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2020-09-10岑加欢
岑加欢
摘要:黔西南州作为多民族地区,拥有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近年来更是作为代表参加全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且取得好成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对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发现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改善当地基础条件;培育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等对策。
关键词: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黔西南州位于云南、贵州、广西三地省会的中心部(亦称金州),在贵州省西南方向,是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黔西南州下设两个市、一个新区、六个县,共有130个乡镇,2122个村。截至2018年黔西南州人口总数为365.17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39.7%。
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人们长期参与社会生产劳动中演变而来。少数民族以宗教祭祀、民族节日、民族风俗等形式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它是以古老、神秘的方式表达少数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是弘扬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培养伦理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桥梁,凝聚着少数民族对家乡浓郁的情怀。
一、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在大健康、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是不可分割的话题。政府的决策和扶持决定着各县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全民健身在当地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黔西南州政府全力举办州级运动会,鼓励少数民族参加全省、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从黔西南州参与历届少数民族体育赛事统计来看,参赛人数、参赛项目、获得奖牌数量逐年增加。在黔西南州人民政府的扶持下,体育设施建设得以改善,民族体育文化进校园活动得以开展,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政府完善和改革相关制度,促进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参与体育活动力度。
当今,黔西南州少數民族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性成就,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和政府前瞻性的决策滞后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加之少数民族人才少和少数民族人才流失的矛盾,青少年一代喜欢传统体育文化和不愿意继承的矛盾等问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部分传统项目面临失传的危险,这种信号敲响了人们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体育的警钟。当地群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熟悉程度和学习意愿比较低。许多乡镇、社区、学校体育设施都是以现代体育设施为主,具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设施并不多见,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类型
由表1可知,黔西南州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从运动性强度上把它分成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很多项目历史悠久,例如射箭、射弯弓等是人们从自然生活中获取食物的演变而来的,而打花棍、舞龙舞狮是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庆祝丰收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方式
黔西南州响应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力制定并实施《黔西南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大力开展独竹漂、芦笙棒舞、高脚竞速布依族武术、转场舞、押加、蹴球、龙舟、桨板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以代表省参加全国民运会为目标,以参加省民运会为契机,以举办黔西南州运动会为载体,[1]以望谟民族中学、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为着重点。通过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综合性文体活动,传统体育项目人才培训,校运会、体育课等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目前为止,在兴义市、兴仁市、贞丰县、安龙县、晴隆县、普安县、册亨县、望谟县的中小学共设立24所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示范学校。
黔西南州已经举办了四届州运会、在每届运动会中都设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发展本州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注入新的动力,为培养优秀传统体育人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2016年到2019年底,黔西南州举行了序列的大型的全国性、国际性赛事,为举办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积累宝贵经验。在全国、全省都举行民运会的情况下,很多市(州)都举行民运会,举办民运会既可以提高民族认可度,又可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和项目。因此,黔西南州举办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运动会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参与现状
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积极参与相关的体育活动是来提高群众对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参与的情况
根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条例》规定,全州各单位六月六和八月八两个少数民族节日作为法定节日,增添少数民族节日的活动氛围,为群众提供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平台,从而提高了群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参与度。
由表2可知,兴义市、兴仁市、贞丰县等地在少数民族节日开展综合性文体活动,开展的项目有舞龙、舞狮、布衣武术、板凳舞等。参与表演项目居多,竞赛项目较少。从参与人员结构上看,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青少年人所占比重小。
参与活动中老年人居多的原因有:从文化水平上看他们受其他文化影响程度较小,遵循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塑造民族自信心和存在感,是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承人;从技艺上来看他们技艺精湛,受当地民族的推崇,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象征和代言人;从健康生活上看他们秉承体育运动能舒筋活血、延年益寿的理念,追求健康生活,以他们为代表的民族体育活动已成为乡村文化场所和城镇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人员组织上看他们受生活习性影响,居住地相对固定,家庭较为和谐,收入趋于稳定,时间较为充裕,为组织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提供了人员保障。
2.学生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情况
学生是学校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对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足于校园的有生力量。少数民族学生代表黔西南州参与全省民运会,先后在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的表演项目上绽放光彩。黔西南州少数民族学生代表贵州参加全国民运会,并在2019年竞技比赛中取得突破性成绩。
在册亨民族中学、望谟民族中学、贞丰民族中学等学校把竹鼓舞、板凳舞、糠包舞、竹竿舞、高脚竞速、押加等项目作为课余体育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除此之外,大部分中小学的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主要以现代体育为主导,休闲体育为辅助,没有机会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了解。
3.居民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情况
据走访获知,黔西南州设有台球、户外运动、足球、太极拳等协会,建有户外运动、跆拳道、健身等俱乐部,而民族传统的体育协会并不多见。在调查人数中55%的人不清楚当地是否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33%的人不清楚有哪些项目;15%了解并懂得项目的人数当中。在社区、村活动室等休闲娱乐场,人们以慢步走、下棋、垂钓、跑步、广场舞、打篮球、乒乓球、借助器械健身等方式強生健体,愉悦身心。
(四)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可度
由表3可知,从年龄段来看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数比重最大的是66岁以上,人数最少的是18-40岁;不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数最多的是7-17岁,人数最少的是66岁以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持中立人数最多的是18-40岁,人数最少的是66岁以上。
从各年龄段分析:(1)6岁以下,这个时期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处于朦胧状态,对少数民族的认知主要受民族服饰、民族活动、家庭成员潜于默化的影响。他们对民族的喜欢与否仅限于感知,并具有可逆性;(2)7-17岁,这个时期的少年已经了解并接触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他们在家乡和有条件的学校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引导和培养人才的最佳时期。但他们没有系统的学习观念,仅限于有限的平台,大多数把它当作一般体育活动,从思想上看他们处于被动的学习和接受;(3)18-40岁,这个时期的青年对少数民族体育有自己的认识,他们有文化,有理想,他们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力量;由于生活结构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这一代人认可少数民族体育,却不愿深入了解和参与。(4)41-65岁,他们徘徊于坚持少数民族文化还是选择现代生活,他们受生活习性和文化结构的影响,最终选择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承载者。(5)66岁以上,这个年龄的人们深受父辈的影响,曾经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他们向往美好生活,尊重自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热爱之情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五)当地体育场地的情况
由表4知,现有1个体育场或1个体育馆的有3个县,有1个县拥有1个体育场和1个体育馆,有1个市有1个体育场2个体育馆,有1个市拥有1个体育场和3个体育馆。有3个县(新区)的综合性场馆正在建设中,有的目前工期已达将近三年,场馆还未投入使用,现有的场馆很多设施陈旧,也有损坏的情况。
黔西南州先后设立了十个运动基地;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望谟民族中学、贞丰和安龙等地设立民族体育运动基地;在兴义市、望谟县、册亨县、贞丰县、普安县五个县(市)的学校设立五个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近年来,基地数量日渐增多,实际上体育基础设施受经济、重视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体育基础设施受损、建设不全、利用率低的现象成为常态。
二、发展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便利和扶持。[2]针对体育建设匹配资金不及时到位、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经费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知晓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进程。因此,要发展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首要解决体育用地、文化设施等建设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为全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有力保障。[3]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实施力度,提供针对性高、目的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4]。
改善当地基础条件,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传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发展的基本保障,它直接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增强群众身体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县级场馆多数是多年以前建造而成,普遍有设施老化、配套不完整、面积不足等问题。黔西南州体育局指导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对体育公园、山地户外基地、乡村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基础设施重点改造,大力发展乡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培育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组织,推广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想要发展都需要聚集发展的新优势,要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5]在每个县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协会),定期组织协会成员和各学校的体育教师代表培训,以点代面,在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综合性活动,以乡镇为代表参加比赛,培养人们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
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培养人才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的关键。随着人们对外界经济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个人精神世界高标准的要求,目前存在许多不利于专业体育人才培养的因素,例如精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人才少,人才流失严重,体育项目推广存在区域性,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研究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缺失等诸多因素。为了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专业人才,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政府部门需要大力挖掘专业体育人才,保障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建立长远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机制;有规划、有组织、有保障地组建一支体育专业综合技能较强人才队伍。[6]打破区域限制,融合优势形成统一的体育项目;除旧推新,把曾经以言传,师徒制为主要人才培养方,改为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培养体育人才新型方法,它不仅从面上增加体育人才的广度,还能更多的培养出优秀的综合技能人才;招聘优秀的研究型和管理人才,从深层次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推广体育旅游文化,促进地区经济建,才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黔西南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李蓉.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07):105-106.
[2]唐明欢.黔西南州布依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8(02):15-18.
[3]姚强华.内蒙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5(01):55-58.
[4]姚乐辉.“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9):81-84.
[5]谢玉萍,谢欣池.湘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与问题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04):63-64.
[6]屈植斌,顾晓艳.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运行机制的系统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4):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