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书写的异途同归
2020-09-10黎淑怡
黎淑怡
【摘要】 贾平凹与路遥同为陕西作家,两者创作中显示出一致的黄土文化心态,体现出对时代变革的关切深思。从贾平凹的《浮躁》与路遥《平凡的世界》对比视角出发,两者虽在内容、手法方面有所差异,但其间深层次的思想表达、精神内涵却具备一致性。
【关键词】 《浮躁》;《平凡的世界》;话语方式;城乡交叉地带叙事;传统伦理;路遥;贾平凹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7-0004-02
一、话语方式:传统启蒙与积极生存
《浮躁》中,“金狗”是一个乡村启蒙者形象,改革中体现出“新”的趋向。首先表现为对传统的质疑与破体。在“老一辈子的人都在本分地侍弄着几亩土地,其理想退居于五十年代初”情景下,金狗作为年轻一代,起头开始在州河重造梭子船搞运输,“两岔镇乡河运队”应运而生。对待传统势力、官僚主义,他没有伏低,而是发起猛攻。无论是对乡村霸主田中正、虚伪奸官田有善,还是官僚的东阳县书记、专员巩宝山,都表现出一致的抗争姿态,最后使其一一落马。再者,他迸发出的主体意识也具有“国民性”的启蒙作用。身居记者之位时,他敢于利用权力、承担职责,真实揭露改革中隐秘的污陋;他参与河运队的组建、放弃城市生活回乡兴搞机动船,在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对乡村其他人具备侧面鼓舞性质,吸引他人努力实现自我。[1]这不仅是他刚强的个性使然,更是作为一分子对广大乡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虽然有着与州河一般的“浮躁不安”,但依旧能够从中获取深沉力量,走向光明。
《平凡的世界》架构出一派基于人性的生存话语。孙少安成绩优异,但因家庭经济状况、为弟妹的读书之路只好放弃学业;与田润叶本是两情相悦,但因境况差异无法成眷属;贷款创业红火之时又突生变故……孙少平出生“烂包”家庭,困苦校园生活中遇见惺惺相惜的郝红梅,但“初恋”又败于物质;异地矿区工作,与田晓霞感情融洽,可女方意外身亡;关怀师娘被误会,矿难中又毁容……两兄弟人生的起点都是“苦”,成长历程也都被“难”包裹,每当出现转机时,挫折又常突至。李向前、田润叶等人尽管家境充裕,但仍因情爱之殇尝遍荆棘,痛苦和无奈也是常伴他们的。无论光景如何,苦恼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个体,都需要在自己的“平凡世界”中挣扎生存,这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共通性,也是对社会人生的写实性描写。
与极力凸显生存艰难的作品不同,路遥呈现出的是积极向上的生存态度。作品中人物尽管受挫,但依旧不服输地站起,体现出《老人与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的主体意志,谱写了一套积极的“苦难学说”。如孙少平在艰苦环境中的心路:“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给妹妹的信中说:“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金波也有类似感悟:“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人。”在路遥看来,苦难不仅是成长必经的、成功必备的,还可建立坚固爱情:“他不仅是和她在肉体上相融在一起,而是整个生命和灵魂都相融在了一起。这就是共同的劳动和共同的苦难所建立起来的伟大的爱。”他打破了苦难叙事中的循环陈规,从人性角度对苦难进行了哲学性深化,苦难表面上是个体发展的绊脚石,实际对人的成长生活具有重要推动力量。他没有拒绝苦难,也非全然赞美,而是使其不过度悲剧化,彰显人在苦难中挺背昂首的拼搏气概。
二、叙事空间:城乡交叉地带
路遥认为:“我国当代社会如同北京新建的立体交叉桥,层层叠叠,复杂万端而在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可以说是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城乡交叉地带”作为一个交混的差异空间,聚合了不同生存个体。既有苦谋生计的乡下人群体,又有体面优渥的城中人阶层,落后与先进、卑微与权力在交叉中相互碰撞,是社会变革时期最佳反应体。[2]
《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对外化世界的设置可见一斑。开篇选取“县立高中”作叙事地点,“县”是典型的城乡中间地带,学校则完成了两方人物的交叉。校园中既有家在本城的走读生,又有所谓的乡下人,食堂的菜又用甲、乙、丙三个等级将农村青年分出不同光景,这样的小型社会空间足以映现大环境氛围。上学期间,孙少平是自卑与自尊的结合体,“虽然他在班上个子最高,但他感覺他比别人都低了一头”,一边又为“他现在已经从山乡圪崂来到了一个大世界”而欣喜。作为乡下人,他获得了在城市中拓宽视野的机会,封闭意识展现出初步开化:“他突然感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环境也给予了他寻求精神读物的能力,加注对未来的憧憬。其内心的摇摆感受,对自身环境的认知抑或对广阔世界的渴望,相较处于单一群体空间来说,显然更为深刻。
《浮躁》中,“金狗”的内心自成一方“城乡交叉地带”。作者序言中勾画了强烈的州河形象,直言是“全中国的最浮躁不安的河”。金狗身世离奇,母亲州河淘米溺死,他却在米筛中奇迹存活,承继了州河的“浮躁”、活力与力量。身为画匠儿子,地道的农村人,参军离乡数年后复员回乡;波折中成了州城报社记者,最终却又返回乡村。呈现出“离乡——还乡”的摇摆行为模式,根源即为内心“城乡交叉地带”的游走。既向往城市的繁华光景,又在虚伪的打击中体现出自由纯朴的乡恋情结,对城市与乡村交杂的倾慕、厌恶,使他的肉体与精神在城乡空间辗转,难以安定,因而长久浮躁。他一边强烈爱着“菩萨”小水,一边又生发“时间长了,他倒十分喜欢甚至是爱慕起石华来了”的情感倾向。小水是“土”的乡村代表,石华为“洋”的城市风貌,其情爱也在城乡女性之间有过徘徊。
三、思想维度:集体伦理观
两书都从儒家文化以集体为核心的“和”出发,主要人物形象展现出一致的“重集体”倾向。《平凡的世界》中,孙家两兄弟等人都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意识,这也是路遥本人汲取儒家传统中人性道德标准的体现。[3]孙少安六岁开始砍柴干农活,十三岁让弟、妹上学,高小后不继续学业:“我回来,咱们两个人劳动,一定要把少平和兰香的书供成。只要他两个有本事,能考到哪里,咱们就把他们供到哪里。哪怕他们出国留洋,咱们也挣命供他们吧!他们念成了,和我念成一样。”个体、集体利益在他的思想中是同根同源的,集体的胜利便是个人的胜利。无论是为姐夫王满银打点,还是创业谋富,本质都是为了家庭。作为单薄的个体,他也有过迷茫痛苦:“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但最后又是被“双水村星星点点的灯火”,被“亲爱的家”“亲人们的脸庞”,被父亲的相抱痛哭与倾诉衷肠治愈。他为集体愁苦,但更为其奋力前进。
孙少平亦是。从他对田润叶给的五十斤粮票处理方式看“另外的十五斤白面他舍不得吃,准备明天带回家去,让老祖母和两个小外甥吃”,“至于那五斤‘欧洲’票,他是留着等哥哥来一起吃的”能够无时无刻想及家人,是融于集体的体现。首次领到矿区工资后,他除伙食、铺盖费外,将剩下的五十元悉数寄给父亲;自己并不丰裕,仍坚持每月寄给妹妹十块钱。“孙少平每天竭尽全力,首先是为了赚回那两块五毛钱。他要用这钱来维持一个漂泊者的起码生活。更重要的是,他要用这钱帮助年迈的老人和供养妹妹上学。”他与少安一样,集体的考量始终高于自己,具备浓厚的伦理观念。
《浮躁》中,金狗等人的集体观念更多体现在他与小水、大空形成的无血缘关系的“杂姓”家庭中。[4]小水拒绝巩家子弟婚事,嫁入孙家却遭急丧,后被巩毛毛家耻笑、张扬是非;田中正侄女英英充当了她与金狗爱情的破坏者,而田中正本人对她意图不轨。大空向乡党委书记告发田中正的通奸丑事,凭“我愿意去那是我的人情,我不愿意去这是我的本分”的说辞拒绝帮田中正盖房,但仍未扳倒田中正,反在其另升高枝下被迫漂泊;为小水报轻薄之仇时,他本着正义教训田中正,却因公安局“破坏改革,殴打伤害坚持改革的领导干部”之由含冤入狱。金狗更是长期以来作为对抗者,与传统宗法势力斗争。从对外关系看,它们组成的集体是田、巩两个传统家族权力体系的对立面,代表长久受压迫、聚力反击的平民群体。
着眼内部,金狗与小水存在一段爱情外的亲缘关系:“小水爹出生的时候,正在‘犯月’,小水的奶让人卜卦,说是要一生平安,必认干亲……金狗爹就一生做了小水爹的干爹。”两人前期未生情愫时,融洽相待都是出于认定的亲缘。他们与大空之间也同样具备这种家庭式温情,大空为小水报仇而入狱;金狗奋力解救狱中的大空;小水为两人在砖墙下嘶唱行船号子……三者体现出的关切与互助,俨然超越普通朋友,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无论是由于一致对外体现出的同一立场,还是个体之间蕴含的脉脉温情,都是传统伦理中集体概念的外化。
参考文献:
[1]董文华.熔恶的真火 淘金的圣水——试析《浮躁》的社会意义[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88,(01):128-131.
[2]段建军.路遥:在交叉地带探索人生的意义[J].中国文学批评,2020,(01):11-17+157.
[3]赵学勇.“老土地”的当代境遇及审美呈现——路遥与中国传统文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03):105-115.
[4]劉一秀,孟繁华.主体立场:现代理性与传统伦理的纠结——贾平凹《浮躁》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03):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