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本土资源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与实践
2020-09-10孙丽丽
孙丽丽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近年来,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本土资源植入小学思政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义深远。通过“微课程”的打造,进行本土资源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与实践。以创建“微团队”,搭建“微平台”;确定“微主题”,践行“微活动”;开发“微资源”,实现“微体验”;创新“微评价”,推动“大发展”,创新学校德育新途径。
关键词:微课程 本土资源 家国情怀
近年来,微课程成为现代化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实践,让乡土文化走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家国情怀的精神基因得以延续和传承,这是新时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生活,在亲身参与中了解社会,在生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家国情怀。
一、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1.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虽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多种渠道,但教学实践证明,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更有助于学生探究、组织、交往、信息处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2.对国家精神的解读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家内心暖,有国格局大,“由家而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基于以上认识,经过反复论证,我校以微课程为依托,在系列寻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荣成本土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民俗文化等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巧用微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与探究
学校秉承“善得教育”办学特色,近几年一直在德育创新上摸索实践,构建了微型德育新模式。在推进过程中,结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将本土资源课程化,开展基于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层面的微课程开发,践行德育活动,形成了学校德育文化的特色。
1.创建“微团队”,搭建“微平台”
我校成立了以“道德与法治工作室”主持人为引领,工作室成员及教学骨干、部分骨干班主任为中坚力量的项目研究团队,结合学校工作的重点,搭建节假日活动、少先队活动、研学旅行、同城大讲堂等活动平台,进行项目的实践研究,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文化长廊、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进行家乡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2.确定“微主题”,践行“微活动”
结合本土资源,团队成员进行了深入挖掘,确定了不同的研究主题,如可敬可爱的家乡人、家乡的特色、我做家乡代言人、家乡的非遗文化、家乡新变化、家乡的传说、家乡英雄谱、家乡的红色记忆等。具体实施中,围绕主题开展了“寻一种家乡物产”“找一名家乡英雄”“听一段家乡故事”“探一种家乡特色”“看一点家乡变化”“拍一张家乡风景”“游一处家乡名胜”“追一段家乡记忆”等系列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增进了对家乡的认识,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感恩之情。
在“找一名家乡英雄”的微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观看和了解郭永怀的英雄事迹;通过开展“永怀爷爷,我想对您说”征文比赛、“永怀精神,永放光芒”演讲比赛等,感悟永怀精神;通过“从身边小事做起,发扬永怀精神”,深化对家乡人郭永怀的理解。
3.开发“微资源”,实现“微体验”
在微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围绕“学生申报—教师引领—自主参与—家长助力”的思路开展活动,将活动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邀请家长参与,确保活动的实效。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主题丰富的实践体验中了解家乡文化,感知家乡特色,丰富原有认知,提升身为荣成人的自豪感。
(1)学生申报
随着主题探究的不断深入,基于活动层面的学习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更加深入的微课程资源开发就能很好地弥补活动浅表化带来的缺憾。需要开发哪些资源?学生对哪一方面的家乡文化更感兴趣?我们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关主题的申报,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引领
在“找一名荣成英雄,讲一段英雄故事”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并提出开发家乡英雄人物微资源的要求。于是,教师团队按照抗日战争、革命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时期的发展顺序,在本土英雄中,各找一名代表性人物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出张晶麟、吴义虎、郭永怀、沈秀芹等系列人物微课,形成红色教育资源。
(3)学生参与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逐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自主开发了不同的微课程。有的学生对教师讲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变成了儿童语境中的英雄故事;有的学生对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了补充,换了一个角度看同一个英雄……一段段微视频、微音频的呈现,丰富了学生对家乡英雄人物的认知。他们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积极争做小讲师,从学生独特的视角再次解读家乡英雄的故事,拉近英雄与自己的距离,使本土资源的教育意义更大。
(4)家长助力
每次活动开展前,我们都要通过家长微信群等途径将活动的主题、内容等提前发送给家长,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期间征募家长志愿者,补充、完善活动方案。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志愿家长进课堂”“亲子故事会”等活动,讲述荣成本土大英雄、小英雄的故事,通过班級圈、学校微信公众号等陆续展播。
4.创新“微评价”,推动“大发展”
系列活动的开展,带动了评价的微创新。“最美家乡人”“我是家乡代言人”“最佳宣讲员”“优秀小志愿者”等评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将活动的评价与学校信用体系建设和优秀班级的评选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了德育行为的落实,深化了家国情怀,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
三、效果与启发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1.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通过对家乡的人、事、物的认识与了解,提升爱家乡、爱国的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回报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2.带动城市文明的发展
建立课堂内外的联动机制,课内立足课堂教育,课外链接同城大讲堂活动,扩大受益群体,形成区域内小学生系列化教育。在“小手拉大手”“我做志愿者”“最美宣讲员”等活动的开展中,以个人辐射带动家庭、社区群众意识的提升,带动整个城市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家国情怀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落实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立足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尝试,才能实现教育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金秋.培育家国情怀要坚守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J].中国教育学刊,202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