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县委书记坚守初心的路径探析
2020-09-10冯红伟张昭国
冯红伟 张昭国
[摘 要]县委书记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总指挥”和骨干力量,其初心坚定与否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着直接影响。当前,县委书记队伍总体是好的,但仍有极少数背离了初心,他们心中有鬼神无马列、有财无民、有位无责、有权无戒。其原因主要有: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权力观出现扭曲;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勇气不足;压力型治理的助推;县域治理具有一定的熟人社会性;干部选拔机制不完善。要锻造一支初心坚定的县委书记队伍,需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坚定县委书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树立正反两方面典型,使县委书记既从正面榜样中汲取力量,也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厚植县委书记自我革命的“精神基因”和“内生动力”;对县委书记加强监督,防止其滥用权力;提升县域治理制度化水平,摒弃人情关系道德缺陷;完善县委书记选任机制,确保优秀人才选得出、用得好、留得下。
[关键词]新时代;县委书记;坚守初心;路径探析
“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工作好坏,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1]322014年3月,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与全局的角度分析了县域治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特点,强调“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2]52。2015年1月,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县级政权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需要办的事情越来越多”[2]3,“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2]2
鉴于县在国家政权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将县委称为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而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他们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处在维稳第一线,官不大,但责任不小、压力不小,“担负着领班子、带队伍、抓发展、保稳定的重任”[2]30,因此,党中央相当重视县委书记队伍建设。中共中央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依托中央党校组织县委书记轮训,以县处级以上干部为重点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然而,现实中,仍有少数县委书记(包括曾经的全国“百优”县委书记)背离初心,走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对立面。
基于此,本文以中央纪委监察网通报的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至2019年6月份25个省区市的114起典型案例为样本,同时查阅了相关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监察网以及裁判文书网、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社、最高检察院网等官方网站和媒体的相关材料,还原党的十八大以来被依纪依规依法审查的县委书记(既包括在任期间接受审查的,也包括党的十八大之前曾经担任过县委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被审查的)的堕落轨迹,归纳他们背离初心的表现,探究他们背离初心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建设初心坚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县委书记队伍提供警示和借鉴。
一、多重表现:被查县委书记背离初心的主要特征
县委书记虽然职级不高,但在县域治理中,处于权力顶端,在人、财、物的管理与分配上,拥有明显大于其他县级干部的话语权。绝对的威权容易导致权力的绝对集中,县委书记若不能严格自我约束和被约束,便极易背离初心,走向反面。从114起典型案例看,县委书记背离初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心中有鬼神而无马列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其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要“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仍有少数党的干部,将党章规定抛之脑后,上演迷信风水、求神拜佛的荒唐“戏码”。就县处级干部而言,国家行政学院程萍教授在2007年“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的调查报告中指出“过半县处级官员都相信迷信”[3],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跟踪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这一比例下降至2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越来越坚定,但从被查处的114起县委书记典型案例看,相信鬼神者的比例仍接近10%。譬如江西省安远县原县委书记邝某将风水先生奉为座上宾,常随身携带多件“辟邪符”。河北省大名县原县委书记边某也是随身携带画着符咒的黄纸。高某担任黑龙江省富裕县县委书记期间,长期搞迷信活动。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书记、主任青某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也参加过迷信活动。习近平多次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作为“县里的权力人物和公众人物”[2]12的县委书记,一旦将信仰异化为“吃斋念佛”,背离初心也就不足为奇。
(二)心中有财而无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县委书记作为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领导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2]6,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官与发财的关系,“想当官就不要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2]49,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从被查处的县委书记看,他们却是心中无民而有财,且占比近12%的县委书记贪污国家财物的数额在千万元以上。为达发财目的,他们或政商勾結,利用职务便利,非法为他人在工程招投标、工程承揽、商业经营等事项上提供帮助;或借地生财,在土地使用权与自然资源开发上谋取利益;或卖官鬻爵,违规收受下级礼金;或构筑腐败“圈子”,形成腐败联盟。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县委书记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4]147,绝无个人私利可言,但少数县委书记并未以此要求自己,依然“逐梦”在鱼与熊掌兼得的不归路上。
(三)心中有位而无责
所谓干部,即要干字当头;所谓干字当头,即要责任在心、担当在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县委书记的责任担当”[4]167,告诫县委书记“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4]145。然而,通过梳理案件,发现被查处的县委书记中相当一部分缺乏担当精神,一味逃避责任,只求“平安无事”。对于一些重大事故或影响较坏的事件采取迟报、谎报、瞒报者约占7%;对一些违法乱纪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宽大处理”惩戒方式的约占10.5%;对中央政策执行不力或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约占21.9%;放任纵容黑恶势力横行乡里、为害一方,甚至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约占4.3%。
“为官避事平生耻。”被查处的县委书记,相当一部分既没有面对工作难题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也没有成为带领一方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表面上看,是不思进取、为官不为,但实质上是满足于当“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太平官”,严重背离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
(四)心中有权而无戒
县委书记是一班之长,更应成为严格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成为依法治国的守护者、推动者。然而,部分被查县委书记,却把“班长”当 “家长”,把主政一方的县域视作私有地盘,凭借手中权力,既逾越党纪国法红线,又触碰党纪国法底线。从被查处的县委书记违纪违法事实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者有之;生活作风问题突出者有之;对亲属与身边工作人员约束不严者有之;违反党的政治纪律者有之;大搞“一言堂”者有之。“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5],“县委书记作风不好,党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4]145。部分被查县委书记没有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没有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蕩荡为官,违背党的宗旨,背离党的初心,侵蚀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二、多维探析:被查县委书记背离初心的诱发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县委书记队伍建设。邓小平曾说:“当好一个县委书记并不容易……县委书记当好了,到地委、省委工作就比较容易,比较顺手。”[6]习近平也深有体会地指出:“县级岗位是锻炼和培养干部的好课堂。”[1]32然而,在“好课堂”中却出现了一批背离党的初心的“差学生”。综合官方网站披露的违规违纪事实以及被查县委书记所写的忏悔书,不难发现他们背离初心的诱发因素,在主观方面主要是信仰观、权力观、自我纠错能力出现了问题;在客观方面,县域治理中的熟人社会性、压力型治理的助推、干部选拔机制不完善等也是重要因素。
(一)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动力之源。对于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只有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工作中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真正为民服务。被查县委书记中,一部分人从政做官的动力并不是基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是出人头地的虚荣心和功利欲在作祟。这样的干部在是非风浪面前就容易摇摆立场,有所畏惧;在诱惑面前,抵御能力较差,就会逐渐迷失自我。诚如吉林省辉南县原县委书记付某在忏悔书中所述:信仰摇摆,职务上去了,灵魂却没有跟上。信仰的摇摆、灵魂的迷失,使其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宗旨意识、法律意识、人文关怀,变得昏、懒、庸、贪,最终走上了违纪违法之路。总体上看,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被查县委书记背离初心的“总根源”。
(二)权力观出现扭曲
在剖析犯罪根源时,几乎所有被查县委书记都提及自己在“有权为谁用”的问题上出现了错误认识。权力是政治生活的核心,无数事实证明,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始终存在一种超越界限、扩展行为范围和规模的天然倾向,因此,孟德斯鸠曾不无担忧地讲到“一切手握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的倾向,且一直要用到极致才肯停下”。[7]前文一再提及,县委书记虽然职级不高,但在县域权力范围内处于顶端,部分群众曾戏谑:“只要县委书记不想干的,别人再怎么折腾都没用;同样,只要县委书记想干的,别人再怎么反对也无济于事。”虽然此话过于极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县委书记的权力确实够大。是否能够正确行使高度集中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委书记个人的权力观是否正确。基于此,习近平多次强调县委书记要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为民用权,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但事实上,这些背离初心的县委书记恰是在权力观上出现了扭曲,或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将权力作为自己“变现”的“取款机”;或我行我素,县域事情一人说了算;或认为做官就是为了升官,向上级领导行贿以求被提拔。扭曲的权力观,使他们没有真正明白“手中权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从而走向背离初心之路。
(三)缺乏自我革命的精神与勇气
通过对被查县委书记案件情况通报的梳理,不难发现很多县委书记在接受组织审查时,曾有过对抗组织的行为,不主动承认错误,拒不交代违纪违法事实,设法转移赃款,销毁犯罪证据,等等。此种行为既是态度问题,更是他们缺乏自我革命精神与勇气的外在表现。“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8],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8],不回避问题、不掩饰缺点,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唯有敢于自我革命者,才能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检视被查县委书记,他们或疏于学习,忽视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时刻摆出一副“唯我真理”的面孔,事实却是将真理抛之脑后;或犯了错误后,不知悔改,不主动承认错误,而是设法掩盖错误、推脱责任;或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对管辖县域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等等。自我革命精神与勇气的缺乏,致使他们积跬错而远初心。
(四)压力型治理的助推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分权改革,政治体制从集中“动员型”逐步过渡到分权“压力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但社会治理的“路径依赖”还不能使治理体系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科学转型。在压力型治理下,县级政权往往背负着沉重的考核任务。为使考核达标,一些县委书记便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如何借助权力完成任务上,因而忽略了权力运行过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其结果不仅致使权力被滥用,还为县委书记自身权力欲的膨胀埋下了隐患。从114起被查县委书记的履历看,其中不乏能力很强、视野开阔之人,甚至还有人跻身全国百优县委书记之列,但在任务压力下,却做出了损害县域发展、违背群众利益之事。庆幸的是,党中央已经意识到了县委书记的窘境,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知道大家在县里当干部也有难处,上面这样那样评比检查很多,有的还希望下面多出政绩,甚至授意提供掺了水分的数字。”[2]48。因此,他要求“从上面下手解决问题”[2]48,为县委书记切实减负。不得不说,这也是2019年被定为基层减负年的初衷之一。
(五)县域治理中的熟人社会性
从传统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情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政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仅仅依靠人情难以实现国家的高效有序运转,如同费孝通先生所说“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9],于是法律便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完善,依法治国也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但是,以新代旧往往具有过程性特质,新兴事物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有事物的彻底消失,一定时期内,人情与法治仍然混杂在国家治理中。就县级政权而言,由于县域面积相对狭小,生活在同一县域的人们相互认识的概率极高,一定意义上讲县级社会仍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关系在县级及县级以下地方仍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3月,在河南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县级地域不大,人际关系比较密切,亲属圈、朋友圈、同事圈等比较热络。”[2]44因此,他告诫县委书记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際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2]44。然而在县域社会治理中,把握人情与原则之间的度,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与管理艺术。通过案件通报的梳理,可以发现,掉进人情陷阱不能自拔也是被查县委书记背离初心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六)干部选拔机制不完善
“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因此应该“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4]45。但事实上,我国的干部选拔机制还存在短板。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官员的仕途升迁除了要考虑资历、政绩、对党的忠诚度等因素外,关系运作在晋升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一定程度上,“政治精英更替是制度化与非制度化政治行为合力作用的结果”[10]。选拔的公开性不强、透明度不高,选拔标准“一刀切”,考核主体单一化,一些县委书记虽然政绩突出却未被提拔,产生心理失衡而转向其他方面寻求补偿安慰,逐渐将党的初心抛之脑后。2011年换届时,广西省平南县原县委书记黄某因没有得到提拔重用便心生不满,工作干劲全无,当看到社会上的老板挥金如土时,心里便滋生了“不能升官,就发点小财”的念头,思想防线失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之后仍不收手。边某在忏悔书中也曾提及自己在县委书记的位子上坐久了,感觉工作干得不错,但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心态开始失衡,从第二任县委书记开始,就只想着怎么多挣钱了。这种“不升就贪”的逻辑背后反映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功利观存在严重问题,也从反面反映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
三、多策并用:锻造一支初心坚定的县委书记队伍
把“小我”放大,难免滋生私心杂念;追逐名利,必会漠视纪律规矩;一心只谋“其位”,必会淡化宗旨意识。要想杜绝上述问题,锻造一支初心坚定、牢记使命、为民谋福的县委书记队伍,需要多管齐下。就县委书记自身而言,必须坚定信仰,强化宗旨意识、规矩意识,既要通过对照正反典型找差距,查问题,又要厚植自我革命精神。同时在制度层面要强化权力监督,提升基层治理制度化水平,完善干部选拔机制。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县委书记安身立命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安身立命的根本,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就极易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县委书记作为党执政的骨干力量,更需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信仰的强化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在历史学习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新时代令世界惊叹的诸多“中国奇迹”,都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最好注脚,从而也成为县委书记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是在人民立场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理论,作为其坚定的信仰者,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广大县委书记若心中始终能够装着人民群众,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一方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百姓自会为其点赞。人民群众的态度和反应就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是否正确的最好“试金石”,在为民、惠民、利民中,县委书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主张等定有更直接真切的认识和感悟。
三是在实事求是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1]。县委书记只有从县域实际出发,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找到县域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路子,在“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发展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伟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既要从正面榜样中汲取力量,也要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
教育学理论将榜样示范法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意在借助榜样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言行等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观察研究,他得出结论:榜样对人的影响作用有时超过了言语夸赞的作用。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诸多榜样人物的影响也说明了榜样的力量确实巨大。基于对榜样影响力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用好这一宝贵资源,用榜样教育影响县委书记。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都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书记,党中央多次号召广大县委书记要以其为榜样,对标他们的言行举止,寻找自身差距。为更好地调动县委书记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快成长,党中央先后于1995年和2015年举办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正向激励作用。
然而,与学习宣传正面榜样相比,对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还有待加强。正面典型可以为干部树标杆、明导向,反面典型更能使干部知敬畏、受警醒。因此,对县委书记初心的淬炼,正反两方面的教育都要加强,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反思中,锤炼县委书记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政治品质。
(三)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厚植自我革命的“精神基因”和“内生动力”
自我革命实质上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机统一体,四个“自我”既有理论层面的要求,也有实践维度的涉列,厚植县委书记的自我革命精神,需要同时抓好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批判的武器也能转变成武器的批判,因此县委书记要加强理论学习,在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感悟无产阶级政党是如何通过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实现自我净化,如何通过政治建设和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实现自我革新,如何借助民主集中制和反腐倡廉实现自我完善,如何通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现自我提高。
二是加强实践历练。党性教育过程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必须与具体实践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实践作为加强党性教育和深化理论学习的重要方式,需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其中,调查研究作为有效途径之一,更须将其用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更没有决策权。作为县域各项政策制定的最高决策者,县委书记只有通过亲身调查才能观基层风貌,听基层呼声,查基层需要,摸基层问题,从而对标群众期待,寻找自身差距,制定整改方案。习近平在正定任县委书记期间,经常与村民同吃穿共生产,正是这种基层历练与实践调查,使他因地制宜地带领正定人民摆脱贫困,并铸就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爱民为民的初心。如今,一些县委书记在实践调研中也深有感慨:“走进田间干干活、流流汗,方知民生维艰。”可以说,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党性修养,在深入群众中加深对“人民”二字的理解,是县委书记坚守初心的重要支撑。
(四)加强县委书记监督,防止其滥用权力
如何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长期以来一直是政界与学界力克的难题。从被查县委书记的案件通报来看,多数因权力监督不够而致权力任性使用。从党的廉政建设经验来看,防止县委书记权力滥用,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用。
首先,要用好“巡视”这把利剑。巡视制度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因主要对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督,并且巡视组只对派出党组织负责,故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具有相对独立性。加强对县域工作的巡视,要精准定位,找准县域多发问题领域,譬如要将中央八项规定执行问题、选人用人问题、土地流转问题、精准扶贫问题等作为巡视重点。同时在巡视中要广泛发动群众,形成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和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相结合的合力机制,确保对县委书记全过程的监督。
其次,要善用法律法规加强权力制约监督。“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是“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标准之一[4]287,因此要从法律法规上明确界定县委书记的职责权限,确保县委书记不逾越法律红线,不触碰法律底线,严格守法,依法办事,避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党内法规作为党内的行为规范是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基本遵循,特别要注重发挥相关党内法规的刚性作用,使其成为规范县委书记行为的硬约束。
再次,要加强群众监督。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根本依靠力量,党的权力来自群众,理应接受群众监督。要纠正一些县委书记的认识误区,有的认为让群众监督自己就给了一些群众借机找茬、挑毛病、添亂子的机会;有的认为有些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提不出合理性建议和意见;有的认为群众监督限制了自己能力的发挥。县委书记要克服偏见和盲目自信,让群众监督切实成为任性用权的“威慑”力量。
(五)提升县域治理制度化水平,摒弃人情关系道德缺陷
人情关系是部分党政干部背离初心的重要因素。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看,关系和人情文化一直在中国社会占据重要位置,在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广大干部要管好亲属和下属等身边人的原因所在。就县域治理而言,异地任职的县委书记,上任伊始,往往会面临着“人生地不熟”的窘境,承受着要按时保质完成大量甚至超额任务的压力,并有可能遭遇“无职无权无物”的尴尬。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委书记有时不得不打“感情牌”以调动各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极易使自身陷入关系的漩涡而违纪违规。摒弃县域治理中的人情关系,除了要加强法治精神培育外,还要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13]的指示,将治理资源下拨县域。同时,注重减轻县委书记负担,科学制定县委书记考核指标,减少因完成过重任务而通过人情获得下级支持的可能。此外,还要真正落实201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畅通职级晋升通道,避免下级因职务竞争而想方设法与县委书记拉近关系。总之,只有注重提升县域治理的制度化水平,才能与依法治国战略形成合力,避免县委书记因人情围猎走向违纪违法的歧路。
(六)完善县委书记选任机制,确保优秀人才选得出、用得好、留得下
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4],邓小平多次强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新时代,领导干部作为党员队伍的“火车头”和国家发展的“领路人”,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作为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县域,建设一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县委书记队伍更为重要。
一是县委书记的选任既要突出政治标准,又要坚持德才兼备。切实把理论水平与党性修养高、知识背景、实践经历等与县域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选拔出来,避免任用中“裙带关系”“圈子主义”“人情提干”等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15]。
二是拓宽用人视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习近平曾明确提出“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4]41。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真正用好各类人才资源,就需要拓宽干部选拔视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论资排辈”选任干部的“旧思想旧观念旧做法”,树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一大批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的观念,对于那些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优秀年轻干部,打破陈规、大胆使用。
三是提高县委书记工资待遇,切实解决好留得下的问题。当前县委书记的待遇总体上并不高,使得一些县委书记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据相关调查显示,县委书记对薪酬满意或相当满意的仅占35.4%,64.6%的县委书记认为自己的薪酬一般或对自己的薪酬不满意甚至很不满意,而这也成为他们背离初心的潜在风险因素。比如安徽省望江县原县委书记张某刚开始手握重权时,虽然慕“权”而来者众多,但仍能坚守住底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某心态悄然改变,看到企业家的高档享受,想到自己“5+2”“白+黑”的工作方式,劳苦奔波,收入却极其微薄,没能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心态失衡,最终“禁锢一开,一发不可收拾”。县委书记作为党执政治国的骨干力量,“是党在当地执政团队的带头人”[16],“是党在当地各级组织的领导人”[16],“是在当地人民中党的形象的具体代表人”[16]。换言之,县委书记既是国家政策的践行者,需要完成上级组织规定的各项“硬性”任务;又是县域发展的领导者,需要满足辖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双重任务”使得县委书记扮演着既要满足“上级”又要取悦“群众”的“双重角色”,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极大,但待遇却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为使优秀人才能够留在基层并吸收到县委书记岗位上,需要提高其待遇。尤其是艰苦边远地区的县委书记,更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从而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扎根基层,服务边远地区。
总之,提高县委书记队伍理政能力,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足队伍现状,把准突出问题,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既通过榜样示范、理论学习的内化教育帮助县委书记武装思想,又通过科学选人、合理用人、加强监督的外在机制维护县委书记的合法权益和应有权威,内外兼顾,多措并举,多策并用,唯有此,才能锻造一支初心坚定的县委书记队伍,进而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程萍.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J].民主与科学,2007(4):38-4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8.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
[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欧启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131.
[8]习近平.全党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9-06-26.
[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7.
[10]刘伟,刘丁如.当代中国政治精英更替中的“变”与“常”[J].江汉论坛,2017(1):43-48.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326.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13]习近平.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14-03-06.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15]习近平.严把标准公正用人拓宽视野激励干部 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N].人民日报,2018-11-27.
[16]李源潮在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县委书记培训班上指出县委书记要切实履行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抓班子抓队伍的责任[N].人民日报,2008-11-16.
(责任编辑:铭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