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与发展
2020-09-10苏壮举孙玉宁
苏壮举 孙玉宁
摘要: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实践与文化的融合体,具有强盛的历史烙印与文化根基,而中国传统文化凭借着壮阔的历史脉络,在文化传承与多元文化融合中达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毫无疑问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共进,以使其形成具有中国特质且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结合奥林匹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就两者的交流互动以及内在文化认同的多元性进行探讨,并对实践路径展开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奥林匹克;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认同;实践路径
任何一种文化的兴盛与繁荣都是一个不断向上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在历史的车轮中摒弃盲目守旧的文化糟粕,挖掘继承优质文化的民族基因,加强现代性文化的吸取与创新,才是文化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1]。奥林匹克运动以古希腊为开端,经历了古希腊人民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中世纪价值的否定与翻盘,经历了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崛起,直到19世纪顾拜旦等人的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从起源到中断再到大发展,这实际是奥林匹克进行人文定位,挖掘、梳理、创新奥林匹克文化的过程,从而逐步将奥林匹克运动推向世界。在早期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集较浅,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政治背景的巨大差异,导致两种体育文化在精神内核、文化逻辑、文化理念上相向而行[2]。但是,两种体育文化发展至今彰显出极强的价值引导作用,并且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彼此取长补短,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容。因此,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单一文化梳理的过程,也是分析两者异同,在实践中傳承、创新、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凝练奥林匹克的体育价值,探寻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促进奥林匹克与中国传统文化协同
发展。
一、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十分重视国民素质与竞技水平的提高,中国参加了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但1954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两个国家奥委会的先例,中国自此缺席奥运会长达27年的时间。这一时间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交流是融中有冲,我国开始注重奥林匹克的竞技价值,广泛开展各种竞技体育文化活动,但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两者之间还夹杂着一定的冲突。1979年10月,国际奥委会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奥林匹克和中国体育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二、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多元性
(一)人性的关怀与尊重
人文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团结”“友爱”“和平”“进步”是奥林匹克宗旨中蕴含的人文理念,体现出回归人类本真的价值期许与未来走向。而如“仁爱”“克己复礼”“智者知人”“以友辅仁”等传统儒学价值观,尝试以人为视角探索道德与人性,以及“人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中国传统体育产生了强烈影响,“射者,仁之道也”,体育逐渐成为一种恪守礼仪、修持情操的良好途径和表达“仁”与“礼”的方式[3]。“仁”“礼”不仅是传统中国处世的基本原则,更使得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重人伦”“重道德”的特质。虽然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在早期不太重视身体的竞技,但并没有忽略人性的作用和价值,其倡导的“礼”“仁”等核心价值取向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理念相契合,具有以人为本的特质与人性的光辉。
(二)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4]。“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的三大宗旨,和平是时代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从古至今的主旋律。奥林匹克竞技的存在虽然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可以为提供欢聚一堂的机会,奥林匹克的价值就在于与此,它以和平的价值取向使世界人民建立起友谊且向往和平的纽带。“和”是中国传统思想重要的价值观,“和为贵”“贵和尚中”“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均体现出我国古代追求和平的基本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思想的“尚和”具有天地人和的智慧,强调宇宙万物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
(三)意志的锤炼与打造
体育与竞技是立足于自身进行生物属性打造的过程,这既需要对身体的锻炼,也需要对个体意志进行锤炼与打造,意志的磨练是超越身体的二次刺激,是体育与竞技追求的深层含义,同时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与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内容。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充分表达了竞技体育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努力进取、超越极限的意志品质,从古希腊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意志的锤炼自始至终都是相伴左右,只不过是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当下有了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思想所提倡的刚健有为、奋斗不息的精神,反映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弘毅”寓意着刚强、勇毅,是对人们意志培养的高度概括,具有着鲜明的完善与塑造、锤炼与打造主体精神的价值体现[5]。毫无疑问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着对意志锤炼与打造的诉求,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跨越千年的默契,正是由于两者之间对意志塑造的文化认同。
三、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实施路径
(一)坚守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是文化传播发展的必然过程,奥林匹克运动的适应性变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创新与转型,都要求两种文化能够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然而,文化的交融需要紧守内在的精神内核,注重主体精神的传承与延伸,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认同过程中,就需要坚守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中国民族特质文化精神基础上进行改造与更正、创新与转型,彰显出大国的文化自知和文化自信。坚守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首先要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知,自知要了解历史过往、分析差异利弊、审视未来前景。过去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了解不足,缺乏对比判断,无法形成目标定位,这直接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因此,在与奥林匹克文化认同的过程中需要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做好文化定位,与奥林匹克运动寻差异、谋发展,推动广大国民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强大自知力,坚守传统文化固有的精神内核。
(二)重视奥林匹克运动价值
坚守中国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首先解决了文化承载的问题,接下来就需要解决外来优质文化的支撑工作,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交流就需要重视彼此的文化传播价值,完成优质文化的支撑内容[6]。传统文化是我国形成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基石,而重视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对建设体育文化强国,实现体育强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因此,重视奥林匹克运动就是重新认识奥林匹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竞技体育的正向价值,就是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面临优质文化传播时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改造的能力,就是重新认识中国传统体育在适应性变革中规范性、科学性、理想性的变化。
(三)注重人文主义关怀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是人们对人性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肯定[7]。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早已成为共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对人文主义有所涉及,但覆盖并非全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关怀常常被捆绑于群体与民族大义之上,文化局限于礼教,服务于统治阶级,对于个体人性尊重和价值肯定较为模糊。而奥林匹克运动在文艺复兴之后迎来了人文主义的复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尊重人性,将娱乐性回归到本身,给予了运动员极大地尊重,肯定运动员所取得的成就与价值,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人文主义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不能及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要想达成文化认同与共识,就必须要在实践路途中注重人文主义关怀,充分给予人性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立足于文化发展和服务国家民族建设的高度,为中国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只有这样奥林匹克运动才能赢得更多文化形态的肯定与尊重。
四、结论
奥林匹克运动是现代体育的重点与核心,主导着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石,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两种文化经历了碰撞与对抗、交流与互动,正在积极向文化交融和文化认同方向上延伸,彼此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并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两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才能更好的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与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才能使两种文化相互吸收优质内容,彼此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波,姚颂平.中西体育赛会的文化比较——以古中国射礼赛会与古希腊奥林匹克赛会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05):87–92.
[2]冯雅男,孙葆丽,毕天杨.新媒介对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8(06):18–24.
[3]汤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9):349–351.
[4]王洪珅,韩玉姬,梁勤超.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生态适应[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04):309–313.
[5]白晋湘.从传统到现代——对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07):21–22.
[6]曾天雪,王飛.东方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相互独立 共同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9):55–58.
[7]马冬梅,李凤玲,李晓亮.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共通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