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更好地促进历史学科教学
2020-09-10牟念祝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正以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从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激发兴趣 取得效果
正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我认为,不断扶植相加深学生想成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实现他的这一愿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
下面就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尤其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探索问题的激情。
如引导学习中国历史中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时,由学生先欣赏《隋唐英雄》主题歌曲《真英雄》,再设问:隋文帝是如何建立隋朝的?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颖趣浓。
又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一全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也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定能事半功倍。利用多媒体播放《东方战场》第50集片段,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二、形象教学,突破重点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如讲八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文,播放视频素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2年中美之间尼克松和毛泽东的会面,新时期的全方位外交,这些特定镜头,对了解一个时代的外交风云,起到了深刻的作用!
如在《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一课中,讲到“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书上的插图无法体现这个过程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使学生对理解这个格局的形成产生困难,这就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难题。课件制作时,①先出现空白沿海图,②出现四个经济特区符号,并让它保持闪烁效果,让学生自己把特区名称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③出现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符号,保持闪烁效果,学生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④出现4大开放区。⑤采用大块颜色闪烁展示向内地扩展的趋势。⑥再设置效果按次序凸现城市符号、沿海线、扩展面。体现点、线、面结合。⑦在一些重要城市还可以设置超级链接,补充一些有关当时对外开放的事例,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生的难题,效果好。
三、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的是灌输者,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而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表现力强的特点。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讲《甲午战争》一课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率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率时发现,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3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为4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90%,3天后可保持75%。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对开发智力、加强记忆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四、体现主体,培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习成绩,更不利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悦纳和内化。特别是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无孔不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了,它开始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历史课堂应该成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教师需要以一种民主的、宽容的心态善待学生,如讲《张骞通西域》时,可让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课上当导游,带师生旅游丝路上的明珠 ——西安、兵马俑、秦始皇陵、墩煌等,然后分组讨论:古代的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文化桥梁,而当今习总倡导的“一带一路”,有何现实意义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个“所以然”。一带一路是指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当学生置身于历史课堂,与歷史人物对话,与历史遗迹比邻,可以抛弃胆怯和害羞而自为地存在,无需掩饰或隐藏自己的思想,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思维、自由地塑造自我,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拥有独立思想、敢于坚持已见、勇于捍卫人格尊严、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大写的“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发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信息资料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
五、融情于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素质教育的三个任务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导向,应把其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讲抗《抗美援朝》时,播放金一南的演讲《毛泽东为何敢于向头号强国的美军宣战?》,通过视频,学生明白了当时的国际形式,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又例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禁毒的教育。
又如讲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先播放《火烧圆明园》、《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结果的片断,后放《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的录像,使学生得出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败到兴的转折点,从而懂得中国人民的伟大和落后就要挨打。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历史教育,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历史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2018.3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
3、川教社历史课程网http://www.chuanjiaoban.com/
4、《多媒体的运用参考资料》。
5、《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年1月。
牟念祝 湖北省利川市利川民族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