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9-10张焱红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运用初中语文

张焱红

摘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尤其是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文章从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出发,浅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而简要分析如何利用这一教育理论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社会即学校 初中语文 教学运用

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在这个学校中,学生可以自己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果教师将学生局限在学校的教育中,学生由于缺少教学工具和教学素材,很难有效联系生活,教师与学生也很难产生教学互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很难学到做事、做人的知识,很难获得学习的经验,很难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学习。陶行知先生的话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要充分借助“社会即学校”理念,推动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形式过于死板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形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学习。这样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很难理解性地记忆教师讲的知识,无法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降低了教学效率,限制了思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语文教学难以发挥培养学生的性格与人文素养的作用。

2.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课本知识为主,讲述做题的技巧,很难与学生的生活产生具体的联系。教师认为语文的学习仅是对字、词、段的理解,忽视了语文知识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另外,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也很难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对此,我国教育部强烈要求当前的教学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贴近青少年的发展实际,这对于推动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作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有相似之处,教师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切实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手段,联系当前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推动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内涵与意义

1.“社会即学校”理论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充分肯定了学校与社会的关联。社会不仅是学生的生活场所,也是充满理论知识的教育场所。社会需要学校来担任教育功能,学校的发展也需要社会活动,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是教育的来源。“社会即学校”理论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了解两者在生活中的深层次联系,从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

2.“社会即学校”理论的意义

这一教育理论主要是为了普及大众教育,让大众认识到传统的教育不足,有效地利用社会来弥补教育功能的缺陷,充分发挥实践与社会的作用,弥补当前教学经验和教学价值的不足。将生活中的经验融入教学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推动当前教育改革,完善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的正确运用

1.将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来自生活,且需要指导生活,所以课本知识与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要将生活中的知识与课本内容充分地结合,使两者实现有效沟通,防止脱节。这对语文教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首先,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有效联系生活经验;其次,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中,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春》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春天。有的学生会说“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花儿开了,树叶绿了,大雁回来了”,有的会说“天气变暖和了”,还有的会说“河里的冰融化了”。不论学生怎么回答,都是他们的真实感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从而有效地形成课堂内容的引子,让学生能够对朱自清这篇文章形成整体认知。

2.打破语文教学的格局,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教育需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格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有效的教学探究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其主动参与教学,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莺》这篇文章中,可以先让学生到花鸟市场,或通过询问养鸟的邻居、查资料,了解鸟类的特征。这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升。

3.注重语文的实用性与灵活性的发挥

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由于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往往只讲解课本中的内容,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复习,让学生进行任务式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塑造和内心感受。在这样的练习中,大多数学生会感到乏味、疲惫,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不愿主动学习。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由于受到思维限制,无法发现其中的问题,难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思考习惯,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得到提升。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必须与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参与教学,提高教学的生活化程度,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语言或书信方式将课文讲给自己的家人听,同时结合课文內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表达方式。

四、结语

总之,将社会知识与教学有效结合,能够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有效提升教学实践效果。我们必须充分重视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施昀希.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范忠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2):8-9.

[3]韩梅.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生物学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教学运用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浅议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
“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积极运用
电子白板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