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贽道德观的二重统一与矛盾

2020-09-10龚建伟李若昌孙兆寅吴建军

今古文创 2020年47期
关键词:真心李贽天理

龚建伟 李若昌 孙兆寅 吴建军

【摘要】 基于“童心说”,李贽提出“真心”应当是价值评判的标准,私欲也由真心而生。李贽实质上将“真心”视为“义”的标杆,并且最终将其重塑为他理论中新的天理。结合李贽的总体思想来看,可以发现“私欲”是他理论中天理的具现,而“义利”和“真心与天理”则达成了二重统一。虽然这种统一中体现了他思想的矛盾,但仍然具有深刻的批判和启蒙作用。

【关键词】 真心;天理;李贽;道德观;义利之辨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7-0032-02

一、从“童心说”到真心为义

(一)作为源头的“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童心说》中,李贽主张《论语》之类尽是些先贤的弟子所遗留下来的“得后遗前”的记述,因此不足听信。同时,该文也确立了“童心即真心”的原则,并且认为人只有有了“真心”,方才算得上“真人”。正是基于这一“真心”理论,李贽进一步确定了“童心”也就是“真心”是道德评价的基础,即“是非定于童心” [1]。他认为,根据“父师之教”所得来的价值评判体系根本无法得出“真正之是非”,因为这些观念本身的正确性很值得怀疑。这一道德评价论的出发点较过去“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而言有了极大的突破,也成了李贽价值体系的核心要义。

既然“真心”是李贽价值评判体系的出发点,什么是真心也就成了一个问题。在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怀疑,因为李贽虽然在很多时候将“真心”视作自然本能,但他似乎也同时将“真”与“假”相对,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真人”与“假人”的判断。“义利之辨”的核心正是高端价值和低端价值之间的先后问题[2],而李贽对“真心”的多重定义也为他的义利观埋下了一个楔子。

(二)社会利益的关怀——真心之“义”与义利统一。基于对“真心”的“自然本能”这一定义,李贽做出了“人必有私”的论断。这一论断有鲜明的个体功利主义倾向,但是却并非李贽功利观的全部。若按照传统的义利观来看,李贽对“私欲”的强调无疑属于对“利”的推崇,更遑论李贽对传统之“义”的否定乃至讽刺了。然而通过对李贽思想的整体性考察可以发现,他同样强调对“事功”的追求,而这一追求则要求人们不应过分追求“小我”的利益[3]。何谓“事功”?李贽将申不害变法、商鞅变法等事例均视为“成大功”的途径,然而这些“大功”却又显然是国家和社会层面的,而非个人层面的。李贽对社会功利的关切同样体现在他对“真人”的推崇和对“假人”的批判上。他对“真人”的推崇虽然看似仅仅出发于他对自然情感的追求,但是当他批判“假人”横行会导致“政事无根柢”的时候,他对社会利益的关怀也就显现了出来。儒家过去的义利之辨中的“义”,其中具有非常强的公共性[4],而在对公共性的追求上李贽和前人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也就是说,李贽实质上仍然保持了对“义”的追求,只是他所主张的“义”中有很强的利益成分,也就是把 “义”与“利”统一为一体。

然而李贽为何要追求社会利益?在这一点上他与墨家的学说有相似之处,即是将“义”归于“天下之人”的利益得到保证[5],而这种保证则应当是没有格差的,这一点在他对孟墨之争中对孟子的批判也可以得到印证。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和墨子毫无差别,他们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分就在于“义”的来源。墨家主张“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他们认为天才是“义”的来源,而李贽的“义”实际上却仍然归于个体的真心,并非任何外在之物。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儒家义利观固然强调人在“诚”中可以做出完全的善恶判断[6],但是从“诚者,天之道也”可以看出,这一“诚”仍然是外在于人的天道之属性,应是人自身努力接近的存在[7]。李贽以“真心”为“义”的全部来源,强调自然本真作为全部的出发点,自然也摒弃了一切外于人的非自然之源头,这也是他的一个鲜明特征。

二、天理再造

自宋明理学以来,“天理”始终是压制“人欲”的存在。朱子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确立了“天理”的地位,而王阳明也继承了这一观点[8]。此时的“天理”具现为种种对人性的压抑乃至束缚,也就是李贽所说的“条约之密”,最终达成“使其就吾之条理”的结果。李贽突破性地确立了“私欲”的正當性,同时也让“私欲”成了自己理论中天理的具体表现。这一点是通过对它的“童心说”的考证可以得出的结论。李贽对私欲正当性的确立正是基于王艮的“百姓日用为道”这一理论,而这一理论本身就暗含了“私欲为天理”的命题。

当李贽强调“真心”源自“最初一念”并且论证“真”的意义之时,他其实在试图强调自然天性的“自然”之源头。李贽本人并未使用“天理”一词,这很好理解,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一词不可避免会同传统的宋明理学挂上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李贽思想中没有“天理”的存在。李贽私欲观的代表性论说是“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而这一论说的前提是“真空”。何为“真空”?真空便是最真实之空,是超脱现实的一种自在心境,而这种心境之中,人只需对自己坦诚。但这种状态又绝非隔绝现实的存在,反而应当是出发于现实的才能够达成的[9]。这种“空”的真实是必要的条件,因为如果为了达成这种境界而试图让自己达到“空”,反而是不能够达成“真空”的。

结合李贽的“真心”观念,结论已经呼之欲出。李贽将自然视作至善,因此他才以“童心”指真心。而对“自然之真”的追求,也就是他的天理。“真心”是他为人处世的标杆,也是价值判断的最高准则。他击破了过去宋明理学外在于人的“天理”,而将个体之真重塑为了全新的“天理”。

三、二重统一与矛盾

由此,李贽的义与利达成了统一,而真心与天理也达成了统一。李贽的“义”便是社会的“利”,而李贽的“真心”也就是他的“天理”;至于私欲,也就是“穿衣吃饭”则是他天理的具现。这种二重统一让他的思想能够自洽,但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个鲜明的问题:他对个体之真的追求在哪里?

当传统儒家讨论义利之辨的时候,其中的“利”广义来说被解释为物质利益,但更多时候也侧重于强调它是从属于个体的。固然,儒家的“义”和李贽的“义”在发源上有很显而易见的冲突,但是义利之辨本身所具有的公私之争的这一属性却是不可否认的[4]。

李贽或许也意识到了义利之间无可避免的冲突,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很微妙的态度,也就是私人之交上更多讲“义”,而在社会问题上则讲究“利”[10]。这其实是对问题的一种回避,而绝非解决方案。他在这里窄化了“义”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义”绝不仅仅是个人交往之间的,李贽虽然没有明言,不过他对“事功”的追求却仍然应当属于“义”的范畴。不仅如此,即使是李贽狭义上的“义”,也无可避免与他所追求的“个体本真”有矛盾。正如他所言,人对私欲的追求是自然本真的流露,然而与朋友交往的“义”难道不会同私欲冲突?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必然是后天所形成的——这种关系绝不可能完全依靠“私欲”建立。由此,李贽不但试图回避“义”的问题,而且也显现出了他个人在“真”与“义”这一问题上的矛盾。而“天理”与“利”的矛盾则更加显而易见了。他对社会利益的追求必然会与他的“天理”——也就是真心产生冲突,尤其是他所举出的例子本身就包含着大量对个体本真的压抑。商鞅变法对旧有社会做出了极大的限制和改变,更是伴随着一系列堪称苛政的改革。这难道不是对个体本真的广泛压抑吗?这和李贽所批判的旧有之“天理”的压抑有何区别呢?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这一系列“事功”所导致的“后患”,在李贽看来却都是“成大功者”所不能考虑的。李贽在此时仿佛忘记了自己的个体主义精神,更忘记了对自然本真的执念。

由此,李贽思想的二重统一带来的矛盾已经很显而易见。在批判的过程中,他自己似乎也陷入了“得前遗后”的困境,最终导致了自身体系的实质不自洽。“个体”究竟是怎样的存在?“真”究竟是什么?李贽给出了答案,但是他自己或许也不十分清楚。

四、结语

李贽自身的思想体系本身完全基于对旧有思想的批判而非全新的塑造,已经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会存在纰漏乃至自相矛盾。尽管如此,他对旧有“天理”的批判与再造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他的义利观固然有不足,但是他“义”的来源是人的真心,充分体现出了他的人本主义精神,能够引发人对自身的思考。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传奇色彩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应当被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周莲英.李贽“童心说”的伦理意蕴[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李祥俊.儒家义利之辨的概念含义、问题层次与价值取向[J].学习与实践,2019,(01):124-131.

[3]韩建夫.个体与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4]朱承.义利之辨与儒家公共性思想的展开[J].哲学动态,2019,(05):44-51.

[5]毕明良.墨子“义”概念探析——从儒墨义利之辨角度审视[J].江淮论坛,2016,(01):89-93.

[6]謝文郁.寻找善的定义:“义利之辨”和“因信称义”[J].世界哲学,2005,(04):30-41.

[7]姜广辉,吴晋先.论《中庸》之“中”与“诚”[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4):5-11.

[8]叶云.王阳明对朱子天理思想的继承[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02):8-14.

[9]郭代杰.李贽“童心说”及其反理学精神特质[D].保定:河北大学,2018.

[10]季芳桐.李贽义利思想辨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06):97-101.

作者简介:

龚建伟,男,河南南阳人,苏州科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哲学与生态伦理。

李若昌,男,山东济宁人,苏州科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艺术哲学。

孙兆寅,男,江苏连云港人,苏州科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吴建军,男,江苏盐城人,苏州科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真心李贽天理
地理
李贽的自由
漫话李贽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漫谈王阳明的“天理”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享受快乐,感受真心
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存天理和灭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