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明清文学研究汉学家

2020-09-10张玉新田耀

今古文创 2020年10期

张玉新 田耀

【摘要】 魏爱莲(Ellen Widmer, 1939—)是现当代研究中国文学的少数汉学家之一,现任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特别是晚清时期妇女文学研究。1985年以后,魏爱莲教授的研究方向从整体的明清文学转向了具体的女性文学,尤其是女性小说体裁。她认为与男性文学不同的是女性文学的萌芽和发展都异常艰辛,而且除了围绕明清文学整体趋势的各种因素及变化外,妇女文学更具有特殊性。

【关键词】 魏爱莲;明清文学;女性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38-02

一、人物简介

魏爱莲1939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先后在卫斯理学院和塔夫茨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她又于1974年和1981年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她重返麻省卫斯理学院,任宋美龄专任中国研究讲座教授、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以及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教授。

魏爱莲作为韩南教授的高足,继承了导师的研究路径,致力于探讨古典小说的新变,但她的明清小说的研究时期发生了从明清到晚清的转变。魏爱莲的第一部专著《乌托邦的边缘:〈水浒后传〉与明遗民文学》便是在她的博士论文《17世纪中国小说评注背景中的<水浒后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著成的,缘起南浔作家陈忱《水浒后传》。1985年胡文楷(1899-1988)的《历代妇女著作考》修订本问世,以此为转折点,魏爱莲的研究重点便从整体的明清文学转向明清女性小说研究, 2006年出版的《美人与书:19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便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魏爱莲的研究领域也扩展到书籍出版传播史、传教史、明清家族史等。关于这一主题的论文确有部分已被译为中文发表,其书籍代表作为《小说家族:詹熙、詹垲与晚清女性问题》。

除此之外,她还与其他学者合编过关于现当代女性、清代文学、中国教会学院的几部论文选集,并发表过关于印刷业和传教士的论文,例如,与裴士丹合作编辑的《中国基督教学院》、与孙康宜合作编辑的《明清女作家》等诸多著作文章。

二、明清小说研究

1985年以前,魏爱莲的研究重点为整体的明清文学,其中以明清小说最为典型。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便是《乌托邦的边缘》,此书的研究对象是南浔陈忱(1615-1670)的《水浒后传》。魏爱莲的明文学和清文学研究内容略微不同,前者作者注重明遗文学和小说评注.而后者多集中研究女性小说。

(一)小说评注。魏爱莲关于小说评注的见解主要针对金圣叹(1601-1661)的评注手法在陈忱的《水浒后传》应用。据她本人介绍:“当讨论中国小说批评在金圣叹等人影响下是如何形成的时,这部小说具有作为例证的价值”。 关于小说评注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四章节和第五章节。第四章节主要研究的是:小说评注对不同的《水浒传》评论家是怎样作为一种小说分析法体现其作用的,特别是金圣叹。金圣叹非常肯定“评书”的重要性,意在“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这也解释了陈在文中创造“评论家”这一角色的目的所在。 但她并不认为陈完全继承了金的“分析”手法,因为陈在作品中的评注手法增添了一种“自省”。这种“自省”穿插在文章情节和作者评注中。这种自我意识的添加,或许是陈逃避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和对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度的希冀。魏爱莲本人也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这一新现象很有可能在十七世纪的中国达到了一定程度。

在第五章中,魏爱莲逐一分析了金圣叹的15个叙事技巧是否为陈所借用,其中之一是对未遵循母本按照时间顺序叙事手法的分析,魏认为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章回小说各个章节之间的独立性。 在这一章节的最后,作者又深入讨论了陈是用了“反语”的方式将小说以“建业暹罗,成家立业”的方式终结。她认为陈心目中的英雄应该有为祖国鞠躬尽瘁的觉悟,而非有“娶妻生子”的想法。这也正好符合了陈在小说中具备的“作者”与“评论家”的双重身份。

(二)不足之处。在此书中,魏爱莲几乎做到了“面面俱到”,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被赋予了重大意义。然而,这样的分析也难免会有“过度解读”的嫌疑,尤其是她对陈忱思想的诠释就难免有些牵强。另外一点便是书中细节赘述,重复说明反倒有损文章,比如,魏爱莲多次用“转折”的方式来解释清朝统治者的压力是导致陈忱在创作《水浒后传》时反复斟酌小说内容的原因。实际上,这里只需告知读者小说的创作环境与故事背景不一致即可。抛去这些遗憾,此书依旧是一本新颖的发人深省的文学研究作品。

三、女性小说研究

在20世纪初的思想家看来,明清女作家的作品无足轻重。等到1985年,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出版后,这一领域便受到了广泛关注,魏爰莲借此机会便将研究方向从以男性文学为主的明清文学转向了女性文学。

(一)研究伊始。在女性研究冷门的时期,魏爱莲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与小说有关的妇女文学上。在中国传统的文学领域,“小说” 从来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形式,而处于弱势的女性文学中关于小说的阅读创作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另一阻力是闺阁礼数与传统观念,闺秀大家自然不愿被白话小说这类文体玷污自己的高贵声誉,而普通的封建女性也一直被“三从四德”这样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所约束。即便是在小說发展高潮期,女性作家也多以“联合写作”,“销毁著作”“赠送版权”等形式,竭力隐藏自己与小说的联系。

在她看来,女性小说的出现并不是稳步推进。她也曾解释过在十七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起来的原因:一是女性从家塾中获得教育;二是女性通过书信和其他方式彼此联系;三是时尚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经历过朝代变化和帝王更替后却有了变化。除了女性之间保持密切联系这一因素外,19世纪时取而代之的是:出版市场与印刷文化的发展,男性文人袁枚、陈文述的鼓励与倡导,乃至邮驿制度的发展。

另外,女性受众群体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魏认为作者和刊刻者越来越努力地把女性包含在预期的读者中。证据之一是《红楼梦》及其续作,《红楼梦》中细致的女性刻画和一系列续书中对女性阅读方式特殊性的认可都使得女性读者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作者甚至考虑到了传教士起到的作用,但传教士针对的读者是上层社会中拥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女性。

(二)《美人与书》。《美人与书》一经出版便有意略去其他形式的女性文学,这也与作者在女性文学上的研究时间跨度大题材广有关。此书将女性文学的重点放在19世纪女性章回小说。

该著作分为两个部分,共八个章节。在第一部分魏从 “共时性”的角度对19时期早期女性和小说关系的一个面向进行解释,透露了19世纪才女与小说“结缘”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和复杂图景。第二部分以《红楼梦》的续作为中心,从“历时性”角度讲述女性写作。在这两部分中,有关于小说作家的研究,魏都给予了单独的阐述,而且关于第二部分《红楼梦》续书研究,魏爱莲在《1769年的曹雪芹、高鹗与〈后红楼梦〉》(周健强译)中也给出过特殊说明。从著作中可以看出,她对顾太清的《红楼梦影》做出了很高评價,也将它作为女性小说高潮期的典型。作者也注意到该作的时效性,在与王妙如(1900-1936)的《女狱花》民族情绪对比上,魏认为《红楼梦影》和其他为其铺垫的续作都是自娱自乐,而非倡导某种变革,多是基于传统闺秀文化的理念,而且这两者在美学特征和出版方式上也因时代的变化而相距甚远。

(三)著作不足。《美人与书》是首次对中国女性与小说的关系做出全面分析考察的著作,具备丰富的学术价值。然而从此书到一系列研究作品,不难看出其中掺杂了作者在不同情况下的众多推测与“想象”。当然,在明清时代,无论是白话小说还是女性文学都不曾公然流传于世,这也就造成了文献资料缺失和不足,要想串联起这样的历史并加以分析,的确有赖于推测想象。然而,成败皆萧何,这也造成了对文章的质疑,比如,尽管魏爱莲发现不少才女互通书信的资料,但依然无法证明她们是否真正组成了写作团体,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闺秀文学网络。但这并没有降低此书的研究价值,相反却推动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四、结语

魏爱莲在明清文学上的研究重点保持在有关小说题材的研究上,尤其是在女性小说的研究上卓有成就。在她研究伊始,就显现出对文学小说的兴趣,比如在处女作《乌托邦的边缘》中对“小说评注”的研究。魏爱莲的作品暗示了她反对对明清女作家的贬低,现存的明清女作家的作品中有强大的意志力和适应力。1985年《历代妇女著作考》出版,她就此转向有关性别的小说研究,《美人与书》就此问世。虽然书中不少地方有“想象历史”的嫌疑,但是在小说与妇女史这两个领域上,《美人与书》称得上是开山之作,而她井然有序的研究必然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方向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赵红娟,魏爱莲.小说、性别、历史文化——美国汉学家魏爱莲教授访谈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2):194-199.

[2]Hegel,Robert E.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7.1(1988):136-37.

[3]魏爱莲著.赵颖之译.晚明以降才女的书写、阅读与旅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4]魏沛娜.对话美国汉学家魏爱莲:传统中国女性有很多话可说[N].深圳商报,2016-08-28(W02).

[5]马勤勤.历史无声却有痕——评魏爱莲教授《美人与书:19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J].妇女研究论丛,2018(4):122-128.

[6]魏爱莲,赵颖之.缺乏机械化的现代性:鸦片战争前夕小说形态的改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5-15.

[7]魏爱莲.美人与书:19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4-27.

[8]魏爱莲.佳丽与书籍:19世纪中国女性与小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6):31-36.

作者简介:

张玉新,女,汉族,山东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美国社会与文化方向,在读研究生。

田耀,男,汉族,天津人,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美国社会与文化方向,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