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电影批评的流变

2020-09-10王梓霖

今古文创 2020年37期
关键词:特征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 不同时期的电影批评、艺术批评一定与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时代背景、社会语境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今“互联网+”重塑着时代,也推动着电影业态发展。以往电影模式已经“被传统化”,在全球流媒体的冲击下无处可躲。互联网新媒介的介入引发电影产业链的全球性变革,随着电影传播过程中方式、渠道乃至场域的变化,电影批评也应该顺潮流而变,其表达方式、传达手段甚至话语本体可能都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 互联网+;电影批评;特征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62-02

在互联网的场域中,电影早已成为一种传统媒介。无论技术手段、叙事体系、美学表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影所争夺的不仅仅是流量,还要利用新媒介来传播和营销,通过口碑效应来打造舆论影响力,同时互联网新媒介也反过来影响着电影的语言形态、叙事方式、话语表达等。尼尔·波兹曼说过,“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电影批评平台从传统的纸媒到普及的电子平台的转变,其内在的话语体系也在发生着改变。同时,电影批评的全链路生态、功能价值等也都在这个全媒介时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简言之,网络批评的崛起为电影的生产、传播、运作带来了新的转变,电影批评的方式和生态乃至某些以电影的内容生产为中心而产生的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新变。为此,本文以中国电影批评为考察语境,首先在“互联网+”的视野下,对其发展状况和特征予以总体性说明;其次对“互联网+”媒介深刻影响下的当代电影批评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

一、发展状况和特征说明

(一)媒体融合形态多元化:从文字到声色影像

和布尔迪厄所说的老化斗争类似,正是由于鲶鱼效应般的不断迭代,影评的形态愈加丰富。流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加速了内容生产专业化的瓦解和业余化重构的进程。电影生产和电影批评依托专业化所建构起来的审美话语权也面临新的挑战,平台的急遽变幻,对于影评表达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草根文化的崛起,普通受众产生话语表达的欲望,同时他们进入公共话语传播空间的门槛几乎消失。于是民众从原来单纯的、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和积极的传播者甚至是内容生产者。显而易见身份的转变为大众的话语表达、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和条件上的可能,随之而来的是影评市场下沉,权威的影视批评走下神坛,不再高高在上是权威的象征,与安迪·沃霍尔曾说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一样,变成了人人都能参与的艺术表达活动。

这种伴随时代应运而生的形式对于影评形式、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都大有裨益,既能摆脱原有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又能在互动方面拓展新维度,理论与实践都有新的突破性进展。

现今的电影批评形态的特点是线上与线下并存,各新媒体平台不断融合发展。已不局限于豆瓣、猫眼这类的专业影评平台,网络影评微博、公众号、b站、抖音等平台也占据一席之地。形式也不满足于单纯地文字叙述,配图丰富,表情包应用自如,视频解说新颖生动层出不穷。对热点的追踪、时事的结合更为敏锐,这是传统影评所欠缺的特质。

(二)参与受众下沉泛化:从沉寂到重获新生

以往信息闭塞的年代,资讯的表达与传播呈现出集约化、精英化的特点,掌握在少数的权威机构手中。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态势,多媒介带来的信息生产传播的多样化使得信息生产者、接收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传统影评人多为学者、导演专业之流,为权威化、精英化拓展理论、指导创作而进行电影批评,专业电影批评意味着对艺术品位的判断和文化资本的积累。戴锦华老师的《电影批评》一书影响深远成为必读教材,而钟惦棐先生的《读新片〈伤逝〉〈药〉并泛论电影》,文中不仅论述鲁迅小说的社会意义、小说改编电影的原则,还从表演谈及现实主义表演原则。虽时隔几十年,文章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

纵观今日参与电影批评的群体不断下沉,大V、电影爱好者的品评,普通观众朋友圈、微博随处可见的观后感。自我赋权、争夺话语权积极表达的同时引发了口碑效应,适应了电影市场的资本营销需求,使得电影批评被纳入商业运作的范畴中。这一转变除了互联网的普及外还与电影的商业属性有关,在迎合观众的同时必须得到受众的反馈和市场的反响,以及电影剧情的跨学科表达,自然引发相关领域人士及爱好者的积极品评,观众通过“无门槛”的网络来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文化消费。对于《信条》的全民解读、对于《花木兰》的批判都彰显着互联网平台已成为大众传达美学话语的公共言论场域,但同时其表达有着感性多于理性、野蛮生长的特点。

艺术品灵韵的消散,电影首当其冲成为大众文化的代表,而互联网又令网络影评成为大众文化的热门领域。在安迪·沃霍尔说出“人人都是艺术家”时,现当代艺术的语境已重新建构,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象征。我国曾在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处于中国电影批评的热潮之中,但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低谷,影评队伍随之崩离, 原本建立起的公序良俗被消解。直到互联网浪潮来临,大众既是文化消费的主体 , 又是文化批判和建設的主体,观众通过“无门槛”的网络来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文化消费,虽从专业角度不值得充分肯定,但草根的狂欢对于市场重获生机的角度来说功德无量。

(三)网络影评异军突起:既合乎潮流又邻于理想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界也开启了市场化转型和商业运作的尝试,这就导致其价值诉求必然与全民娱乐化、消费至上的诉求脱不了干系,这也使得当下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背道而驰,呈现出娱乐至上、唯利是图、流于表面的新趋势。由大众媒体主导的影评,第一要务变成了如何通过点击量和流量的扩张来吸引受众,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广告投放以此赢利,简单来说就是“引流”。这样的后果是影评的价值受到各利益方的指摘,影评本来秉持的科学理性、客观公正的学者态度逐渐沦为讨好观众的廉价产物。大众文化的多元而纷繁杂乱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文化主体的多层次性。受众的多元也导致了内容接受度、内涵表达乃至审美水平的良莠不齐。

与网络技术赋权新兴媒体一樣,流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电影制发放评全链路的局面,现如今,依托流媒体平台建立起来的网络电影社群已经变成了一个集发行、制片、技术提供和运营于一体的自产自销新型电影生态系统,观众已经在新的电影生态系统中变成了既是消费者又是批评者,同时也是内容生产的参与者的多重身份,这些变化必将改变电影观看和交流的场所、电影生产的设备以及电影批评的方式,全链路的生态形态也在随之改变。

在当下这个平台激增、表现形式多元,用户体验和观看习惯严重分化的时代,电影批评必然会出现日益复杂多元的局面。随着网络杂志、博客和其他新媒体形式中在线批评的激增,跨流派和形式、跨文化和政治、跨媒介和美学态度的在线电影批评成为网络公共空间中流行美学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

二、当下发展问题及展望

无论时代变迁,电影批评的内核独立性和有见地是不会变的,它是电影批评的立身之本。在市场主导、全球化格局与互联网语境交织的语境下,中国电影批评进入了一个不断流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这将是中国电影批评的第三个黄金时期,也是其话语重塑、美学重建、生态重构的重要转型期。

(一)构建中国电影批评学派,合乎中国特色文化诉求

我国传统艺术理论自古都很重视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和活力,《大闹天宫》《哪吒》等优秀作品均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电影作为一门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艺术 , 它的理论批评建构也要从民间的源源不断的文化中得到给养。当下还没有建立起与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实践相适应的话语体系,没有形成科学、理性、权威的评价机制,对电影产业现状、电影文艺现状的判断难以令人信服。

因此中国电影学术界应当在认真学习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向上,既符合市场倾向又规训观众审美。[2]电影理论批评应该且必须为中国电影符合中国特色文化需求营造良好话语结构,做好标杆导向,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电影批评学派。

(二)既尊重舆论又保持独立品格

学者认为未来电影批评发展的方向,应该在电影制作和电影反响、批评体系与市场引导之间构建一种互相的、向好的彼此互动,也就是尊重规律、顺应其合理诉求,又保持独立,不屈意迎合。

真正的电影批评需要电影批评家保持其独立品格又在自我话语中不断创新。现如今跨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代学术界、艺术界包括电影批评界的发展趋势,批评家更应该顺时顺势掌握多学科理论,同时视阈开拓不局限于本国,多吸收西方的优秀理论和新发现以开拓批评的思维,以多元化角度去品评影片,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批评文化共同体。

(三)把握量级扩散特点,积极引导、多元构建

互联网新媒体网状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指数级的量级扩散,不断进行爆炸性的重复传播。新媒体是有记忆的,一个观点能够不断地在社交网络上讨论火热、沉寂无踪又再次热议,不断循环。因网络的扩散影响力我们需要研究新媒体的规律,引导评论与新媒体相结合,当下的电影批评,应该保持批评相对的独立性。在电影批评这个多元化系统中,大众草根、专业影评人、专家学者每个层级都有无限潜力又互相影响,关键在于找准自我定位,发挥自身的作用。我们应该抱着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态度,努力建设一个专业理性、雅俗共赏、学理性强又融通大众的批评系统,推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电影批评生态格局。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陈接峰,马骁.流媒体视域下电影业余化生产的实践意义和共识体系[J].电影艺术,2020,4.

[3]李建强.网络影评的兴起与发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饶曙光,尹鸿,杨远婴,李道新,周黎明.当下电影批评的格局与再建构[J].当代电影,2015,1.

作者简介:

王梓霖,男,黑龙江鸡西人,汉族,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研究方向:电影制作、艺术批评。

猜你喜欢

特征互联网+互联网
抓特征解方程组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