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文本中的生命资源,直面学生真实生活

2020-09-10秦丽芳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4期

秦丽芳

摘要: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常识储备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资源使用能力,对文本知识进行挖掘和应用,从而使学生积累学习经验,直面生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对此,文章探讨了文本中生命资源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学生真实生活和文本内容的衔接模式,确定了学生培养思路。

关键词:语文文本 生命资源 真实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高综合素养,更好地了解文学的生命性,借助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物,实现对于知识的有效积累。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了这一问题,这导致学生的实际教育水平和相关要求不符。

一、文本中的生命资源含义

1.常识资源

小学语文文本中蕴含大量常识。比如,在老舍先生的《猫》中,就描述了猫的性格难以琢磨。但是,文章的文字本身具有较强的灵动感,由于要让学生具备这一创作“灵性”的难度较大,所以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常识。另外,在后续的学习任务中,无论是模仿类习题还是其他作文创作习题,学生只有了解各类常识,才不会出现常识性问题,才能够激发想象力。

2.美感资源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具有美感,主要体现在人文特性方面,以各类常识为核心。比如,对于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想象相关场景。梨花的开放场景是在未长出绿叶时,学生要真正观察过梨花开放,才可以体会诗句。可以说,对于美感表现,可直接通过描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接映射”,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另外,美感也可通过大量人文知识来体现。尤其是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的性格描写,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涵,提高学习质量。

3.气氛资源

不同的文本塑造的氛围自然存在差异。教师要在学生正确理解相关文章的基础上营造氛围,同时运用气氛剖析思想。主要方法是代入人物的动作、外貌、行为,将描写的内容和自身的思想衔接。比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整体气氛剑拔弩张,教师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讲解资源,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当时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岳飞的处事风格即可。无论是课本中的文章还是学生的拓展阅读材料,通常都有描写氛围的语句,这就要求学生构建常识、审美双方面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描写的氛围。

二、真实生活和文本生命资源的衔接

1.常识衔接

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道题:“河流叩开了春季的大门,繁花拉开了夏季的帷幕,( ),雪花预告了来年的收成。”学生需要根据该句式以及掌握的常识完成撰写任务。从最终结果上来看,60%的学生的撰写方式为,“蝴蝶谱写了秋季的乐章”。虽然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美感,但从常识上来看,秋季基本上不存在大量的蝴蝶,更毋谈“谱写了乐章”。奇怪的是,一个学生如此书写尚可以认为是其缺乏常识,但大量学生都这样造句,显然存在问题。该问题一方面说明学生群体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另一方面,创作这一语句的学生本质上缺乏生活常识。虽然从句式上来看,学生的仿写能力无缺陷,甚至可以确定该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是从其实质性内容上来看,该学生本身的创作内容已经偏离了正常生活。在后续的教育中,笔者提出的句子为“秋雁谱写了秋季的乐章”,让学生自主分析蝴蝶和秋雁的差别,并且分析这两个语句哪个更符合常识。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后者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笔者随后提问:如何将已经掌握的常识和相关题目进行对接?学生自主思考并给出多种答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各类知识的衔接。另外,为了消除学生群体间的抄袭现象,制定了面向所有学生的鼓励机制,促使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2.审美衔接

审美衔接事实上并不是让学生对于同一文本或者文章产生同样的审美情趣,而是要具备个性化的思想内涵,这样学生在阅读相关文本时,才能够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实现对于审美思想的全面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培养,一方面要从文章中找到作者在人物描写、场景描写以及心理环境描写中投入的审美思想,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到句式、描写方法具备的美感。学生在日常生活所见的事物中都蕴含审美情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实现这两者之间的衔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通过具体研究可以发现,由于所有的文章创作都离不开现实事物的影响,所以学生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了审美思维。可以说,若学生可以根植于自然生活,并艺术化书写此类事物,则自然能够完成审美思路的培养目标。

3.气氛塑造衔接

所有文本在创作过程中,都会落实针对气氛的营造工作,根据作者的心境、描写的事物以及描写的内容,全面、合理地确定描写的气氛。对小学生的阅读教育来说,气氛营造体现的教育核心,能够让学生了解各类事物代表的潜台词,这样才可以使其更好地通过模仿以及创作等方法显著提高个人水平,并落实针对气氛的營造工作。小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始终感受着外界氛围,如家庭环境、自然环境等,他们已经有了氛围识别和分析的潜意识,可以通过对场景和文章描写事物的判断产生即视感,建立思想和日常生活状态的对接渠道。

4.资源铺排衔接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可以明确了解各类资源的铺排方法,小到家庭中的各类事物放置、事件发生区域的调整,大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相关事物配套。只是小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并未探究资源的铺排模式。语文教育中使用的各类文本,无论是修辞手法的使用,还是各类描写内容的表现,都形成了良好的资源铺排形式,包括语言资源的使用常识、文本分段规划常识以及自然资源的借用常识等,教师选择的阅读文本中会体现该观点。在小学语文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能够讲解各类文本中的资源类型,并且引导学生对这类信息和其日常生活过程中的相关资源铺排体系进行分析,则更有利于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深耕文本生命资源,直面学生真实生活的方法

1.文本常识提炼

在文本常识的提炼中,一方面是直接根据文本中的相关知识向学生提出要求,让其自主从中提炼各类常识;另一方面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习题,从而更为全面确定相关常识的利用模式。比如,上文中提及的例句仿写,就属于一种对于常识的综合提炼。而对于从文本中选择的资料,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文章,教师都需要在授课中让学生逐渐具备专业分析思想。比如,选择的古代诗词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现代文章选择的片段为“春天到了,梨树醒了,绿叶中散布着白色的花朵,吸引着蝴蝶的同时,也吸引着人”。后一句为网络创作,其中存在一个常识性错误,即在梨花的开花阶段,树木上的绿叶正处于幼芽状态。教学方法为让学生同时阅读两个文本,并让学生提炼其中存在的常识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认为更具有美感和科学性的段落。这时发现,大量的学生在同时阅读之后产生了疑惑情绪,集中在梨花的开花过程中,事实上不存在绿叶;而在后一句描写中,花朵则成了绿叶的装饰物。在学生产生了疑惑情绪之后,笔者采取的方法为询问学生是否看过梨花开花的样子。一部分学生给出了肯定答案。之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哪句话描写的内容更符合常识。最后笔者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深入地观察日常事物,并且积极自主选择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做出对比,以具备常识提炼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对其中含有的知识进行总结和不断吸收,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储备。

2.文章审美教育

在文章的审美教育中,虽然对于不同的学生,允许其对同一类型的文章或者同一篇文章产生不同的审美观点,但最终制定的教育目标空前一致,即学生能够了解阅读文本中的相关常识和美感表达体系。例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通过对于自身行为状态的描写和周围环境的描写,既写出了一种愤怒状态下的神态,又写出了周边环境带来的心理上的落寞情感。教师讲解的内容是整篇作品的分析,可以让学生自主体会。为了可以让学生体会,之后提出现代文阅读文本:“他愤怒到了极点,可又无可奈何,只能在房间里急躁地走来走去,想要随手抓起桌子上的杯子摔个粉碎,但是理智告诉他这么做无济于事。”学生正确理解前者后,能够从中了解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用处。后一段落中也含有这些描写内容,并且是对个人行为动作的完全性描写,而前者则对各类动作做出了夸张以及细化处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感受两篇文章在审美上存在的差距,最终让学生了解各类修辞手法的使用标准,并提高自身的語言表达能力。

3.文章气氛表现

文章的气氛表现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日常生活气氛变化对于内心状态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要分析如何对感受到的气氛做出具象化处理。比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文本为“马作地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让学生通过对这两句诗的阅读,了解当时的气氛状态。事实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描写的内容是在古代战争时期,一方进攻或者撤退时的状态。通过对手持兵器以及乘坐工具的描写,最终塑造了一种喊杀声震天的景象。而该景象自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代的战争气氛。在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教师提出的另一个阅读文本是“他握着剑,目光紧盯着他的对手——一个手持长枪的人——此刻他的对手正持枪傲立,此时他突然觉得对手的姿态像一只鹰”,让学生分析该场景中的氛围。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正是两人在决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人格状态上的气氛压力。则后续讲解内容为,在气氛的塑造中,必须联系周围场景以及双方人物的具体动作表现。

4.资源铺排分析

在资源的铺排分析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日常生活常识以及了解的文本内容,通过模仿和再加工的模式,了解相关资源的铺排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连字成词、成句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形成对相关资源的综合铺排思路。在学生归纳了文本中所有信息之后,则可以根据文章的撰写思路,在创作中完美铺排现有的资源体系,让学生最终撰写的文章不至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资源的铺排过程中,各类文本要想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激发其阅读兴趣,应具有良好的资源铺排水平。比如,针对某文章中的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以及神态描写,要求对相关资源合理铺排。而铺排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撰写人物的性格和相关事件,并按照客观发展规律铺垫。小学生只有在语文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深刻了解资源的铺排形式,才能够提高创作能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文本中的资源包括常识性资源、审美资源等。学生已经形成了对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思维,但正是由于缺乏条理化的知识体系建设意识,最终的知识点教学效果较差。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在学生具备体系化思维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文本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各类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徐艳玲.小学第三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调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2]张艾.“生活世界”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D].闽南师范大学,2019.

[3]杨胜林.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现状及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5):148-149.

[4]许洁.课内阅读教学中想象思维的激发[ 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0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