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活力

2020-09-10相萍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相萍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新课标也倡导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展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方面的融合与统一,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吸收知识与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融合教学

加强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两者的有机结合,势必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几点探究,仅供参考。

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数学知识拓展

数学新课改以来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开发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的拓展。而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则可以很好地实现数学知识的拓展。例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教材中介绍了地球上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时间是不同的,却没有解释原因,这可能不是数学需要研究讨论的。但是,如果能够让学生知道原因,那學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必定会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微课,展示处于不同两地的人的对话情景。位于纽约的姨妈和位于北京的方方通电话,但是两者此时所处的时间不同,一个是晚上,一个却是白天。在学生惊讶之余引入时区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在拓展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真正理解透彻。

二、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也是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一思想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只有将知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才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数学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再通过多媒体充分地展现出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生活情境无法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8加几”的运算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短片,创设趣味性生活教学情境:同学们在一起进行数学比赛,王同学夸自己是数学天才,什么数学问题也难不倒他,李同学立即出了一个问题考考他(此时在大屏幕上显出问题:画面中有一个10个格子的空牙刷盒,接着画面变成有8把牙刷,盒子外面有3把牙刷),李同学问王同学:“一共有几把牙刷?应该怎样列式?”这下王同学抓耳挠腮的算不出来了,此时教师对学生说:“你们想不想帮王同学一把?”学生回答:“想!”然后教师顺势引出今天的新知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贴近生活的实例,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技能。

三、突破数学知识难点,加深学生印象

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都包含重点和难点,而是否能够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是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重要基础。利用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而且能够化烦琐为简单,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帮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针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视听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初始,教师点击鼠标,在大屏幕上呈现两位小朋友,分别站在两地(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两点,并不停地闪烁),接着显示两个小朋友迎面走来(此时强调两者是相向而行),直到两人走到一起(此时强调两者已经相遇),在两人行进的路线上用虚线表示出来,然后将这一路线转换为规范的线段图。通过这样的演示过程,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认识到相遇问题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什么是“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实践证明,这种烦琐与抽象的过程用传统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完成,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将这一动态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又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发现:圆形所分的份数越多,拼凑而成的图形就越接近正方形,于是据此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四、借助微课,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知识储备较少,自控能力差,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不强,再加上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仅依靠教师口语讲解难以将知识本质直观呈现出来。而借助微课教学,则可以联合学生整体,在学生中间开展互助学习,从而产生强大合力,提高微课的指导作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小明爸爸想用4块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小花圃,大家能算出这个长方形花圃的周长吗?”然后给出视频让学生跟着学习。在视频指导下,学生明白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长+宽)×2。利用微课导入生活情境,可以放松学生神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设想,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创新性,才能逐步启发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学习了圆的面积知识后,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出如下题目:把一头牛拴在一根长度为4米的绳子上,请问它能吃到草的面积范围有多大?学生经过思考后,通常会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半径等于4米的圆面积为多少。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的,这属于开放型的探讨题。这时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情况,可以先展示羊被拴在草地中央的情况,再分别展示拴在墙边和墙角的情况。通过多媒体的影像展示,学生会对不同情况有个形象的了解,从而能够轻松理解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学知识,而且发展了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要勇于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使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张继刚.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J].中国教师,2019(09).

[2]田青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策略取向[J].小学数学研究,2019(23).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