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耐德英译寒山诗

2020-09-10肖梦宇

今古文创 2020年41期

【摘要】 关于诗的可译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然而,其中既有可译性成分,又需译者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使诗歌在异语世界重现诗意。本文以诗人史耐德英译中国寒山诗为例,借寒山诗在美国经典化的表现,着重分析寒山诗英译中史耐德的诗学处理方式、采取特定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及译文所呈现的效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英译提供借鉴意义,促进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在异语世界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 史耐德选译;诗学的重构;文本表现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76-02

寒山诗,乃是唐朝诗僧寒山所作,20世纪50年代,经史耐德译介之后,寒山这位癫狂的归隐诗人立刻受到美国垮掉一代的追捧,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使其影响力远超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研究史耐德英译寒山诗所呈现的规律性特征,分析具体原因和达到的效果,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史耐德与寒山诗

寒山所创诗篇大约600多首,有300多首记载保留下来。从记载的诗篇来看,寒山生于富裕的地主阶级,科举考试多次落榜,家道中落,卸职之后远离世俗生活,携眷前往佛教和道教朝拜的天台山,亲人离去之后寒山就独居在寒山。他的信仰也几经变更,接受过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寒山所作诗篇内容不一,包括个人思想,生活经历,佛教道教思想等,记载方式也大都比较分散,作于墙上、书上等,形式比较灵活,在当时未引起关注。

译者史耐德为美国垮掉派诗人兼译者,还被称为“荒野诗人”,曾获普利策奖。在寒山创作的众多诗歌中,译者只选译了24首寒山诗,这与译者的生活经历、生态观念和信仰息息相关。史耐德生于美国西海岸,在大山大海环抱的华盛顿及俄勒岡州度过童年生活,幼年亲近自然的感受对他的生态观念以及之后的求学经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史耐德与寒山诗的结识最早追溯到1953年日本赴美交流时在画展上看到的一幅寒山像,激发了他对禅宗的兴趣,随后在著名汉学家陈世骧教授的建议下开始翻译寒山诗。期间还得到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方志彤(Achilles Fang)和日本著名寒山研究专家入矢义高的指导。1958年,斯奈德在《常春藤评论》秋季号第2卷第6期(Evergreen Review, Vol. II, No. 6)发表了24首寒山译诗。

从选译的24首寒山诗可以看出,史耐德倾向于选择意象简单、语言通俗的描述诗人早年生活、田园风光以及山林幽居的诗作。史耐德译本着重描画诗人的隐居世界和禅意人生, 除了成功唤醒“垮掉的一代”的心灵共鸣, 也部分地响应了西方文学“无所畏惧地探求心灵的真实”、追求和讲究“诚” (坦诚、真诚和诚实) 的文学大传统。史耐德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远离世俗、归隐山林的流浪者形象,在异域文化中得到了美国青年的喜爱,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奠定了寒山诗在美国的基础地位。

二、史耐德对寒山诗的重构

史耐德英译寒山诗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诗人对文本的选取,还在于诗学上的创造,这也是他本人生态自然观、禅学理念在译诗中的融合与重现。对此,中国“斯奈德”研究专家区鉷教授(1994)分析说,斯奈德所译寒山诗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恐怕是因为他本人当时的作为和思想活脱脱就是一个美国寒山。在24首译诗中,史耐德大体上遵循“英译诗每一个字的字序也都大抵依照中文的字序”。简言之,史耐德整体上遵循中文诗歌模式,结合自身诗学理念、人生信仰对寒山诗进行创造性英译,下文将从意象、节奏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意象的重生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给读者最大的感受力在于意象的传达,给予读者美学的感受与共情的体验。史耐德在翻译寒山诗时,结合自身经历重构原诗,24首诗整体的意象是统一连贯的,表现为语篇层面的连贯性和自然环境描写时的互文性,还有诗人根据时代特征做出的具体化调整,试举下例进行分析:

寄语钟鼎家,

虚名定无益。

Go tell families with silverware and cars.

“What's the use of all that noise and money?”

原诗主要表达了寒山归隐山林时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从所选诗节来看,“钟鼎家”被译为“families with silverware and cars”,“钟鼎家”乃是富贵宦达之家,“钟”是古代乐器,“鼎”为古代炊具,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这里用来形容中国古代的富贵之家,但是译文“families with silverware and cars”却象征着现代生活,文化含义有所缺失,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不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译者还对“虚名”进行现代化的解读与传达,译为“noise and money”,同时也与其他诗篇构成文内的统一和连贯,比如“钱(Money)是急事尔”暗示了“虚名”的具体所指。

(二)节奏的营造

闻一多认为,“节奏实诗与文之所以异,故其关系于诗,至重且大;苟一紊乱,便失诗之所以为诗。”诗人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控也是诗意与意象呈现的独特方式。由于译者选择接近原诗的翻译策略,译文大体上沿袭原诗紧凑简洁的形式,多使用单音节词来模仿中文诗歌的节奏,同时借用各种字符号增强停顿感,如“,”“-”“:”“;”等等。如下例: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Yammering, chirping-always birds

Bleak, alone, not even a lone hiker.

Whip, whip-the wind slaps my face

Whirled and tumbled-snow piles on my back.

原诗为2/3停顿的五言诗,译文中也采取了与原诗相同的韵律,交叉使用字符号和逗号将其隔开,造成停顿感,延迟阅读时长引发读者共感。原诗每行的前两个汉字都为叠字,更具韵律感与形象性,相反,英文并不注重重复,它强调的是相异与变化,以音步构成节奏,借押韵增强气势。通常译者既会展示英文用词的多样性,又会通过韵律的重复来表达中文对仗工整的表达,求同存异,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史耐德也做了相似的处理。全诗读来虽然带有中国诗的节奏感,但也不失为译者的创造性翻译。“啾啾常有鸟”译为“Yammering, chirping-always birds”,其中“啾啾”叠字译成“Yammering, chirping”,保持韵律感,其后“-”造成停顿感,有鸟声的余音不绝,绵延不断,也有未见其鸟,先闻其声之意。紧接着“寂寂更无人”英译文“Bleak, alone, not even a lone hiker”2/3之间改为逗号相接,将单词分开,形式上保持独立,并且同时使用“alone”和“a lone”,其译诗在形式与意义上都表现出孤寂意味。前一个小句以啾啾的鸟叫声为背景,以动衬静,衬托出下句诗人孤身一人立于风雪中,与自然融于一体的修身之道。通过消解物我的距离感,似乎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一体”的物我之间的透明化交流。

(三)诗行的表达

译诗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方面,史耐德24首译诗中多数诗篇口语化表达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译诗中看似一问一答的对话,包括其问句和缩写的使用、直接引用、英文时态上的显化、诗句违反语法规则的表达。其中,问答句法和口语化表达有利于弱化译者、寒山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寒山的形象可感可触,促进了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中讲究“物象自现”,以其极大的灵活性与“若即若离”的姿态让读者由感而思。

在英译诗篇中,“而无车马踪”和“鸟道绝人迹”分别被译为“A path, but no sign of cart or horse”和“Bird path. But no trails for me”,譯者并不拘泥于英文的语法框架,用“名词,but名词(短语)”的结构,用词简洁,并且模仿出汉语的节奏感。在物象自现方面,“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原诗将寒山路途中的景物一一再现,却不限定道路寒山道路、河水、河岸之间的空间位置,译诗也直接呈现中文的物态,译为“Rough and dark-the Cold Mountain trail,Sharp cobbles, the icy creek bank”,让读者依据自身经验重构物象,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与感染力。虽然译文是诗人在体认观基础上的建构,但行文上更多模仿中文的诗句,在语法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直接译出中文的物象,突破英文文法规则的束缚,使译文在读者头脑中达到物我自现的效果,留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

三、结语

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借鉴中文诗歌的优势进行创造性英译,把自己的体认观融于作诗之中,从而使译诗在意象,节奏和表达上融为一体,达到音美、意美和形美,促进了寒山诗的成功译介。

参考文献:

[1]胡安江,胡晨飞.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4):55-61+54.

[2]区鉷,加里 · 斯奈德面面观[J].外国文学评论,1994,(1):33.

[3]闻一多.闻一多集外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4]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6]钟玲.美国诗人史耐德与亚洲文化——西方吸纳东方传统的范例[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3.

[7]周晓琳,胡安江.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与接受[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02):125-130.

作者简介:

肖梦宇,女,河南新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