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成语的多角度探析

2020-09-10刘名洋

今古文创 2020年16期
关键词:古汉语成语语法

【摘要】 许多成语,是古代遗物,自然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和规律。虽然成语隶属于现代汉语语汇,但是它与古汉语之间有着比其他词汇更加多的关联,而且不仅带着古汉语的语法特征,也表现了古汉语的文化和语义表达,两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将以成语为出发点,对中国古代的成语知识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成语和古代中国汉语。

【关键词】 成语;古汉语;词汇;语法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6-0083-02

许多成语,是古代遗物,并有活力的古老文字仍然保留了古代汉语,自然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和规律。不论是古代中国或当代中国,如果使用成语,是一个更方便的方法。而且对于古汉语进行丰富的学习和掌握后,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将以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作为探讨的对象,包括古汉语中的语法知识、文化知识以及语义知识等等,以便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成语和古汉语。

一、成语的定义

成语可以说是一种在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并提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同词比较,它是比词大但是语法功能却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这是由于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比如“海市蜃楼”“死而后已”“声色并茂”等都是四字成语。不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想当然”“敲门砖”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上梁不正下梁歪”“初生牛犊不怕虎”之类,在成语中是占绝少一部分的。

二、汉语成语的形式分析

很多成语是古代词语的遗存,凡是能够流传后人有很强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也自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一些语言方式和语法特点。无论是古代汉语和学习古代汉语,如果能用成语进行添枝加叶,则是一种在使用上活学活用的方法

(一)成语来自古汉语文化知识

成语是一个用来固定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字,是一种表意丰富和完善的语言形式。成语是四个字,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七个或八个单词,或者更多的字。结构上是平行的,动宾,述补式等。节奏二二种形式,如:顾盼神飞、怡情养性等;四一形式,如,风花雪月、之乎者也等;一三形式,如:迫不及待、乐不思蜀等;三一形式,如:自以为是等。主要来源,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寓言,古代诗歌。

(二)成语可以明确中古今词义的差别

使用成语可以掌握古代中国古典文言文的同音现象,达到理解的目的。如,百读不厌中的“厌”字,应该为满足的意思,而我们平常所用的意思为“讨厌、厌恶”;还有如爱莫能助,我们可以解释为虽然同情,但是却无力帮助,“爱”在这里是“同情、怜惜”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现代汉语所理解的“喜爱”有很大的区别;再如奔走相告,“走”与“奔”其实为同义,都有“跑”的意思,这是我们平常所理解不到的;还有我们所熟知的成语不假思索,“假”在其中就是“凭借、依靠”的 意思;不速之客,其中“速”为“招致”,我们将其引申则为“邀请”,而在当今的现代汉语中则为“迅速”;因人成事,“因”我们通常理解为“因为”的意思但其实不是,它是“依靠”的意思,这样下来,“因人成事”就可以意为“依靠别人做成事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不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水池、池塘”的意思,而是古代的“护城河”,整个成语可以比喻无缘无故地受连累;吊民伐罪,这个成语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吊”是“慰问”,而不是人们经常用到的“凭吊”的意思;这些例子都说明我们利用成语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文言。

(三)成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特点用途

成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征的句子积累,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举一反三,掌握。比如,名词做状语的,草行露宿,意思为“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住宿”;蚕食鲸吞,像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像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大海捞针,“大海”意思为“在大海里”。像这一类的成语有很多,如狼奔豕突,道不拾遗等。名词用作动词的有,苗而不秀中的“苗”“秀”是动词,其中苗指庄稼出苗;秀指庄稼吐穗开花;箪食壶浆,“箪”是动词,它的意思是“用竹箪拿”。用作使动用法的有,来之不易等。比如草菅人命,它的意思是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一样;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是古非今,“认为古代的对,今天的不对”之意。

(四)通过成语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语句

我们掌握文言文知识,可以通过成语与文言语句相对应的方法。比如在我们所见的文言材料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吾亦望汝副其心”,那么其中的“副”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这时我们想一想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则上面那句文言中的“副”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他们都当“符合”讲,这样我们可以把“吾亦望汝副其心”翻译为“我也希望你符合他的心”。还有如“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和“家徒四壁”中的“徒”都有“只是”之意。我们还可以把文言“必蹶上将军”与“一蹶不振”对比,知道他们中的“蹶”都是跌倒的意思。从上面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通过成语了解古代汉语语句的好处。

三、汉语成语的语法分析

(一)实词的活用现象

1.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名词都是直接用在动词前充当状语,以行动来修改和限制,这样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表达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依据和工具等等,例如在成语中“狼吞虎咽”中的名词“狼”和“虎”其实就是活用为状语了。其意思就是“狼”和“老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像狼和老虎一样的吞咽”。表达在吃方面的夸张动作。还有“川流不息”中的“川”也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它意思就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还有“星罗棋布”也是名词被活用为状语,“星”和“棋”是名词,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情况一般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容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表示人、物或者事的性质和状态,而主要是表现与其性质和状态相关的人、物和事的名称,这个时候的形容词就临时的具有了名詞的语法功能,例如“抱残守缺”中的“残”和“缺”都已经丧失了形容词的性质,而表示成为“残的东西”和“缺的东西”的名词性质;还有如“挑肥拣瘦”中的“肥”和“瘦”也已经不再具有形容身材的形容词性,而是表示成为了“肥的东西”和“瘦的东西”了。

(二)实词的特殊活用现象

1.使动用法

这里是主要的致病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病原体的形容词用法,被动的使用主要是指帮助的对象代表的人,事,物有形容词所表现的性质或状态,例如“富国强兵”中的“富”和“强”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表达是“使……富”和“使……强”;还有成语“正本清源”中,形容词“正”和“清”在这里不用作形容词,而是成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主要意思是“使……正”和“使……清”的意思;“独善其身”中的形容词“善”,它的意思是“使……善”;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使用主题对象的主观认识和看法,也被称为移动使用,主要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两类。

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要指的是主体的主观物体所代表的人,事,物作名词表示人,事物与事物。如“鱼肉百姓”中的“鱼肉”在这里就是它的意动用法,意思为“把……看成鱼肉”;还有例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表达了”把……看成草菅”。

总之,虽然成语隶属于现代汉语语汇,但是它与古汉语之间有着比其他词汇更加多的关联,而且不仅带着古汉语的语法特征,也表现了古汉语的文化特色和语义表达,所以成语是一种带有古汉语知识的现代汉语词汇,因此成语的理解、解释和使用中,都要积极的学习有关的古汉语知识,而在对成语的精通学习和了解后,也能以此来帮助古汉语知识的了解,所以两者既是一个整体,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付建秀.古代汉语文字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8:4-19.

[2]凌火元.把握成语规律,提高成语教学[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3]王斌.“古代汉语”学习兴趣培养浅谈[J].乌鲁木齐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学报,2007,(3):37-42.

作者简介:

刘名洋,女,蒙古族,吉林松原人,教师,教育硕士,单位:松原市第一高级中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古汉语成语语法
跟踪导练(二)4
参考答案
拼成语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