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让之篆书书风分期研究

2020-09-10王明茗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篆书

【摘要】吳让之是清中叶继邓石如之后的又一位篆书大家,其书、画、印等艺术创作亦有杰出成就。之后的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等人又受吴让之的影响,所以吴让之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吴让之的生平和他与包世臣、邓石如的师承关系的研究,吴让之篆书书风可分为三个时期。

【关键词】吴让之;篆书;师承;风格分期

【中图分类号】J292.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5-0037-04

【作者简介】王明茗,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南京,210046)教师,一级教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1.吴让之生平。

吴让之(1799—1870),原名为廷飏,字熙载,后,改字为让之,亦作攘之,号晚学居士、让翁、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史稿》有传。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1775—1855)的入室弟子,邓石如再传弟子。

《清史稿》中记载:“熙载为诸生,博学多能。”早年居于仪征,中年以后,吴让之长期寓居于扬州。根据清代董玉书《芜城怀旧录》的记载,吴让之在扬州的时候,曾经住在石牌楼的观音庵。当时的观音庵还寄居着画家王素,“王画吴字”为时代所推崇,士大夫们都以“非王画吴书不足相配”论之。道光二十九年,吴让之受宿迁的王惜庵所托,以枣板续刻高凤翰所集撰的《砚史》一书后半部分。道光二十九年刻成时候,他为此题了长跋,其中说到“余今年分典文汇阁秘书”并提到“分辑《南史》注”。可见吴让之确实博学多能。

清咸丰三年,吴让之54岁,为了避免战乱,他流寓到了好友较多的泰州,前后长达十几个春秋。战火弥漫,故园萧寂。吴让之寄寓于泰州,虽然得到旧友新知的同情和关怀,但伤感之情仍然不时在诗文中有所流露。在泰州之时,吴让之时常与当地的名士墨客雅集而唱和,分题拈韵,集锦而作画。晚年的吴让之,已经穷困潦倒,借居在泰州东坝口的观音庵,他曾经撰八言联自嘲曰:“有子有孙,鳏寡孤独,无家无室,柴米油盐”。同治九年,吴让之辞世,享年72岁。

2.吴让之与包世臣、邓石如的师承关系。

吴让之的书学思想受到其老师包世臣的影响极大。虽说吴氏是包氏的入门弟子,但却没有明确的资料证明吴氏何年入包氏门下。

嘉庆二十二年,吴让之当时十九岁,包世臣与张琦两人同客京师,包世臣撰书成《述书》上、中两篇。秋,包世臣离京至扬州。

嘉庆二十三年,吴让之二十岁,他与两文友刘宝楠(楚桢)、刘文淇(孟瞻)同访包世臣于小倦游阁。

另外,包氏于《艺舟双楫·论书一》之《述书上》一文中谈道:“己卯,又与翰风同客济南,得北朝碑版甚伙,因又为《历下笔谈》……《述书》《笔谭》稿出……”

由上笔者推测在吴让之十九岁时,包世臣来扬州,使吴氏有机会认识包世臣,后即有吴让之与刘宝楠和刘文淇拜访包世臣等事情。故而就算那时吴让之还没有拜入包世臣门下,但却已经熟识。

包世臣对吴让之也极为喜爱,在《艺舟双楫》一书中单独收录有《答熙载九问》《与吴熙载书》两部分,包氏于《与吴熙载书》中曰:“足下资性卓绝,而自力不倦,自能悟入单微,故以相授。然不龟手药,虽出江头洴澼人,执珪之赏,是足下才力自致,非聚族而谋者,所敢与其巧也。有暇望过我面悉。”

这足以看出包世臣对吴让之的喜爱和赏识。包氏的书学思想也影响了吴让之的一生。

说到包世臣,不得不提到邓石如。

嘉庆七年,包世臣有“识邓石如于镇江,过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之论。隔年,两人又在扬州相遇。嘉庆九年冬,邓石如访包世臣于天心墩,未遇,第二年,邓石如卒。包世臣与顽伯相交,也就短短三年,年龄相差三十岁,却一见如故,论书不倦,包世臣至此得邓石如真传,亦以邓石如为首,提倡碑学。

包氏对邓石如的评价极高:怀宁布衣邓石如顽伯,篆、隶、分、真、狂草,五体兼工,一点一画,若奋若博,盖自武德以后,间气所钟,百年来,书学能自树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之所得专美也。

在《国朝书品》一则中,包世臣评谓“神品一人,邓石如隶及篆书”“妙品上一人,邓石如分及真书”,邓氏一人就独占了“神品”和“妙品上”两个最高品级。这些足以看出包世臣对邓石如的推崇。

吴让之作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对包氏极为推崇的邓石如情有独钟就再正常不过了,且邓石如去世时,吴让之已六岁,应见过大量邓石如的真迹作品,这也使得吴让之学习邓石如更加直接。

道光八年,吴让之三十岁,他在《吴让之印稿·自序》中,自认此年开始师从邓石如印风:“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可见,吴让之此时已对邓石如予以重视,且邓石如主张“印从书出”,作为包世臣的弟子,又对邓石如篆刻如此喜爱,所以其篆书深受邓石如的影响是再正常不过了。

由以上可知,吴让之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且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

吴让之中年以后寓居泰州时期写了很多篆书作品,可谓是一“多产”的书家,笔者在尽可能多的收集他的篆书作品基础上,拟对他的篆书书风进行分期介绍。

从吴让之系年的作品来分析他篆书艺术的风格,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拟近代名工”时期。

嘉庆二十二年之前,此时的吴让之还未熟识包世臣,因此属于自学和模仿名家的阶段。

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吴让之在此阶段模仿名家的篆书作品。魏锡曾于《吴让之印存》跋云:“让之弱冠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模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而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

跋文雖然言及刻印而未涉及篆书,但从其二十岁前后,为孙星衍(渊如)所刻的《芳茂山人》(见图1),此印应在孙星衍卒年左右所刻,属吴让之弱冠之作,印多邓石如模样,可以窥见吴让之在二十五岁以前没有形成自己的篆法,此时的吴让之篆书还尚且处于“拟近代名工”的阶段。

2.风格初成时期。

道光八年至二十九年,这个阶段属于他篆书风格的初步形成期。在这一阶段,吴让之从学于包世臣,并且尽弃之前所学,开始学习邓石如的篆书,他的篆书受邓石如篆书和玉箸篆的影响较深,同时他还吸取了汉代碑额的用笔、结字特点,受汉碑篆额倒薤书的弧曲飘拂、出锋锐末的影响,他篆书的用笔开始出现了行笔过程中收腰、收笔处快速出锋的特征,这时已经初具吴氏篆书的风格。

邓石如在六十三岁卒时,包世臣三十一岁,吴让之才七岁,包世臣在二十八岁的时候结识邓石如,后来虽然仅有数次交往,但一见如故,他的书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包世臣。包世臣对邓石如极为推崇,曾经在《艺舟双辑·国朝书品》中推包氏篆隶书为神品:“神品一人:邓石如隶及篆书”。吴让之后来受业于包世臣的门下,通过包世臣对邓法的传授,加上包世臣的论书思想,邓石如的书学思想便早早植入了吴让之的心中。吴让之三十四岁创作《观海者难为水》(见图2),此印即体现了“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吴让之的篆法非常像邓石如(见图3、4),圆圈中弧状笔画的处理、方形中圆形笔画的处理以及椭圆中“水”的处理,由此可以窥见,此时吴让之的篆书风格已经初具邓石如的面貌。

3.风格成熟时期。

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九年,这个阶段属于吴让之篆书风格的成熟、完善期。吴让之六十二岁篆书册页《赠砚山五体册》(见下页图5),此作品凸显了吴氏篆书的笔法特点注重中锋,线条在起止处和转折处抑扬顿挫,特别是其转折处由于用笔顿挫而时常形成外方内圆的特点,且吴让之在学习邓石如垂露收笔的基础之上吸收了汉代碑额的特点,受到汉代碑额倒薤篆的曲弧飘逸、锐末出锋的影响,由此而形成垂露出锋的收笔特征。他的篆书四言联“冯春丽翰,对酒当歌”(见下页图6),线条圆润、笔力挺健、气息高古,篆法已经多出己意。

此外,吴让之的篆书还有许多未系年的作品,大多署款“吴让之”“吴熙载”“让之吴熙载”等;条屏有《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陆机演连珠篆书四条屏》(见图7)等;对联有《度白雪以方睫,干青云而直上》《茗杯暝起味,书卷静中缘》等;横批《无事此静坐》;立轴篆书《录尚书大禹谟句》轴。这些作品的用笔以中锋为主,悬针、垂露兼容,笔画间搭接富装饰意味且具有节奏变化,结体修长妍美,风格秀美飘逸。

吴让之篆书传法于邓石如、包世臣一脉,取法于金石碑版,这使之成为碑派书法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他二十多岁入包氏门下,是包氏的入门弟子,受其书学思想影响极大,而包世臣对邓石如的推崇使得吴让之对邓石如借鉴的汉碑额加以重视和喜爱,在学习邓石如的基础上进而上窥金石碑碣,将汉碑额融入自己的篆书中,用笔富有节奏,形成了方圆结合、端庄飘逸、富有灵动气息的篆书书风,受到世人的好评。

猜你喜欢

篆书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我的篆书观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二)
论邓石如篆书的继承与创新
篆书评价标准探究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周敦颐《爱莲说》创作说明
关于山海关区石河镇出土石碑的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