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铁论》看盐铁会议的召开
2020-09-10李冰楠
【摘要】 西汉中期的盐铁会议,是在武帝到霍光这一延续性政治体制引起严峻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的背景下召开的。盐铁会议的主要参与对象为贤良文学,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丞相、御史大夫的从属僚属丞相使、御史。会议分两个阶段召开,而经济上的兴利政策、匈奴用兵问题及刑法问题则为会议主要讨论内容。
【关键词】 盐铁会议;《盐铁论》;汉武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32-02
一、盐铁会议召开的背景
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的盐铁会议,是汉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召开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盐铁论》开篇即言:“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①《汉书》载:“二月,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罢盐、铁、榷酤。” ②可见盐铁会议召开之初的主要目的是“问民间所疾苦”及对“盐、铁、榷酤”等政策加以讨论。
对于“民间所疾苦”,若从政治制度传承和延续角度对昭帝时政进行分析可知,昭帝即位之初,政事主要由大司马霍光秉持。理清此政治制度延续性的进程,便可知“民间所疾苦”的由来。《汉书·杜周传》载“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数为大将军光言:‘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明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 ③可见霍光秉政期严重的社会民生问题。正如班固在《汉书》中所言,“海内虚耗,户口减半”④,“天下骚动”⑤,“师旅之费,不可胜计。……民力屈,财力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道路不通” ⑥。这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而推动统治集团召开会议谈论此事。
而《汉书》所言“盐、铁、榷酤”则为武帝时期经济领域所奉行的盐、铁官营及酒专卖政策。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亦数斥其为奢侈之政。如《本议》篇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 ⑦如此之言论在《盐铁论》中多有体现。而杜延年所言“师旅”具体指武帝时期对外大规模兴兵征伐政策,这是武帝时期政治的又一重大开创,贤良、文学斥其曰:“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之……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 ⑧,并认为“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此百姓所疾苦,而拘儒之所忧也” ⑨,直言武帝时大规模对外征伐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另一重要原因。
此外,杜延年所言 “修孝文明政”、示民以“宽和”⑩,则揭示了武帝时期酷吏政治的运用。汉初刑法多以宽厚俭良为特征,已而“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⑪。及至武帝则“酷吏击断,奸轨不胜” ⑫,先后有张汤、赵禹等人任酷吏之职,行苛严之法,逐步形成完备的酷吏司法体系与刑罚典章。贤良、文学便认为法令繁多、严峻是“断狱所以滋众,而民犯禁滋多” ⑬的原因。可见武帝时期酷吏政治是引起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的又一原因。
综上,在武帝到霍光这一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的政治势态下,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日益激化,由此引起了统治集团对于“民间所疾苦”这一问题的关注,因而举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召开了此次会议。而引起民生疾苦的具体原因,一则为经济领域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制度及均输、平准等兴利政策;二则为军事方面大兴师旅、数任兵革的外事政策;三则为吏政方面以大兴庭狱和任用酷吏为特征的刑法政策。
二、盐铁会议的参与对象
关于盐铁会议的主要参与对象,对《盐铁论》文本进行统计,可知参与发言的人员有“贤良”“文学”“丞相”“大夫”“丞相史”“御史”。
对于“贤良”与“文学”群体,《昭帝纪》载:“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 ⑭《董仲舒传》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⑮可见贤良均由有一定官职条件限制的中央或地方官吏从郡国中所选举出来,以备察问国家政事。而文学与贤良性质相似,都是通过察举制从各郡国选举而来的代表民间力量的团体。对于 “丞相”此人,据《杂论》篇“车丞相即周、吕之列,当轴处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 ⑯可知此处丞相指车丞相,即丞相车千秋。据《汉书》记载,车千秋其人“敦厚有智”。⑰武帝晚年曾拜其与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同为辅佐少主的政治集团人员,车千秋在居丞相位期间“谨厚有重德”且“终不肯有所言” ⑱,因而为大将军霍光所器重。对于“大夫”此人,《杂论》言:“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推道术,尚权利” ⑲,可见其具体所指为御史大夫桑弘羊。桑弘羊其人,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其在武帝时曾任大司农中丞、治粟都尉、御史大夫等职,亲自订立并推行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等财政政策,是武帝时兴利政策的主要策划者,他同霍光、金日磾、车千秋一样被武帝确立为辅政集团人员。对于“丞相使”、“御史”这一群体,桓宽言:“若夫丞相、御史两府之士,不能正议以辅宰相,成同类,长同行,阿意苟合,以说其上。” ⑳桓宽在此称其为“丞相、御史两府之士”,可见这一群体是丞相和御史大夫的从属官僚集团。其在会议上的发言也占诸多篇幅,多为对大夫桑弘羊的支持、辯护之语。
可见盐铁会议的主要参与对象为:贤良、文学、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使、御史。其分为两大阵营,一边为代表民间力量的贤良文学,一边为代表政府官僚力量的朝权实际操控者。
三、盐铁会议的内容
基于《盐铁论》文本,便可对盐铁会议召开的进程有所把握。《取下》篇末载:
奏曰:“贤良、文学不明县官事,猥以盐、铁为不便。请且罢郡国榷沽、关内铁官。”
奏曰:“可。” ㉑
《汉书》对此言:
昭帝即位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视以俭节,然后教化可兴。㉒
秋七月,罢榷酤官。㉓
可见,第一次盐铁会议结束后,昭帝准奏而于始元六年七月罢除了榷酤官。然而直至第一次盐铁会议结束,《盐铁论》一书记载的辩论内容并未结束。除1-41篇记述第一次盐铁会议辩论内容外,仍有18篇内容记述双方辩论。笔者认为42篇之后内容并非桓宽之设言,而是大夫众人与贤良文学在会后的余论,可看做双方第二次辩论。只不过这次不是皇帝正式下诏而召开的,而是双方在第一次辩论之后,针对一辩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又没来得及详细讨论的问题私下组织进一步的辩论而已。
而42篇以后之内容中,42-54篇主要讨论匈奴问题和对外用兵之事,55-59篇讨论言刑法之事,第60篇为桓宽所作后序。首先,这一部分所探讨的匈奴、刑法问题在第一次盐铁会议讨论中多有提及,可见这两个问题是与会双方都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其大有可能针对此问题展开进一步具体而深入的论证。其次,这两个问题与第一部分着重讨论的盐、铁、榷酤等经济上的兴利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上兴利政策缘大规模对外用兵所造成的的边费用度不足而起,而经济上兴利政策的实施需以严刑峻法为保障。正如徐复观所言:“因黩武的关系,便逐渐实施战时经济政策。因实施战时经济政策,便不能不使用残酷的刑法,三者互相因缘。” ㉔杨勇则进一步指出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㉕。因此,双方在第一次辩论后对于经济上兴利政策互为因缘、联系密切的匈奴、刑法问题进一步深入论证是完全可信可行的。最后,由第一部分对盐铁会议召开背景的分析可知,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问民间所疾苦” ㉖,而兴利政策、用兵之策、酷刑政策作为引起民之疾苦的三个重要原因,自然会成为盐铁会议上双方所重点辩论的内容,故可明确四十二篇以后所言匈奴、用兵及刑法问题也是盐铁会议的重要内容。
可见,盐铁会议的召开分为两个阶段:会议第一阶段从二月至七月历时五个月之久,主要讨论盐、铁、榷酤等经济财政兴利政策,文本内容上分布于前41篇;会议第二阶段主要讨论匈奴、用兵、刑法等问题,文本内容集中于42-59篇;文本最后一篇后序。而经济上兴利政策、匈奴用兵问题、刑法问题则为盐铁会议上双方所辩论的主要内容。
四、结语
综上可知,盐铁会议是在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日益激化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其召开主要分两个阶段。会议过程中,贤良、文学、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使、御史等人对经济上兴利政策、匈奴用兵问题、刑法问题做了深入辩论,其所论内容成为我们研究当时历史的宝贵材料。
注释:
①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1《本议》,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页。
②班固:《汉书》卷7《昭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3页。
③《汉书》卷60《杜周传》,第2664页。
④ 《汉书》卷7《昭帝纪》,第233页。
⑤《汉书》卷61《张骞李广利传》,第2700页。
⑥《汉书》卷96《西域传》,第3929页。
⑦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1《本议》,第1页。
⑧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1《本议》,第2-3页。
⑨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1《复古》,第80页。
⑩《汉书》卷60《杜周传》,第2664页。
⑪《汉书》卷23《刑法志》,第1097页。
⑫《汉书》卷23《刑法志》,第1101页。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10《刑德》,第566页。
⑭《汉书》卷7《昭帝纪》,第223页。
⑮《汉书》卷55《董仲舒传》,第2343页。
⑯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10《杂论》,第614页。
⑰《汉书》卷66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2884页。
⑱《汉书》卷66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2886页。
⑲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10《杂论》,第614页。
⑳《汉书》卷66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2904页。
㉑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7《取下》,第463-464页。
㉒《汉书》卷24《食货志》,第1176页。
㉓《汉书》卷7《昭帝纪》,第224页。
㉔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㉕杨勇:《再论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一种政治史与思想史的联合考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16页。
㉖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1《本议》,第1页。
作者简介:
李冰楠,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