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于生活化教育的科学课教学探究

2020-09-10司志云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司志云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脱离生活和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小学科学教学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创新精神培养的主阵地,要坚持生活教育理论,加强科学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小学科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 生活化 教学方法

生活经验是小学生理解、建构新知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开启科学探究大门的思维立足点。小学科学教师立足生活化教育理念,将与科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现象、生活问题、生活场景等资源融入科学教学活动中,可以营造活泼、生动的科学学习氛围,拉近科学知识与学生认知的距离,激活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教师可以从科学问题生活化、教学设计生活化、科学应用生活化三方面整合生活资源,构建生活化科学课堂。

一、关注生活,科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领域广阔,内容选择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对教材内容和探究材料进行适当创新,设计生活化科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

1.教材处理生活化

相比于其他学科,科学学科对教材的依赖性并不强,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在确保教学知识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尽量与学生生活相贴合。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删减,或改编与学生生活、认知相脱离的内容,将其替换成可接受性更强的生活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的季节时令,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使学习顺序与现实生活的季节变化相契合,便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学习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气温有多高》编排到本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中,在每个班级都放置一个寒暑表,让学生定期记录教室内的气温变化,制作观察日记或观察周记,从而长期训练学生测气温、读气温的科学技能,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态度。

2.探究材料生活化

动手操作活动和科学探究实验是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加强生活中的材料挖掘,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探究材料,能够节约实验成本,减少器材损耗,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教师筛选探究材料要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内容,确保生活材料与实验内容的关联性,降低实验操作难度,切忌“为了用而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收集与探究课题相关的生活材料,在课堂中进行集中展示,为其他学生讲解和梳理其中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常见岩石》时,教师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岩石,设置了一个岩石展示柜,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旅游中收集的不同种类的岩石进行展示。经过长年积累,展示柜中的岩石种类越发丰富,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直观、有效的实验材料,对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走近生活,教学设计生活化

课堂环节具体設计和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也要与学生生活相关联,保护和维持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促使学生将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迁移到新知学习中,提高科学教学实效性。

1.课堂环节生活化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必须具备连贯性,不能只关注某个教学片段,要将生活化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环节的具体课堂任务,筛选必要的生活资源,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加以呈现,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展开。例如,课堂导入环节的目的是调动的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导入科学新知。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设置生活问题、展示生活物品等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如教学《把液体放到水里》时,教师联系生活中不同密度的液体的分层现象,用鸡尾酒为切入点创设导入情境:配合多媒体课件的鸡尾酒图片,让学生欣赏奇妙的液体分层现象,激发学生对这一生活现象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再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油、蜂蜜、水进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对两种液体是否会分层、会如何分层做出猜想。最后,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验证,从而顺利过渡到课堂教学核心内容,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展开科学知识探究学习。

2.活动形式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探究式学习是科学课堂提倡的教学方式,教师加强活动形式的生活化建设,将生活化教学元素与观察、操作、实验、游戏等多种活动类型相融合,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载体,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学习的乐趣,认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形成。例如,在《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准备了餐巾纸、草纸、宣纸、草稿纸、牛皮纸、复写纸等生活中常见的纸张,在课堂探究环节发放到各个小组,组织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写一写等方式,感受不同纸张的异同点,尽可能多地总结纸的特性。学生对此类开放性探究活动参与热情很高,都积极投入探究学习中,总结出很多独特的看法。这些直接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印象,深化学生对“纸”的认知,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全面的科学认知体系。

三、回归生活,科学应用生活化

小学科学的学习不是为了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方法。教师通过科学作业、生活化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

1.科学作业生活化

教师应丰富作业设计视角,多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入手,根据课堂学习的科学知识设计一些家庭实验的作业内容,实现科学作业生活化。例如,学习了《看月亮》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下与家长每天一起观察月亮的变化,用画图的形式记录一个月内的月亮形状。若单靠学生的自觉性,很少有学生能坚持完成持续一个月的观察作业。教师用家校合作的形式,发挥家长的督促作用,能够加深亲子感情,改善小学生缺乏观察耐心的学习心理,促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科学作业,使科学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2.实践活动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堂受限于教学时间、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很多活动都难以直接展开。教师通过组织科学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丰富学生的科学认知素材,提升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教师选择实践活动主题时,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尽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使学生能够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除了做好教学设计外,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使科学教学内容能够精准投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搭建个性化科学学习平台,增强学生科学认知理解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升与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海霞.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J].甘肃教育,2017(01):63-65.

[2]官秀平.搭建生活桥梁,构建魅力科学课堂[ J].小学科学,2018(12):91-93.

[3]陈晓航.让科学扎根于生活——论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 J].内蒙古教育,2019(09):33-35.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