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策略分析
2020-09-10邱永丰
邱永丰
摘要:在我国举重项目中,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是结合举重项目特征,以及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所开展的系统而全面的心理训练工作。但是为保障运动员心理素质提升的及時性,需从青少年时期培养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因此,本文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策略展开分析,借此明确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内容,突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要点。
关键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策略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各类体育项目也迈向了新的发展台阶,举重这一体育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较高的身心素质,但在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中,运动员良好心理状态的维持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影响着实际水平的发挥。所以,本文重点研究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案,对提升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综合素质有着重大意义。
一、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内容
举重运动作为竞技类项目,在竞赛期间对运动员技术、心理、能力有着基本的素质要求。其中心理素质是举重运动员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举重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做好心理调适工作,继而用稳定而积极的心理素质,为举重比赛取得胜利提供保障。而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是通过科学、及时的心理辅导、训练,让运动员具备竞赛自信,拥有更为专业的感知竞技能力[1]。具体来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自信心。借助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使其在客观评估自身能力的前提下,更相信内外部条件对比赛的支撑。在面临挫折、身体状态不佳时,能够保持良好、积极心态,稳定自身情绪。在比赛及训练中,表现出较强的进取心、自信心。
第二,感知竞技能力。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中,感知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可以清晰、准确判断各环节用力时机、方向及大小。同时拥有把握举重节奏、速度、动作结构等能力,并且在将现有感知能力组合为心理素质后,可发挥表象、感知、记忆能力的技术功能,获得独属于举重运动员的重量感。
第三,意志力。利用高效心理素质训练,强化举重运动员意志力。举重运动员可使用意志力克服各类挫折、困难,始终按照既定训练目标前进。或是在训练期间面对难以承受的残酷环境时,可在坚强意志作用下,忍受生理、心理负荷刺激,确保训练、竞赛有序开展。
二、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常见心理状态分析
(一)过分激动
青少年举重人才培养中,受运动员年龄、经验限制,其在举重运动中的心理素质训练,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往往在比赛过程中过于激动,无法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激动情绪使大脑皮层过于兴奋,并且在兴奋因子扩散中,大脑皮层对下中枢、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变弱所产生的心理状态。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进入激动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在因素导致,另一种是外在因素导致。一方面,运动员自身比赛经验、训练水平、情绪控制能力等因素,会造成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面对比赛时,存在激动心理。另一方面,社会舆论、胜负心,以及教练、家长、同伴等人的期待,会导致运动员思想压力重,诱发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绪状态。
(二)盲目自信
部分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比赛前期,若是对比赛难度、对手、自身实力评价不足,就会进入盲目自信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浮躁、乐观、不能冷静思考,认为自己能够取得比赛的胜利。基于此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比赛心理严重失衡。如果对手水平高、战略全、实力较强时,该类举重运动员会表现出怯懦心理,对比赛失去信心。而对手综合实力较弱时,盲目自信的举重运动员,会认为胜利在握,无法客观评估对手强弱,并产生轻视心理,使得比赛结果充满不确定性。
三、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策略
对于举重运动项目而言,要求运动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因此,在训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应重点强化其心理素质训练,从而使其能够以最佳状态面对比赛,发挥出自身最好的技术水平,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通过实际的比赛可以得出,动作稳定性往往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心理因素还是占主要位置。因此,笔者认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重视心理认知训练
实际的心理素质训练环节,教练员应该用科学训练意识,详细规划出具体的训练方案。心理认知作为青少年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内容,教练员应重视起心理认知训练,使其基于正确、心里感知,客观对待举重训练、竞赛。
首先,为强化青少年运动员感知意识,应预先排除其对重量级杠铃的恐惧。教练员应结合青少年个性特征、生理、能力、悟性等选材内容,设计个人心理素质培养计划。在此期间,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阐明举重动作细节、运动原理、技术技巧,协助其明确、合理分析自身举重潜力、可能性,增强其举重自信心[2]。此外,实际举重训练中,教练员可通过语言暗示、鼓励,辅助青少年认真对待训练内容,深入感知举重运动。
其次,举重是展示个体能力、技巧、心理素养的综合性运动项目。运动员只有拥有勇敢、自信、乐观、从容等良好心理状态,才能在比赛中感知到自豪感。所以在认知训练中,教练员应重点培养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自信心,训练其注意力。具体来说,教练员可采用目标设置,心理认知训练中激发运动员内部动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处于培养的关键时期,其竞技心理集中在萌芽阶段。因此,教练员在心理素质训练中,可通过设置符合运动员个人能力的训练目标,利用目标的引导,激发运动员积极性,以及举重运动员面对挫折时的自信心。
最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期间,为降低运动员面对比赛困难、训练挫折的焦虑状态。教练员在心理认知能力培养中,需关注运动员意志力培养。通过在训练期间引导、启发、鼓励运动员战胜困难,使其在全面心理训练中,拥有解决困难的态度和坚强品质。进而保障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能够用良好、积极的心态面对举重竞赛。
(二)促进实际练习与表象训练的融合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其心理素质训练的核心内容。而表象训练有着集中运动员注意力、帮助运动员有效控制情绪的作用,对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稳定自身心态意义重大。所以,心理训练环节,教练员应将表象训练融入其中[3]。首先,教练员应结合举重运动员动机需求、技术特点、心理素质要求,制定训练暗示语。从而在提高运动员独立性的同时,使运动员可以通过暗示语,自觉调整心理状态。其次,作为心理素质训练的核心环节,表象训练可以在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中,提高其技术能力。比如在杠铃试举预演中,要求青少年准确感知动作要领,科学把控举重期间发力速度。教练员在通过实际训练、表象训练的融合,能够帮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回忆动作、技巧,控制比赛形势,并在赛场上可以寻找到良好竞技状态。最后,表象训练中,教练员应鼓励运动员在试举练习后,针对自身训练情况进行分析。如心理专注度、执行力、情绪等,从而找出自己的比赛优势与不足。
(三)巧妙地进行紧张情境创设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出现不良心理问题,因此,教练应将重点放在运动员心理素质提升上,通过有效的训练手段使运动员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训练环节教练应巧妙的进行紧张情境创设,并将其作为一种常规式的训练,将每次训练都当作比赛,在重复训练下,运动员会逐渐适应这种紧张的环境,在实际参加比赛时,则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容面对比赛。例如,为了让运动员感受到比赛时的紧张氛围,教练可以为运动员提供一些比赛视频,观看完视频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为运动员创设出一种紧张的比赛情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压力及紧张的暗示下,会不知不觉中让运动员有紧迫感,最终认真的对待每次训练。此外,这种环境氛围下,运动员会将压力与紧张逐渐变成促使自身不断提升的动力,极大程度长发挥出自身潜能,最终有效提升训练效果。
(四)灵活设计暗示语言
为进一步提升训练效果,实际训练期间教练员可以根据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理想、个人目标等元素,针对性设计暗示语言。通过这一方法,会逐渐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及训练积极性,会以良好的状态面对比赛。由于举重运动开展过程中,在情境及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运动员心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教练员需要在技术指导的基础上,注意观察运动员谈话、心态、训练、训练进展,并且利用灵活的暗示语言,给予举重运动员鼓励与指示。需要注意的是,教练员在设计暗示语言,落实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工作时,还应通过暗示语言肯定运动员自身的努力,避免损害其自信心。
(五)做好赛前心理训练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目的在于避免不良心理状态对举重比赛的不利影响。因此,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期间,教练员还应做好赛前心理训练。实际训练目标是为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环境的适应力,使其用稳定、良好心理状态进行比赛。比如教练员可在比赛前期,组织模拟竞赛活动,帮助运动员调整不良心理状态,以最好的状态面对接下来的比赛。并且,模型競赛过程中,为有效强化其心理素质,可以开展想象试举等活动,例如,正式开始比赛前,进行模拟训练,将该训练想象成为正式训练,需要注意的是,应将重点放在运动员初举成功率上,也可以事先了解举重运动员曾经取得的最好成绩,训练环节的初次试举重量根据这一成绩确定,但不可过低或过高。在事先训练中,让运动员逐渐适应比赛,避免正式比赛式出现不良心理,对比赛时的状态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教练员可利用“想象试举”,使运动员以正向、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比赛,教练员需要在训练期间强调首次试举成功率,并根据运动员日常训练成绩作为想象试举重量。从而让运动员预先适应比赛,弱化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举重运动人才培养中,心理素质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用良好心理状态,面对举重比赛,为优异的举重比赛成绩奠定基础。但是为确保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举重教练员还应重视心理认知训练、促进实际练习与表象训练的融合。进而在全面的心理训练中,增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调适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红敏.小议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技术训练[J].中华少年,2018(35):66–67.
[2]张长辉.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分析[J].体育风尚,2018(8):12–15.
[3]于志江.刍议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J].神州,2017(1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