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钟嵘、刘勰与沈约声律论之关系

2020-09-10刘嘉雯

今古文创 2020年19期
关键词:刘勰

刘嘉雯

【摘要】 诗歌与声律的关系从出现开始就非常紧密,但直到南朝沈约“四声八病”声律论的提出才将其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化。本文从沈约理论的提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中所表达的文学观等方面,通过他们的不同态度,论述了他们与声律论的关系。

【关键词】 沈约;刘勰;钟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29-02

沈约作为齐梁时期重要的史学家、文学家,提出的声律论提高了格律对偶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可以说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一理论贡献对当时,以及后代文坛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一时代还有两位文学批评家刘勰和钟嵘,据史书记载,他们都与沈约有过交集,且在其各自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品》中,都对声律论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一、沈约声律论的提出

六朝作為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南北互通,中西交流,文学也开始了独立与自觉。传统音韵学的发展,诗歌本身韵律的要求,加之印度梵文佛经传入中国后,如何适应其声调特点来进行翻译传播等问题的出现,都为新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对诗歌创作时声律问题的不断探索中,以讲究声律和对偶为特征的新体诗逐渐形成,为当时诗歌创作打开了新的大门。新体诗,又被称为“永明体”,其代表人物就是提出了“四声八病”的沈约。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但父亲被杀导致其家族没落。他虽孤苦流离,但却博览群书,聪慧好学,尤擅诗文。《梁书》中记载沈约“流寓孤贫,笃志好学” ①,钟嵘曾在他的《诗品》中评价到“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所以不闲於经纶,而长於清怨。” ②

除了有着较高的文学成就,沈约对于文学理论,特别是声律论的贡献更是巨大。他的文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谢灵运传论》《答陆厥书》以及《四声谱》等作品中。在文体的变化上,他以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相如、班固、子建等人为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汉魏晋宋文学不断变化发展的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篇亦受其影响。在声律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对诗歌声律的看重在他的《谢灵运传论》中有明确的表述,“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③以色彩之于绘画,音调之于音乐来谈声律对于文学的重要性。他归纳出五言诗创作时应该避免的八个弊病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沈约对于声律的发现和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五言诗的创作,也为后来律诗的定型打下了基础。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后世对声律论又多有批评,主要原因在于沈约对于声律的看重甚至到了一个较为严苛的地步,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创作的自由和文意的表达。

二、刘勰对沈约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刘勰比沈约小二十多岁,且与沈约多有交集。据《梁书》记载,在《文心雕龙》完成后,因没有引起当时世人的关注,于是刘勰“欲取定于沈约”④,当时沈约身份高贵,刘勰为了让其读到自己的文章只好“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⑤沈约对刘勰影响极大,在其所创作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有一篇专以“声律”命名,并将其放在《章句》《丽辞》《比兴》等篇之前。

在《文心雕龙》完成之后,沈约对其大为赞赏,认为“深得文理”。虽历代对沈约赞誉《文心雕龙》的理由说法不一,但却可见他们二人在文学观点上必然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首先,刘勰和沈约一样充分肯定了声律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但和“四声八病”中强调要刻意为之不同,刘勰更倾向于自然的声律。在《声律》一篇的开头就说音律源于人的语言声音,人声又是自然而生的,虽知道了这一点,但要使文章音韵和谐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说“文章关键”是“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 ⑥强调了声音是文章的关键,而要使声音合乎音韵,靠的是嘴唇。

刘勰虽求声律和谐的自然,但他的自然有“吹籥”和“调瑟”之分。“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籥……故无往而不壹。” ⑦陈思、潘岳类与“吹籥”,陆机、左思偏于“调瑟”。且从刘勰对《诗经》《楚辞》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他对雅正之音的推崇。

其次,在一些音韵的分类和运用上。刘勰在《声律》篇中举了一些声律运用的原则方法以及运用不正确所造成的问题。在这一部分里面所提到的飞声、沉声与沈约所说的“浮声”“切响”有相似之处。对于不相连的双声字、叠韵字的运用不当问题,类于沈约在八病中提出的大韵、小韵等弊病。

然后在文的起源上,二人的观点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通。《谢灵运传论》的开篇即是“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⑧人带着天地灵气,五行德性而生,心中受到了触动,便会以歌咏来表达。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开篇《原道》中也提到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心。有了心灵思维也就有了语言,语言出现也就有了文章辞采。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文是因人而产生的。

此外,他们虽都对声律有要求,但评价的标准是不同的,这一点在他们评价作家作品时即可看出。“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闇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 ⑨沈约在《谢灵运传论》中虽对他们的文学才能表示赞赏,但仍觉得他们没有达到他所说的“音韵天成”的境界。

相对来说,刘勰对声律的要求没有那么严苛,他认为陈思、潘岳、陆机、左思等人各有各的声律特点。总体上说,刘勰的《文心雕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沈约声律论的影响,但他在其基础上又有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三、钟嵘对声律论的批判

同一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钟嵘。他在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中,将两汉至梁的一百多名作家分成上、中、下品进行评价,用词恳切。在文的起源上,他们三人是有一定共通性的。《诗品序》的开头说气候使万物变动,万物又触动人心,使人性情摇荡并将这种心情表现在舞蹈歌唱上。但在声律方面,则和刘勰对沈约的理论的态度相反。

据《南史·钟嵘传》中记载“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 ⑩所以等到沈约去世之后,“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 ⑪钟嵘在《诗品序》中明确地提出了质疑既然不用入乐,为何还要讲究声律呢?不仅如此,钟嵘可以说是完全反对沈约的声律论,他将追求严密的声律和谐的弊端一一列举出来,“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⑫认为声律的精细繁冗会导致文辞因过于拘谨而失去了本来的真实。

钟嵘推崇的是音调只要清浊相间,贯通流畅就可以了,不必用条条框框去束缚它。可以说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比刘勰更加自然,更加无所拘束的“自然英旨”的境界。这种境界并不是指诗歌的平淡,“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⑬,钟嵘是很反对诗歌过于平淡的。

他所说的“自然英旨”首先是指在诗歌内容上要抒发自己的情志,充分发挥诗歌“兴观群怨”的作用,表现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其次就是在作诗上,不被束缚,不去勉强。这可以说是对当时重视声律辞藻的主流文学理论的一种超越。

四、结语

沈约的声律论虽矫枉过正,对格律的要求过于严苛,甚至他自己也无法完全做到。但他对声律地位的提高,对格律的重视无疑为诗歌增加了音乐和形式上的美感。钟嵘强烈反对将声律作为诗歌的标准,提倡不受束缚,追求自然。而刘勰虽受到沈约的文学理论影响,但并不局限于“四声八病”,也不同于钟嵘不求声律的完全反对。而是在沈约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就像他在《序志》篇中说到的“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⑭不管对沈约和他提出的理论评价如何,声律论的不断发展完善,为唐代格律诗的形成与定性,为后代文人创作的多样化所做出的巨大的理论贡献都是不可否认的。

注释:

①④⑤姚思廉撰,陈苏镇等标点:《梁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页,第423页。

②⑫⑬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6页,第28页,第17页。

③⑧⑨穆克宏,郭丹著:《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第212页,第212页。

⑥⑦⑭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22页,第225页,第346页。

⑩⑪李延寿撰:《南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0页。

参考文献:

[1]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M],北京:中華书局,1998.

[2]姚思廉撰,陈苏镇等标点.梁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4]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李延寿.南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6]卿青芳.沈约的诗学理论及影响[M].文学语言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刘勰
刘勰的“借力”
刘勰拦路拜师
舍弃面子的刘勰
舍弃面子的刘勰
论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诗经”观
辞赋创作理论研究
《文心雕龙》“隐秀论”之美
刘勰《辨骚》再认识
从《文心雕龙.诸子》看刘勰文学精神
阐释学视角下的《正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