、精心设计,研究编制出一套科学管用的设计方案,为各场馆的运行提供指向明确、路径清晰的“施工详图”,以奏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杨旎,李勇.北京奥组委“场馆化”模式的组织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
[2]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北京奥运会场馆运行通用知识读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许浩,卞悦明,袁昊然,陈仕虎.青奥会“场馆化”竞赛管理模式在“一馆多项”场馆群中的运行效果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5(11).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钱江世纪城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