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

2020-09-10徐卉

财富生活·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会计风险防范行政事业单位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参与者,承担具体行政职能,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会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核心部门,在高效履责、遵纪守规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忽视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会使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或者陷入危险的境地,严重的可能对国家经济造成危害和损失。本文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入手,通过对风险的具体表现及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防范与控制会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都属于国家资产,其拥有对资产占有、使用和保管的权利与义务。各级单位获取资产主要途径为:上级部门划拨、政府采购、自行采购等。获取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增加了资产管理难度。

因此,加强会计对资产的核算、清查和管理,对盘盈、盘亏等固定资产及时按规定进行处置和账务调整,做到账实相符。这不仅可以避免和减轻资产流失风险,同时可以提高资产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是单位行政管理中基础性工作。会计核算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可以提高会计核算过程中数字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使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全面和完整,这有利于管理部门针对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提高单位预算执行和业务活动管理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有利于加强部门职能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服务和监督的职能。单位以科学严谨的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为前提,合法合规地对各项行政职能有效发挥,可以减少面对风险的机会,避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能确保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有序开展,能监督内部人员履行职责,从而加强部门职能建设,提高单位管理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会计核算环节的风险

1、原始凭证审核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必须确保原始凭证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以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存在违规现象。例如会计凭证要素填写不规范、不完整;作为原始凭证附件的明细单据等缺少经办人、有关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的签字;当前普遍使用的电子发票真伪难辨且存在重复报销的问题。

2、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评价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与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因公用经费不足而挤占项目经费,导致经费混用;为规避政府采购规定的下限,同一项目采购时分拆成多个项目采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不入账或不进行折旧摊销处理;待报废资产不及时处理,导致资产管理混乱及数据失真,账实不符等。

3、会计科目不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会计要素中,因未设立所有者权益一项而无法实现对全部资金的监管。资金运作的效率低,资金使用的监管不全面,都容易滋生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与会计挪用资金、挤占项目经费等腐败现象,从而造成国有资源的流失,影响政府公信力。

(二)会计制度存在的风险

1、制度执行不严格

多数单位在执行财政法规制度时,存在观念淡薄、不讲原则、简化程序、凭习惯和经验办事等情况,从而导致了法规制度形同虚设,在执行过程中不严格。

2、财务制度不适应

近年来,财政政策与地方法规的变革存在较多新的要求,而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制度修订不及时和不完善,造成了新旧法规和制度衔接不上,单位实际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不相适应。

(三)会计人员岗位的风险

1、会计核算不规范

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不熟悉,而选用会计方法、会计科目不当;会计人员未严格按照核算程序进行审核,而处理会计业务不规范;这都会造成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错误,存在极大错报风险。

2、岗位职责不清晰

在面对资产报废、账目核销等重大会计事项时,会计人员在未经授权或批准的情况下自行处理,使其自身陷入越权风险;在日常报销工作中不清楚自己岗位职责,会计人员存在代他人填单据等行为,将其他岗位的工作责任风险转移到自己的岗位,导致自身存在越位风险。

三、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会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风险意识薄弱

1、单位内部风险意识薄弱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经营成果及效益,领导层与责任部门忽视风险防范、监督职责等问题,未将会计控制与管理纳入绩效考评,这造成了发现会计风险暴露不及时。

2、会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具有单独核算单位经济数据,掌握单位所有资金收支情况的职责。因此,单位会计风险与会计人员个人工作之间存在利害关系。而实际工作中,很多会计人员在国家财经纪律、相关规章制度、会计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学习程度都不足,导致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从而缺乏对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意识。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

1、制度完整性

行政事業单位的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有效的单位内部控制有利于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性。因此,单位应当建立并组织实施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时,都缺乏实际依据或过于片面,导致制度不科学、不健全和不完善。

2、实际可行性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有的单位存在严重的混岗现象,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职务由一个人担任;有的单位虽然分开设置岗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人员缺乏等原因没有严格执行,产生单位出纳既管印鉴章又管支票的现状,出现挪用和贪污公款长时间未被发现的风险。同时,财务报账审核审批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基于权力压力,对一些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支出进行报销。

(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1、客观因素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经费等方面的影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现状,这会导致内部权责分配不清,分级授权无法实现。

很多单位没有配备专职或专业的会计人员。财务人员中获得博硕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很少;财务人员岗位流动性差、任职时间久,造成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与会计核算信息化的趋势不相适应;甚至有个别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没有相应的财务工作经历,业务知识水平低下,会计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从而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很容易在物质和利益的诱惑下容易违背会计人员的基本原则,损害单位利益。

2、主观因素

财务人员身兼数职的普遍现状,直接导致了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在多项工作任务面前,财务工作被忽视其重要性;同时,没有空余时间去提升自身业务知识,从而对财政改革和财政政策理解不深,掌握不到位。

会计人员上岗缺乏竞争力导致所从事的会计工作效率低下;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招考体制决定了被聘的人员具有稳定性;重复性、日常性工作导致了工作人员责任感不足,使用的工作模式和方法落后,与当前新形势下要求的内部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四)会计风险监督机制不健全

当前应从内部和外部监督两方面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外部监督机构主要是财政和审计等部门,其职能主要是以事后检查为主,因此事前事中缺乏监督;而一些突击性、专项检查工作,则使得日常缺乏监督;从监督覆盖的内容上看,也未全方位地对资金使用的完整过程进行监督。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主要是纪检监察等部门,由于这些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单位领导层,有时候不能真正起到监管的作用。

四、加强会计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树立会计风险意识

1、树立单位内部整体风险防范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风险防范的问题中应当建立长效机制。单位领导层应当加强对单位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视,同时,责任部门应当制定一些相关制度来加强对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只有从领导层到每位员工时刻警惕会计风险,自我约束,构建风险防线,增强防控意识,才能形成一种防控意识和管理文化。

2、加强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会计人员应当定时定期参加财经纪律、规章制度、会计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来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力,以较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为准则,规避工作中个人可能面临的会计风险。

(二)构建合理内控体系

1、确保制度完整性

近几年,行政事业单位已普遍推行立体的会计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为进一步确保制度的完整和健全,应当从岗位设置、防线设置、加强内部监督等方面入手,细分部门职责,坚持职责分离,强化监督管理,落实监督责任。

2、加强实际可行性

为保证制度的落实,在建立之初应当听取单位内部各部门建议,找出单位现存的管理问题以及会计风险因素,通过规范会计核算流程,加强预算管理等手段,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会计预算编制科学合理,从而有能力及时化解会计风险,同时以风险为导向,建立会计风险预警和长效机制。

(三)加强专业会计队伍建设

1、会计岗位科学化

行政事业单位在招录会计岗位时,除具备基础的会计执业资格以外,应当相应提高对学历和职称的要求,从而提升会计岗位的入职要求。

同时,应有效识别财务关键岗位,明确资金、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岗位职责,确保岗位之间权责划分合理,且会计人员能力与岗位权责相匹配。

2、会计人员专业化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必须较高,才能符合现代信息化会计工作的需要。会计人员自身应意识到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水平的重要性,同时督促自己不断地提升会计水平,加强对会计知识、财经法规等最新的变革内容了解掌握,确保会计操作合规合法。

面对会计人员在常态化的工作中责任感不足的情况,单位可以建立全面的激励制度,确保会计人员在绩效制度的影响下积极投入工作,善于思考总结,且主动防范会计风险问题。

(四)建立内外部监督机制

1、预决算公开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预算安排依据不充分而导致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准确、细化、合理。财政等外部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各单位事前和事中的监督,以确保财政资金分配科学化。同时,未涉密的决算内容,应当对外公开,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2、內外部监督结合

制定内部制约机制,保障各部门行为和操作需要其他部门体系支持,以确保监督机构能够独立行事,在日常监督中真正起到监管作用。同时,与外部监督紧密配合,将内外部监督建成一个监督体系,增强严肃性和威慑力,提高违规行为的惩罚强度。

参考文献:

[1]李明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8(23):151-152.

[2]谢运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研究[J].会计师,2018(16):46-47.

[3]陈剑,苏静霞.县级财政系统内部控制突出问题剖析与应对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17(47):19-21.

作者简介:

徐卉,浙江省人民防空办公室。

猜你喜欢

会计风险防范行政事业单位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风险防范研究
农商银行会计风险的形成及其防范探讨
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问题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SQL注入防护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