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行知理念,构建高效课堂

2020-09-10王慧谨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王慧谨

摘要:陶行知思想的关键点就在于以学生为本位,语文教学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联系生活、解放学生、调整节奏等方式,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助力。

关键词:引入生活 解放学生 行知理念 高效语文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要教“活”的书,不能教“死”的书。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具激情,更富有张力呢?笔者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引入生活,让语文课堂更扎实丰盈

1.借助生活,多维开掘教学资源

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在一本教材上,生活资源丰富多彩,蕴藏着多维的语文学习素材。正所谓“生活处处皆语文”。生命个体对生活中的感知和体验是完全不同的,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语文的大门,提升对教材内容的感知。

比如,统编版教材六上《草原》一文,通过描写草原的景色、蒙古族人民盛装迎接、热情款待和依依惜别等,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蒙汉情深”的主题。其中,教师对课文结尾的“依依惜别”板块,进行了简单的处理,但其所包含的丰富资源非常值得学生深入探究。为此,教师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的段落,圈画出最能体现 “蒙汉情深”的关键字词,初步感受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其次,鼓励学生回忆生活: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是看到过哪些依依惜别的场景?将情感体验转移到文本的语言文字当中;最后,根据生活经验,将作者没有完全写出来的场景以及人物表现的细节,通过语言文字补充出来,让学生在“情动而辞发”的状态下进行随文练笔。

这样的语文学习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联系了起来,课堂也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与生活同在。

2.依托生活,扎实推进语文训练

著名诗人陆游曾经这样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一种语文能力,并不是仅依靠课文的学习就能形成的,而要在实实在在的操作和历练当中逐步地积累。如果教师仅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難以调动自身的认知意识和思维兴趣。这就需要依托文本内容,积极搭建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语文活动,引领学生在参与中积极锻炼语文能力。

比如,教学统编版教材《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时,教师将复述课文作为教学的重点,为学生明确复述的内容:假如原本已经逃离邺县的老百姓又回来了,他们想了解西门豹是如何惩治恶人的,你会怎么向他们做介绍呢?这样的设置,就将原本课堂中的学习任务转化为生活当中交流的内在需要。

二、解放学生,让语文课堂更凸显自主

1.把握基础学情,在适切的教学起点中凸显自主

学生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主体,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研制、策略的选择,都应该以学生的具体学情为基础。这就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因此,面对一篇全新的课文,教师不能仅从自身解读的角度来展开教学,还需要站立在儿童的视角,找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新旧经验之间的链接点,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的认知经验基础上,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教学统编版教材第一篇古文《司马光》为例,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面对学生的这一基础学情,教师就不宜将课文的大意理解作为最核心的目标,而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紧扣文中的注释进行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为后续文言文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旧将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作为核心目标的话,课堂教学必然会在学生已经懂得的内容上无端地花费精力。真正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从学生的学情考量,这也正是陶行知先生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2.契合认知规律,在个性化表达中凸显主体地位

要想真正地释放学生个性,就应该尊重学生的内在思维特点,呵护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交还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的课堂就不能有这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不能一味地去追寻所谓的标准答案。语文教学就应该积极鼓励个性化、多元化的思考,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形成自己的思考,并进行个性化表达。

统编版教材《桂花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一个“缠”字表达了对摇桂花的渴望。看似简单的一个动词,却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资源。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想象、还原作者“缠”着妈妈摇桂花的场景:有的学生从动作入手,想象作者拽着妈妈衣袖不放的样子;有的学生从语言入手,还原了作者恳求妈妈的对话;有的学生从表情入手,想象到作者“缠”着妈妈时脸上焦急的神态……

正是由于教师的鼓励和尊重,呵护了学生的认知欲望,学生才能从一个看似简单的动词中释放出更为丰富且立体的信息。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认知丰富了,思维深刻了,多元化的解读层出不穷,个性化的语言应运而生。

三、调整节奏,让语文课堂更富有张力

1.该快则快,在已有经验中提升效率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老师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将灌输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准则,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学生已经获得经验、形成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有意地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反复的结构,展现了一系列事物的速度,向读者传递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对于如何理解这篇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激活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表示速度的数字等关键词语以及“什么比什么速度更快”的典型句式展开归纳。

这些方法是学生本来就具备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相应地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锻炼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2.该慢则慢,在历练感知中夯实效益

同样还是这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在学生已经提炼出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思维引向作者的表达层面。这一维度的学习则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在教学这个板块时,教师可以适当放缓教学节奏,还给学生广阔自主的学习时空,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光的速度是最快的,作者却将它放在最后介绍呢?为什么这篇课文没有总起,没有总结,但我们读起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整体感呢?这篇课文是依照“什么比什么的速度更快”的方式来写的,为什么我们读起来却没有一种重复的感觉呢?

这些直接指向文本表达层面的核心关键问题是学生快速阅读所不能发现的,学生在细读慢品的思考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就显示他们的思维已经深入了文本的表达维度,对于洞察和积累相关的写作方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性作用。

陶行知思想的关键点就在于以学生为本位。语文教学要充分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琴.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学习方式 提升教学效率——浅议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6).

[2]陆思佳.探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 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