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锤炼中生长
2020-09-10钟立群
钟立群
先发制人,是互联网行业的常态和惯性。人工智能技术循着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基础先发制人,逐渐从纯技术领域向全行业渗透,直至成为商业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被全球众多国家纳入数字化时代的总体规划,也带来了关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引发数据安全、规范发展的讨论。
在此趋势下,无论是3月3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提出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重大领域,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还是2月份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欧洲数据战略》和《人工智能白皮书》,以及微软、IBM两家科技公司签署的《人工智能伦理罗马倡议》……都意味着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为了更好地合规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开始着手带其进入“锤炼期”。
监管锤炼“数根”安全
数据是其他创新技术发展的“根基”,人工智能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只有“数根”安全,人工智能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大展身手。行业监管标准和规范则是其重要的“养料”,而监管是保证“数根”安全的“园丁”,从哪着手给养锤炼才能跟上数据不断增大的体量和维度呢?
从点到面。当前我国大数据方面的立法呈现出以个人信息保护为核心的特点,主要侧重于数据采集方面的合规问题,随着公众数据安全意识的提升和技术本身的不断进步完善,数据监管也开始由点向面扩散,包括但不限于对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删除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从被动到主动。在大数据开始大范围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背书的大背景下,为应对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企业开始从被动应对数据监管向主动开展数据合规管理转变,部分大型企业及时启动数据资产管理战略向数字化转型,为开拓5G、人工智能等其他创新技术的场景应用,全盘化、体系化、科学化地展开内部数据合规管理并配合监管。
从垂直行业到全域。金融行业与大数据监管关系最为紧密,但随着大数据作为“根基”的属性越来越明显,全域监管也被提上日程。如针对防止抗击疫情工作中信息泄露的问题,3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表示,作为监管部门,在数据分析使用的过程中,工信部依据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措施,切实加强监管,防范数据的泄露、数据的滥用等违规行为。早在此前的2月4日,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就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并在2月9日再次发文强调,应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被泄露,其中提及“因联防联控工作需要,且经过脱敏处理的除外”。
市場锤炼“人机生态”或现
“非接触”模式提供“无形化”服务。2月24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做好线上的业务,首先是金融机构要增强自身金融科技的硬实力,要增强研发投入,提升技术能力。抗疫期间,各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不断加码线上化服务。以中国银联为例,目前提供的“非接触式”服务除了最新的“健康码”申领、线上办税、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公共交通信息查询等服务外,党费缴纳、留学缴费、公用缴费、交通缴罚等常规“非接触式”服务也持续“无形化”地为用户提供方便。可以说,非接触式的数字化、线上化金融服务能力,既保障了金融市场的平稳有序运行,也能够满足客户的日常金融业务诉求。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接触式”的“人机”互动服务开始向常态化发展。
人工智能助攻金融科技重塑“人机生态”。3月6日,上海市黄浦区发布了“外滩金融18条”,其中“金融科技”毫无悬念地成为重中之重。由于金融科技融合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因此具有跨界化、去中介、分布式、智能化等特点,使其在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财富管理等金融领域拥有天然优势的地位,从而金融科技将是助力上海决胜冲刺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随着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压抑的信贷需求开始被释放,个人、中小微商户、企业的信贷需求总量上升。春节前,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接到地方监管局的窗口指导,要求贷款利率调整到24%以内;春节后,消费金融公司的“非接触”线上审批放款的速度被迫加快。金融科技成为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加载落地应用及服务的重要实践领域,在市场需求的锤炼和倒逼下,崭新的“人机生态”或将广泛出现,值得期待。