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经典的再发现与新阐释
2020-09-10申玉会
申玉会
【摘要】 古代文学经典作为文化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殿堂上熠熠生辉,而对于古代文学经典的解读学习,除了基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分析其文学价值,做好其文化内涵的解读外,更要立足于新时期,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环境做好古代文学经典的再发现与新阐释。本文主要就古代文学经典的再发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古代文化经典的新时期的新阐述,以期丰富古代文学经典研究,实现古代文学经典价值的挖掘与提升。
【关键词】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新时期;新发现;新阐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39-02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古代文学经典的再发现与新阐释(项目编号:SKL-2020-1184)。
古代文学经典的解读既需要回归历史,又需要立足当前,甚至着眼未来。古代文学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在于其在任何时代都有独有的文学价值和时代影响力。基于新时期的语境和背景去解读古代文学经典,基于“中国梦”的时代思潮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以古代文学经典的再发现和新阐释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影响力,才能实现古代文学经典佳作的传承,带来古代文学经典中优秀文化精神的回归。
一、古代文学经典的时代危机
随着现代媒介载体的创新发展,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激增,人们对新兴的时尚的文化元素更为推崇与热爱,而与此同时,古代文学经典的魅力也逐渐在新文化思潮与文化元素的冲击下,逐渐黯淡,这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古代文学经典新时期危机的关注与探讨。古代文学经典作为文学中的瑰宝,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情感,也是民族文化、民族品格与民族精神等的文学映射,其经历了历史的洗礼,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是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核心,对于古代文学经典的解读与传承,我们要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而当前对古代文学经典的解读较为浅层,加之古代文学经典语言较为枯涩难懂,涉及文言知识、句法结构等,现代人解读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基于古代文学经典阅读的现实障碍,对于古代文学经典的解读也往往是浅尝辄止,多数人很难克服古代文学经典阅读障碍,无法及时地进入到特定的文学情境,感悟把握古代文学经典内涵与魅力,更谈不上古代文學经典的有效传承。而古代文学经典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当今相差甚远,在阅读中稍不留神就容易出现阅读理解的偏差。
二、古代文学经典再发现与新阐释思路
文学的发展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没有了文学经典的继承也就谈不上古代文学经典的创新发展。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指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这句话也肯定了文学发展必须关注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立足于继承的文学创新,才有文学创作的价值和生命力可言。古代文学经典是重要的文化成果,是民族精神民族思想等的文化载体,新时期对古代文学经典的解读就要保持继承与创新同步的思想。面对古代文学经典传承断层、浅层等危机问题,必须做好古代文学经典的再发现与新阐释工作,反思古代文学经典,加大对其再发现与新阐释的研究。从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汉服热等都也都启示我们古代文学经典的传承需要推陈出新,基于新的时代环境去再发现,对古代文学经典进行新的阐释分析,实现古代文学经典魅力的时代彰显。
三、古代文学经典的再发现与新阐释路径
(一)端正古代文学经典解读与传承态度
部分人反对重振国学,认为古代文学就是“封建糟粕”,这是将古代文学经典等同于古代文学的错误认知。古代文学经典是古代文学的创作见证,是古代思想的传承,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切忌在古代文学经典解读与传承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对古代文学经典的再发现要求以新时期正确的思维认知去解读经典,做好新时期的解读注释,为我所用。这不是古代文学经典自身的问题,而是阅读态度的问题,需要在阅读时保持理念上的创新,以辩证客观的思维去看待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以孔子的《论语》为例,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著述,其中有一部分思想可能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很多思想在当代又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精神启迪作用。如论语中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等都与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而其所倡导的德育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现代社会道德践行要求之一。而生态观方面,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又契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孔子本人所倡导的“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在新时期都有很强的学习指导价值。对于这样的古代文学经典要深入解读,做好优秀文化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而如果论语解读的关注点放在封建文人为朝代服务、“三纲五常”上,就失去了论语解读的意义。端正古代文学经典解读态度,才能确保古代文学经典再发现与新阐释导向的正确性。
(二)关注文学背后的思想、精神传承
古代文学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除了其作品自身的独有文学价值外,文学背后的思想、精神更值得人们关注与解读,对于优秀的文学思想、民族精神必须传承下去。可以说正是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的文化才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灵魂,而这些又内化为精神道德,指导民族的创新发展。在对古代文学经典进行解读与阐释时,必须打破原有精神的枷锁,着手于文学经典源头思想、精神的再发现与新阐释。要立足于时代的大环境下,以古代文学经典魅力的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等担负起文化振兴的使命,做好文化的丰富与创新,使得古代文学经典能服务于现代社会,服务于现代生活。在实际的古代文学解读中很多时候对文学作品烂熟于心,但却不知道解读背诵的意义,更无法指导生活与学习。古代文学经典要想保持鲜活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被运用。古代文学经典背后的民族精神、文学作品所洋溢的精神品性等都是新时期古代文学经典再发现与新阐释的使命追求。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例,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学习史记要学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史学精神、史学思想等指导认识自然、认识历史及社会创造等实践性活动,考稽其兴废成败的道理,把握历史的主线,辩证地看待问题。而古代文学经典所倡导的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等也指导在写作阅读时要关注生活,要立足于实际,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联系生活实践,传递真善美的情感。
(三)新媒体背景下古代文学经典另辟蹊径
新媒体时代的浪潮要求人们也要审时度势地思考古代文学经典如何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另辟蹊径,在其再发现与新阐释中发挥新媒体的传播服务优势。古代文学经典在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下,实现了传统阅读模式的颠覆,而这也是古代文学经典解读学习及文化精神传承的契机,趋利避害,做好新媒体时代下古代文学经典的阅读转型,是新时期古代文学经典再发现与新阐释的保障与必然出路。基于新媒体带来的移动阅读新体验,古代文学经典的传播要关注受众需求,特别是受众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网络平台的智能分析实现读者阅读群体的样本分析与群体划分,有效地进行古代文学经典的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要对古代文学经典价值、传播定位有着清晰的认知,致力于古代文学经典现代社会生活中人文价值的充分挖掘,以启迪读者的思辨能力,实现读者人文视野的拓展和认为思维广度深度的提升。古代文学经典与流行文化并不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古代文学经典的再发现与新阐释可以是与流行文化元素融合的,用流行文化元素指导古文文学经典阅读,如备受关注的央视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都是借助新媒体进行古代文学经典传播的创新之舉,不同的演绎形式使得对古代文学经典的解读更多维,更深入,更实现浅阅读到经典阅读的转变,实现古典到现在的转变,可以说新媒体拉近了大众与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的距离。
古代文学经典需要传承,更需要立足于时代环境与背景下的再发现,在再发现的过程中进行时代层面的创新阐释,让古代文学经典在新时期依然可以发挥教育引导价值,也实现其阅读偏差的纠正,实现其背后民族思想与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古代文学经典再发现与新阐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在初期,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与磨合,才能找到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的结合点,从而找到古代文学经典再发现与新阐释的突破口,以推陈出新的思路和经典传承的初心,使得古代文学经典能经历历史的洗礼后,依然具有极高的社会实践指导价值,推动社会发展,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赵宏丽.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数字影视媒介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张娟.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4-23+261.
[4]陈丽妍.新媒体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何重焕新生[J].出版广角,2019,19:88-90.
[5]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J].文史哲,2010,02:5-16.
[6]韩田鹿,林琳,贾彬,唐绎涵.当代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阅读情况调查[J].出版发行研究,2010,06:35-38.
[7]崔金巧.启蒙视域下古代文学经典再生产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8]汤丽萍.阅读经典,完善人格[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